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红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是指一种凸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组织结节,主要由内膜腺体、纤维化子宫内膜间质组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女性,其中育龄期、更年期前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普遍存在白带异常、子宫不规则出血、腹痛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3]。既往多采用刮宫术治疗,具有一定盲目性,破坏息肉基本结构,总体有效率不足35%,且复发率较高[4]。积极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情、降低疾病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奇数)与观察组(偶数),各47 例。对照组年龄24~57 岁,平均年龄(39.12±6.44)岁。观察组年龄25~55 岁,平均年龄(39.46±6.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资料完整;无手术禁忌证者;在参与本实验前6 个月未接受过对本研究结果有影响的激素类治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等器质性疾病;存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他脏器与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精神状态或认知功能异常无法正常进行沟通者。
1.2 方法 在手术正式开始前首先向所有患者简单介绍两种术式定义、手术操作、配合事项等内容,协助患者完善术前阴道、宫颈脱落细胞学等相关检查,排除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予以对症治疗,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在术前纠正贫血等,在月经后3~7 d 选择合适时机开展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刮宫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局部麻醉,常规铺巾消毒,使用阴道窥器将阴道扩张到一定程度,充分暴露病例宫颈,采取刮匙置入患者宫腔子宫内膜,实施诊刮治疗,注意观察组患者出血情况。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具体步骤为:术前2 h 将1 mg 卡前列甲酯栓(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00006)放置于阴道后穹隆,对于未顺产过的女性,可在手术开始前1 晚使用海藻棒对宫颈进行扩张。指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选用德国Wolf 公司生产的宫腔电切镜以及相应配套设备,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浓度为5%的甘露醇注射液作为宫腔灌流介质。设置膨宫压力为7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流速度为240~260 ml/min。使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之后向其中缓慢置入宫腔电切镜详细检查,当宫腔处于充盈状态后转动宫腔镜,彻底全面探查宫腔内宫颈管黏膜、子宫内膜息肉、根蒂等部位,明确息肉范围、数目、大小以及位置形态。给予患者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实施宫颈局部浸润麻醉,之后使用环形电极对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切,设置电切功率为70~80 W、电凝功率50 W,电切深度为蒂根下2~3 mm 浅肌层组织,电凝止血。由于单发息肉较小,建议沿息肉基底部起直接切除;对于基底部偏宽或息肉偏大者予以多次切除。在完成上述手术操作后将所切除的息肉送至病理实验室检查,提供连续3 d 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恢复情况,记录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恢复情况及月经量。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复发及受孕情况,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形式与患者保持联系,做好随访工作,为期1 年,统计患者疾病复发率、成功受孕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子宫穿孔、脏器损伤、宫腔粘连、宫颈管狭窄、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12.03±2.14)min、术中出血量(19.68±1.25)ml、月经恢复时间(1.22±0.25)月、平均住院时间(2.59±0.66)d;对照组手术时间(18.97±2.35)min、术中出血量(30.27±2.71)ml、月经恢复时间(2.45±0.67)月、平均住院时间(4.72±1.03)d。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69、24.327、11.792、11.937,P=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月经量、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观察组月经量、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恢复情况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恢复情况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宫腔粘连1 例(2.13%)、感染2 例(4.26%),并发症发生率为6.38%(3/47);对照组发生子宫穿孔1 例(2.13%)、宫腔粘连3 例(6.38%)、宫颈管狭窄2 例(4.26%)、感染4 例(8.51%),并发症发生率为21.28%(10/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6<0.05)。
2.4 两组患者疾病复发及受孕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复发1 例(2.13%)、术后受孕42 例(89.36%);对照组疾病复发6 例(12.77%)、术后受孕33 例(70.21%)。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与术后受孕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5.343,P=0.049、0.021<0.05)。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息肉生长位置、形态、大小具有多样性,关于致病原因仍无确切定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偏高、妇科炎症、免疫功能、分娩、流产感染等诸多因素相关,主要集中于40 岁左右中年女性人群,患者临床表现为经期出血量大、阴道不定期出血、腹痛、经期时间延长、不孕几率加大等[5-7]。据学者研究分析,该疾病主要由基底层子宫内膜异常增长所引发,具体涉及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间质、管壁较厚的血管、子宫内膜腺体等均呈现限制性[8]。虽然子宫内膜息肉病变几率较低,但仍存在病变可能性,因此坚持治疗原则为息肉剔除。既往治疗中多采用传统刮宫术治疗,虽可实现一定治疗效果,但会对患者子宫造成一定伤害,且极易引发子宫穿孔以及子宫内膜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大治疗增加难度;此外过度刮宫治疗可导致患者子宫出现不可逆损伤,影响生育能力,部分患者存在不育情况,加重患者日后生活负担[9,10]。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子宫内膜息肉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愈发广泛,获得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认同。宫腔镜属于妇科常用微创检查技术,具体是指在宫腔镜引导下开展疾病治疗与检查的一种技术。宫腔镜电切术可在术中放大病变位置,充分暴露视野,方便医护人员在直观下全面探查子宫腔内情况,仔细观察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形态、大小等情况,精准且正确地实施手术步骤操作,不仅可提升手术切除准确性,还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由于既往刮宫术中视野不清晰所造成的侵害,保护患者四周正常组织受损,完整保留患者子宫与生育功能,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观察组月经量、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刮宫术相比,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恢复月经量及血红蛋白至正常状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经分析,宫腔镜下可充分观察患者病灶组织,明确息肉性质、数目、位置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于直视下准确定位,不会造成额外时间的浪费,其放大局部作用也可实现微创理念,出血量少。通过电切破坏子宫内膜息肉病灶蒂部,对其周围正常子宫内膜、卵巢功能具有较好保护性,有效改善患者生育功能。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与术后受孕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可保留患者正常生育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疾病复发。主要由于宫腔镜手术可彻底切除息肉部位,且在切除息肉后其出血部位止血工作也更为完善彻底,能够有效避免术后持续性、不规则阴道出血及疾病再复发等问题。
综上所述,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