磁共振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漏原因及内科护理

2021-01-19 07:17张海燕杨佳敏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漏密闭式外渗

张海燕,程 怡,杨佳敏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MRI增强扫描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中,用以发现平扫未能发现的异常病变,此外,在病变定位、定性、恶性肿瘤分期及恶性肿瘤对临近器官侵袭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1]。而临床中常用的磁共振造影剂为钆类制剂,其中临床以钆喷酸葡胺(Gd-DTPA)最为常用。由于钆剂是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推注、注射速度快、局部静脉压力大,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漏。外漏造影剂对注射部分组织具有较大刺激性损伤。轻度外漏一般表现为注射部位轻度热、痛、肿等症状,外漏严重者可发生注射部分组织溃烂、坏死,甚至整个肢体坏死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因此,本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造成MRI造影剂外漏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发生造影剂渗漏后的应急处理及护理措施,减轻局部组织损伤和患者心理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9年10月36例行MRI增强扫描时外漏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6~68岁,平均(40.3±10.7)岁。脑部肿瘤12例、脑血管病变11例、腹盆腔肿瘤9例、乳腺疾病4例。入选标准:患者为MRI增强扫描造成造影剂外漏;外漏造影发生于注射造影过程中;注射部位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和体征。排除标准:具有明确血液病患者;近期有肢体外伤的患者;严重肝、肾脏疾病患者。

随机选取30例非外漏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68岁,平均(48.9±9.6)岁;脑部肿瘤12例、脑血管病变7例、盆腔肿瘤6例、乳腺疾病5例。入选标准:近期做过磁共振增强检查,没有发生造影剂外漏的患者,并且操作完后注射部位皮肤正常,未见淤血、肿胀、疼痛;肝、肾功能良好。排除标准:具有明确血液病患者;外伤者;患者难以配合。

1.2 方法

MRI增强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Ingina 3.0T超导MRI扫描仪(荷兰)进行MRI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使用美国Medrad双流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MRI增强扫描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幽闭恐惧症及金属异物等相关病史。患者平卧或俯卧检查床上,指导患者平静呼吸。采用静脉团注对比剂Gd-DTPA,剂量0.1~0.4 mmol/kg,注射速度1~2.5 mL/s,总量为15~20 mL。

由两名主管护师对患者的临床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注射静脉血管、检查项目、造影剂渗透压等相关内容。按照造影剂外漏标准评估实验组渗漏程度[3],轻度:注射部位组织肿胀较局限,范围不超过5 cm;中度:肿胀范围≥5 cm,未跨越关节,肢体感觉、运动及血运正常;重度:肿胀范围广泛,明显跨越关节,甚至弥漫至整个肢体,同时伴有感觉或肢体血运的异常。此外,评估实验组中头皮针和密闭式留置针两种类型针头的外渗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K-S检验连续性数值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140,需采用校正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最佳影像因素。等级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点

造影剂外漏患者局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淤血,其中,轻度外漏17例、中度12例、重度7例。实验组中3例因操作技术不正确出现外漏,对照组中1例操作技术不正确,但未引起外漏。36例外漏患者中,物理干预11例、药物干预23例、手术干预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健康。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实验组中,年龄≤10岁或≥65岁患者、患有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注射静脉(前臂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速度快(2 mL/s,2.5 mL/s)、高渗透压[>500 mOsm/(kgH2O)]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述各项均是引发造影剂外漏的影响因素。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响因素比较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患者疾病、注射静脉(前臂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速度、渗透压是造影剂外漏的显著影响因素。详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实验组两种不同类型针头外漏程度比较

