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璇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苏州 215128)
当仅仅是胃粘膜层与粘膜下层有癌组织时被称为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1]。癌前病变是患者并未确诊为癌症,但是后期有转变成癌症的可能,应提高重视。对胃癌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但是常规手术切口较大,产生的并发症较多,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较大。随着科技进步,ESD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中,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口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很快得到了患者的认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本文针对早期胃癌与癌前病变的患者实施ESD治疗,分析疗效,详情见下文。
将60例于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发现、治疗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探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探究组实施ESD治疗,探究组41例,常规组19例,探究组3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49~75岁,平均(64.56±5.95)岁;常 规 组1 5例 男 性,4例 女 性,年 龄:45~80岁,平均(64.57±5.64)岁。分析两组基础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
常规组:全麻,在腹部正中处做一切口,观察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的转移状况等,距幽门括约肌3 cm、肿瘤5 cm进行切除线,并将淋巴结进行清扫,实施胃次全切除,然后对残胃和肠管做吻合,将切口关闭。
探究组:全麻,通过内镜对病灶形状、边缘情况、大小进行观察,然后对确定的病灶通过氩气刀在距离病灶5 mm处做电凝标记,标记距离应大于等于2 mm,在粘膜层推注肾上腺素、甘油果糖、美兰混合液,仔细查看病灶。内镜专用刀切开病灶附近的粘膜,到电凝标记处停止,暴露病灶,将粘膜下层剥离。选择电刀或者热活检钳进行出血点的处理,对创面的出血进行观察,通过电凝进行止血,手术位置没有活动性的出血点之后可退出内镜。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情况,主要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发生率,并发症:消化道穿孔、出血、幽门部狭窄等,统计总发生率。
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输入到SPSS 19.0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临床指标)通过t进行检验,以(±s)为表示形式;计数资料(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发生率)通过x2进行检验,以n%为表示形式。P<0.05代表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分析价值。
探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对比(±s)
?
探究组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和复发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如下:探究组有0例消化道穿孔、1例出血,0例幽门部狭窄,总发生率为2.44%(1/41),有0例复发,占比0.00%(0/41);常规组有1例消化道穿孔、1例出血,2例幽门部狭窄,总发生率为21.05%(4/19),有2例复发,占比10.52%(2/19),相比之下,探究组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低(x2=5.8887,P=0.0152),探究组复发率更低(x2=4.4646,P=0.0346)。
胃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症由于发病率较高,而且危害性较强,因此临床中针对该病症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作息、饮食的习惯的变化导致胃癌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针对该病症应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原则,通过有效的检查处理,避免患者的病情不断变化,最终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规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但是术后容易产生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恢复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中一般会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预后良好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的反响也很好[3]。
经本文研究结果可知:探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常规组(P<0.05);探究组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为2.44%,复发概率为0.00%,常规组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为21.05%,复发概率为10.53%,与常规组相比,探究组出现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概率更低(P<0.05),该结果与赖丽霞[4]的研究结果相近,在她的研究报告中,患者的经治疗后产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仅为3.33%(1/30),复发率为3.33%(1/30),说明ESD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并减少复发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也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ESD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