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彦
(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3)
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发生率呈现增加趋势,2-1-1狂犬疫苗接种法是指分别在第0、7、21 d接种狂犬病疫苗2个、1个、1个剂量,免疫效果良好,同5针法比较,该方案减少1个剂量和2次接种[1-3]。但目前临床对两种方案治疗效果的对比较少。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接种狂犬疫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讨论不同方案对不同人群免疫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我院急诊接种狂犬疫苗110例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接种方案,初种人群为A组、B组,复种人群为C组、D组,A组为初种2-1-1方案(49例),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9岁~59岁,平均年龄(46.73±2.69)岁,B组为初种5针方案(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8岁~60岁,平均年龄(47.21±2.57)岁,C组为3年前注射过复种2-1-1方案(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年龄(45.95±2.77)岁,D组为3年前注射过复种5针方案(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1岁~59岁,平均年龄(46.92±3.05)岁。患者均自愿参与,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年龄18~60岁,身体健康。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分别于第0、7、21、45 d取静脉血,3000 r/min,离心,取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人狂犬病病毒IgG抗体,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测定,酶标仪取OD值,样品OD值≥阳性对照OD值表示阳性,阳性例数=阳性样本数/总样本数×100%。
数据资料利用S P S S 1 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n(%),计数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初种患者两种方案,当日、第7 d、第21 d、第45 d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当日、7 d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第21 d阳性率较高,第45 d阳性率较第21 d均显著增加(P<0.05)。复种患者,两种方案每次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当日阳性率较高,第7 d阳性率明显高于当日(P<0.05),第21 d和45 d阳性率均为100%。复种患者两种治疗方案当日、第7d和第21d均阳性率均高于初种患者(P<0.05),见表1。
表1 4组血清狂犬病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n(%)]
狂犬病为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发病后难以救治,但狂犬病疫苗的广泛应用,狂犬病可防可控,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已消除狂犬病,这同狂犬病疫苗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4]。目前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案主要包括5针法和2-1-1接种方案,可皮内注射,也可肌肉注射[5]。因狂犬病为不可治愈疾病,各国家在探索不同接种方案,以达到预防狂犬病目的。文献报道[6],WHO推荐血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应>0.5 IU/ml,可有效预防狂犬病,若<0.5 IU/ml应加强免疫。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为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重要标准,多为专业实验室检测。研究显示[7],ELISA检测免疫狂犬病疫苗前后,狂犬病病毒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同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一致。ELISA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检测快等特点,本研究应用ELISA进行检测。
本研究显示,初种患者中两种方案当日和第7 d均无抗体阳性,第21 d和第45 d狂犬病抗体阳性率逐渐增加,45 d达到很高阳性率,两种方案各时间点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2-1-1同5针法比较接种次数少了2次,疫苗费用少,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复种患者中当日阳性率分别为43.47%、43.75%,第7d阳性率分别为78.26%、75.00%。初种患者早期血清狂犬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低,因此对高危狂犬病暴露人群除全程接种主动免疫外,还应接种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复种人群再次接种狂犬疫苗早期即可达到较高狂犬病病毒抗体阳性,产生早期免疫保护,由此提示,狂犬病高暴露风险人员应暴露前免疫,发生狂犬病暴露后接种狂犬病疫苗,提供早期免疫保护,不会因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短缺而导致延误预防免疫[8]。
综上所述,2-1-1和5针治疗方案免疫效果相当,复种再次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产生早期免疫保护,建议狂犬病高危暴露人员进行暴露前免疫,狂犬病疫苗接种史患者应用2-1-1接种方案可快速获得免疫效果,但2-1-1方案在我国应用较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