对比实验组两种不同类型针头外漏程度,发现头皮针外渗程度高于密闭式留置针(P<0.05),见表3、图1。

表3 两种不同针头外渗程度比较

图1 两种不同针头外漏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磁共振造影剂外漏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从患者年龄因素看,年龄≤10岁或≥65岁患者发生造影剂外漏风险显著增高,原因是10岁以下儿童静脉血管较细小且薄弱,护士难以触摸到静脉血管,无法达到理想穿刺效果,在进行增强扫描时容易出现外漏情况[4],而年龄≥65岁患者,由于年龄增大,血管壁弹性降低、硬度及脆性增大,加上合并或多或少的血管通透性增大,使得在增强扫描时血管易破导致造影剂外漏。从患者疾病方面看,患有肿瘤性疾病造影剂外漏发生率较高,可能因患者长期化疗或出现恶液质体质,使静脉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易发生对比剂外漏[5]。血管性病变患者患有长期静脉炎或毛细血管病变,导致静脉血管老化及僵硬,血管内皮受损,间隙增大,亦容易导致造影剂外漏。对于穿刺血管,增强扫描时选择前臂小静脉或手背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时,一方面注射速度和压力较大,容易使注射部位针头摆动,穿破静脉壁,发生造影剂外漏;另一方面高压注射造影剂的流速远高于静脉流速,使得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壁压力增大,通透性增大,造影剂出现外漏[6]。注射速度方面,造影剂注射速度快,使静脉血管瞬间压力增大,导致通透性增高,造影剂外漏。从造影剂渗透压方面分析,目前磁共振造影剂为顺磁性非离子型高渗造影剂,粘稠度较高,渗透压较大,加上同时注射速度较快及伴有疾病,容易引起造影剂外漏。对于操作流程的影响,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规范,没有很好固定针头、穿刺静脉没有进行评估,均可造成高压注射时造影剂外漏,本研究显示操作技术不正确为造影剂外漏非显著影响因素(P>0.05),可能受到统计样本量较少影响。

3.2 两种不同类型针头外漏程度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头皮针发生中度、重度造影剂外漏明显高于密闭式留置针,原因为头皮针连接处无螺口链接,当进行高压注射时接口处容易脱落,同时由于针头较大,穿刺失败率高,在高压注射时容易引起针头摆动,刺破血管,特别是经常化疗患者、老年血管脆弱患者及手臂细小血管更易出现造影剂外漏,此外,衣服牵拉及前臂所处于的姿势不同(双手上举于头部)也可导致针头的摆动,引起造影剂外漏。密闭式留置针固定牢固,关闭平滑,具有良好柔韧性和弹性功能,不易穿破血管引起造影剂外漏。因此,提倡使用密闭式套管针。

3.3 磁共振造影剂外漏护理干预与预防

增强扫描前患者的心理教育:患者在增强扫描时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情绪,影响增强扫描质量,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告知增强扫描检查效果、增强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可能存在造影剂外漏的情况,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完成静脉注射。选择有效的穿刺血管:护士应该选择容易触及、粗且直、具有良好弹性血管进行穿刺,尽量不选择前臂及手背细小的静脉,这样可有效降低造影剂外漏的发生率。正确、合理地使用高压注射器:针对不同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注射速度、管流率及总剂量,以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7]。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密闭式留置针,减少针头脱落,同时预防感染的发生。使用胶布加固静脉穿刺针头,防止脱落。

磁共振造影剂外漏处理:一旦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立即停止扫描和注射、拔出针头[8]。对于轻度外渗患者,使用75%乙醇湿敷,局部收缩血管,减轻局部水肿。中重度外渗患者,应抬高患肢,采用冰块和硫酸镁交替湿敷,降低局部静脉炎的发生[9]。本组7例重度患者处理及时得当,无任何后遗症。

总之,磁共振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漏受年龄、患者疾病、选择穿刺静脉、造影剂注射速度、造影剂渗透压等多种因素影响。工作中,护士应严格遵守静脉穿刺流程,合理选择穿刺静脉,注意高压注射器使用得当,以便有效降低磁共振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外漏密闭式外渗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流量系数分析的调节阀外漏故障在线诊断方法
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密闭式矿热电炉生产锌粉节能优化设计
欧美邮轮旅游业发展:特征、问题及启示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不同类型垃圾收集设备的环境影响分析
盐酸表柔比星迟发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