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铭 吴昊
除了编造的话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之外,骗子还精准地把握住了少部分人盲目唯上的心理。
“领导”加你微信,关心你的工作和生活,还约你到他办公室安排工作?先别激动,这可能是一场网络骗局。
近期,多名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有犯罪分子冒用部门领导的微信名和头像,通过一些话术诱使受害人向指定账号汇款,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遭遇骗局却“受宠若惊”
2020年12月,广西来宾市某单位干部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看到对方自称该单位领导,受害人通过了申请。随后一段时间,“领导”不时嘘寒问暖,关心其工作生活,与受害人逐渐建立了信任。
12月底的一天,“领导”联系受害人,让他第二天上午到办公室谈工作。在第二天上午约定的时间到来前,这位“领导”再次联系受害人,说正忙着接待上级检查,有一笔比较急的款项需要转给上面“打点关系”,但这么大金额的汇款,自己“不方便直接出面”,让他把钱打到一个指定账号上。为了让受害人放松警惕,“领导”还主动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账号,表示自己先把钱转账给他,并出示了一张伪造的银行汇款截图。
看到“领导”如此信任自己,受害人受宠若惊,没有核实相关记录就先后3次将总计68万元的款项汇入指定账号。直到“领导”还在继续要求他汇钱时,受害人才觉得不对劲,向真正的领导询问情况,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
无独有偶,今年7月,来宾市某县一工程相关人员也遭遇了相似骗局。诈骗人员冒充该县县长,添加受害人为微信好友,以“预付工程款”的名义,向其索要30万元。受害人看见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就放松了警惕,将工程款转到指定账号。
记者从广西来宾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新型违法犯罪中心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冒充领导微信、QQ账号,以各种借口诈骗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公职人员、企业财务等岗位成为此类诈骗分子针对人群。今年1至7月,该市共发生此类案件49起,涉案金额总量超500万元。
假冒领导有套路
据公安办案人员介绍,实施这类诈骗的犯罪分子都有一些固定的招数和套路。他们一般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及其工作单位领导的个人信息,再用领导的照片注册社交账号,使受害人放下戒心,接受好友申请。
事实上,一些犯罪分子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受害人领导的个人信息,他们不会主动告知自己是谁,而是发一句“这是我的微信,以后方便联系”等类似的消息。等受害人回复“您是某某领导吧”,犯罪分子对号入座,受害人就已经踏进了犯罪分子的圈套。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领导”会进一步让受害人感受到他的“抬爱”。“最近工作进展得顺利吗”“这周的报告完成得不错”“明天来我的办公室,我给你安排工作”……在“领导”的“殷切关怀”下,受害人一点点放下警惕。一旦建立起足够的信任,犯罪分子就开始以借钱、上级领导要求转账、朋友急用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户汇款。
“项目急需资金,你替我转个账,之后还你”“上头来了个领导,帮我包个红包”“这笔款不方便从我这转,过一下你的账户”……犯罪分子还会事先发送一张伪造的转账截图,告诉他钱已经打到受害人账上,让他更“放心”地将钱转出。
广西来宾市反诈中心民警向记者介绍,这类通过冒充领导社交账号要求银行转账的诈骗行为非常难防。诈骗分子打着“领导”的幌子,迅速同下属建立信任。部分受害人即使在转账前产生了疑虑,也不敢找领导多问一句。“万一真的是领导让你办,多这么一句嘴,领导会怎么想?”
新型诈骗为何难防
“诈骗分子太厉害了,我的信息他们都掌握,模仿起来还挺像。”广西某镇党委书记对记者说,有诈骗分子以他的名义添加村干部为好友,随后以碰到困难为由要求转账,很有迷惑性。
这名书记表示,现在诈骗分子信息来源渠道多,甚至会用其下乡的工作照作为头像,让人防不胜防。“遇到拿不准的情况,直接给我打电话核实。”接到村干部的反馈之后,这名书记发布了一条朋友圈来提醒身边的同事朋友。
据民警介绍,这些诈骗分子一般身在国外,使用租借来的银行账户接收受害人汇款,一旦收到汇款,立刻将錢转入专门洗钱的“水房”(犯罪窝点)。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诈骗分子租借银行账户的成本很低,而且会通过不知情的第三方刷单转账,案件的资金在中转账号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等到受害人报案的时候,诈骗分子早就带着赃款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做了这么多反诈宣传,可很多受害人都觉得自己不会遇到这种事。”当地民警说。警方认为,通过社交软件实施的电信诈骗与电话诈骗不同,公安机关很难及时进行拦截,遇到所谓“领导”“朋友”的转账要求,一定要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
针对此类诈骗案发后资金难以追踪的问题,有民警向记者提出,银行可在转账时增加人脸识别认证功能,确认转账人为开户人本人。“如果每一起交易都要刷一次人脸识别,身在国外的犯罪分子就无法通过租借他人的卡将钱转到水房。”办案人员说,这么做杜绝犯罪分子通过借卡、租卡进行资金中转,案件发生后也能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谁参与了作案。
“唯上心态”值得反思
其实,此类骗局已存在一定时间,多地公安机关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相应的反诈宣传,但还有不少受害人上当受骗。除了编造的话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之外,骗子还精准地把握住了少部分人盲目唯上的心理。事实上,受害人只要当面或电话核实相关情况就能避免上当受骗,但一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习惯于机械地执行领导指示,乃至于在遇到超出工作范畴甚至不合常理的要求时,仍然缺乏警惕,碍于面子不敢找领导核实情况,让本可以一语道破的骗局因为“领导”的身份披上了一层另类的隐身衣。
上述心态的背后,反映的是对于上下级关系、政商关系的不正确认识。一些受害人把骗子前期的话术铺垫当成“领导”对自己的关心、抬爱和暗示,把非正常的金钱往来想当然地看作是“官场潜规则”,是“领导”对自己的考验,是“另有深意”。这种扭曲的观念和思维被骗子洞悉并加以利用后,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损失,当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往往追悔莫及。
面对这类骗局,一方面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同时也要铲除其所依赖的生存土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清清爽爽、风清气正的干群关系、政商关系氛围,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让更多的人自觉树立起抵制不良风气的意识,筑牢防骗的思想防线,让骗子无机可乘、无路可走。
摘编自《半月谈》202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