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杨院 马莉
(1.陕西省镇安县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商洛 711500;2.西安北车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86)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畸形,足拇趾外翻主要指的是拇指向足外侧过度倾斜、第1趾骨内收的前足畸形,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传统临床针对足拇趾外翻多通过佩戴矫形带、穿矫鞋垫等治疗,尽管能够对患者病情起到缓解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2]。近年来,微创矫形手术在足拇趾外翻畸形治疗中得以应用,其能够有效矫正拇外翻,促进患者前足功能恢复,然而围术期也存在一系列风险,影响手术效果[3],本文观察足拇趾外翻微创矫形手术的护理干预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足拇趾外翻微创矫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5例,女45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63±4.72)岁,其中32例为双足拇外翻,18例为单足拇外翻。对照组男4例,女46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3.72±4.72)岁,其中31例为双足拇外翻,19例为单足拇外翻。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诊断及足部正侧位X线片检查均确诊为足拇趾外翻[4];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排除标准[5]: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患者;存在麻醉过敏史或手术禁忌症患者;合并其他类型足部畸形患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足部感染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常规检查,通过X线平片明确拇趾外翻角与跖骨间角。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学会情绪调节,缓解紧张、焦虑,做好准备。(2)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术后严密监测呼吸、脉搏、心率等指标,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肢体肿胀。②切口护理。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出现象,若存在较多渗出需要及时换药,妥善固定绷带,随时检查绷带是否松动,确保包扎效果。③疼痛护理。主动询问患者有无疼痛等不适,向患者解释术后疼痛的原因,通过注意力转移法、播放轻音乐等方式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治疗。④营养支持。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护理方案,补充高钙、蛋白质,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⑤术后功能训练。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功能训练,术后当天协助患者进行跖趾关节、踝关节功能被动练习,3~5 min/次,4~5次/d。术后2 d主动进行跖趾关节活动,逐渐过渡到患肢髋关节、膝关节锻炼,与此同时加强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术后2 d穿特制的矫正鞋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练习足趾功能,2周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第一跖趾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均对两组患者拇外翻角、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关节功能越好[6];参照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疼痛进行评估[7],分值为0~10分,10分表示疼痛最高级,0分表示无痛;采用GCQ量表对舒适度进行评估[8]:分值为28~11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越舒适;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拇外翻角、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拇外翻角、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拇外翻角、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GCQ评分对比 观察组VAS评分均下降,GCQ评分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GCQ评分对比分,n=50]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发生跖骨头下疼痛5例,跖骨头下疼痛3例,并发症发生率16.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983,P<0.05)。
目前来说,足拇趾外翻微创矫形手术在足拇趾外翻治疗中得以应用,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越性,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效果,增强患者预后[9]。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拇外翻角、拇趾-跖趾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体现了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围术期护理贯穿了患者手术全程,兼具患者心理及生理,通过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赢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10],提高患者依从性。术后除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饮食指导、切口护理外,还强调加强对患者早期功能训练,改善患者拇趾-跖趾关节功能。本文还显示,观察组VAS评分均下降,GCQ评分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体现了围术期护理对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足拇趾外翻微创矫形手术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拇趾-跖趾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途径,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