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以斌
(海南省文昌市中医院,海南 文昌 571300)
消化性溃疡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胃部与十二指肠好发,胃溃疡且以中老年人为多,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消化性溃疡病程较长,复发率高,且一般治疗方案疗效并不理想。中医将其归为“胃脘痛”范畴,提出病因有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伤胃、脾胃虚弱等,病机则包括虚实两端,其中虚证在于胃腑失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脾胃气虚,寒热错杂,气机痞结;实证在于气机阻滞,不通则痛[1]。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中医药除有一定的抗HP作用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对紊乱的消化功能进行调整,在预防溃疡复发、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我院近几年应用在三联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的清胃和中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就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66例实施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组研究,每组33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临床表现、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等确诊满足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依从性差,随访不足半年,精神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严重心肝肾病变等患者。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4~79岁,均值(45.9±8.4)岁;病程1~10年,均值(5.2±1.2)年;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6~76岁,均值(45.6±8.6)岁;病程1~10年,均值(5.5±1.3)年;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两组前述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用三联疗法,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每天2次,每次剂量分别为20 mg、500 mg、400 mg,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观察组则加用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基本方药为半夏12 g、黄芩9 g,黄连3 g,茯苓12 g,白芍15 g、党参各15 g,干姜6 g、炙甘草9 g、金铃子15 g、玄胡15 g、大枣4枚。辨证加减药物包括脾胃虚寒加用黄芪6 g、香附9 g,高良姜9 g,湿热蕴脾加苍术、厚朴各9 g,薏苡仁15 g,肝胃气滞加蒲公英12 g、柴胡6 g、陈皮9 g;胃阴亏虚加麦冬与玉竹各9 g,沙参15 g,有出血加用白及9 g等。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每天1剂,分2次服完,连续治疗半个月。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与随访半年复发率。
消化性溃疡疗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1)基本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X线钡餐可见龛影消失,或胃镜检查可见溃疡愈合;(2)有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有所缓解,疼痛次数减少,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均有改善;(3)无效:治疗后未达到前述要求。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有效率。
选择SPSS 23.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观察组随访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半年复发率对比[n(%)]
消化性溃疡以胃部与十二指肠为主,致病菌则主要是幽门螺杆菌,西医常用疗法为三联疗法,但对紊乱的消化功能调整及预防溃疡复发的疗效并不理想。中医指出本病是内因、外因或二者联合作用所致,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胃脾虚弱等,外因主要有嗜酒、饮食不节、寒邪直中脾胃等[4]。中医治疗以汤药为主,比如黄芪健中汤、半夏泻心汤、金铃子散等及其辨证加减治疗,我院近几年选择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治疗的清胃和中法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
本次研究对66例分组,对照组用三联疗法,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治疗的清胃和中法,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复发率的3.03%低于对照组的21.21%(P<0.05)。三联疗法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入手,治疗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效果,但复发率高,久治难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5]。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清胃和中,泻热止痛。半夏泻心汤有调和寒热、消痞散结、辛开苦降等效果,其中半夏能散结、苦降止呕,黄芩与黄连苦寒泄热,气血双清,党参与大枣可补益和中,茯苓能健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干姜能温中散寒等。金铃子散中金铃子、玄胡可理气和血止痛[6]。
综上所述,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基础上结合半夏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辨证加减(清胃和中法)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能减少复发,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