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娟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消化内科主要是研究以食管、胃部、小肠与大肠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类型繁多,比如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且复杂,以消化道出血、腹痛以及便秘等较为常见,对患者工作、学习等活动均形成较明显影响,降低生活质量[1]。兰索拉唑是临床治疗消化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为进一步促进药物推广过程,更有效的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笔者纳入60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资料,比较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的药物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本次试验选择60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12月~2019年8月。(1)纳入标准:①所有病患均有确切的临床诊断[2];②对本次研究内容、方法等知情,并主动参与。(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②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③妊娠与哺乳期妇女;④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者等。分为如下两组:甲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4岁,平均为(35.87±3.01)岁;病程0.4~2.7年不等,平均为(1.32±0.85)年;其中,消化性溃疡者12例,反流性食管炎者18例。乙组30例中男女各15例;年龄25~72岁,平均为(34.25±3.20)岁;病程0.2~2.8年不等,平均为(1.38±0.75)年;消化性溃疡者14例,反流性食管炎者16例。利用专业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如上基本资料,差异均不明显(P>0.05)。
入选病例一经确诊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辅助检查、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等。甲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10 mg/次,1次/d。乙组患者接受兰索拉唑治疗,30 mg/次,1次/d。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
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拟定如下三级标准评估疗效:①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整体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消化道溃疡、食管黏膜病变均消除;②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病灶有很大改善;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未见显著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发现病灶无改善或严重化。总有效=(显效+好转)/总数×100%。
乙组符合显效、好转评价标准的病例数依次有24例、4例,甲组分别为16例、6例,乙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甲组的73.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n(%)]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阶段均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均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内科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症状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等为主,而烧心、胸部疼痛等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表征。兰索拉唑是临床治疗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笔者主要分析其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针对消化性疾病的病因,既往诸多医者作出研究分析,认为主要和本病症患者消化道内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对胃黏膜、食管等形成不同程度损伤,进而形成溃疡面而发病[3]。故而,临床针对消化性疾病,治疗的重点是抑制其体内胃酸分泌过程,减少或规避胃酸过量分泌的情况。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是常用药物。兰索拉唑药物作用机制有[4]:①抑制胃酸分泌过程:胃壁细胞的钾离子H+-K+-ATP酶,抑制壁细胞H+朝向胃体内转移过程,进而减少胃液内胃酸量,临床多用于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②保护胃黏膜:兰索拉唑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与NO提升胃黏膜血流量存在相关性,兰索拉唑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提升HO-1的表达水平,进而发挥对胃上皮细胞的抗炎作用;③抗幽门螺杆菌(HP):质子泵抑制剂持有的杀菌作用对格兰阴、阳性菌的生长过程均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并结合患者体内pH值有选择性的发挥最大杀菌效能,有临床数据表明,兰索拉唑对Hp 90%的最低抑菌浓度是6.25 mg/L;④他类药理:比如减轻减轻组织氧气损伤程度、降压等。既往有研究发现[5],兰索拉唑的抑酸作用时间比奥美拉唑更为持久。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乙组为93.33%,乙组临床疗效更优于甲组,提示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相比较,用于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能更有效的减轻患者症状体征,促进病灶修复过程。药物安全性始终是诸多患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表明,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和甲组6.67%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兰索拉唑用于临床治疗有较高安全性。
刘翔[6]选择104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52例,以上两组用药方案同本次研究的乙组、甲组,统计疗效后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80.8%,有统计学意义。刘翔指出,兰索拉唑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能较明显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综合全文,推荐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兰索拉唑,能更有效的改善症状体征,且过程安全可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