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连根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波列伏依是苏联著名作家。一次,他到著名的莫斯科狄纳莫工厂去采访。回来后,他把该厂老工人——钳工组长当作中心人物写进一篇报告文学中,作品在报纸上发表了。过了几天,这名老工人到编辑部来找波列伏依。波列伏依得知大家对这篇作品的反映不错,可交谈中老工人却是愁眉苦脸的,便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工人:“您看了这篇作品感觉怎样?”老工人说:“不太好啊,波列伏依同志。您写我回到家,刮了脸换上衣服,梳好头发什么的,可是我怎么能梳好头发呢?”说着,老工人摘下他总是戴着的帽子。啊,原来是个秃顶!“现在可好,大家都取笑我。那群小学徒老远看到我就喊:‘库兹米奇大叔,给我们梳个头看看好吗?’”波列伏依听了十分内疚,连连道歉。后来,波列伏依称这次写作中的失实是他工作中的一个“不愉快的例子”。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写作文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光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性地写。有个小作者写一名少先队员在公交车上给一位农村老奶奶让座的事,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老奶奶激动地对乘客们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啊,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老奶奶是一个农村人,一般不会说“形势大好”“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等词。如此不符合常理的事,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想当然地编造出来的。作文不真实,怎么能打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