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矣,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选自明代刘元卿《应谐录》)
汝地有个乡村老头,家里很富,但几代人都不识字。有一年,他请楚地一个读书人来教他的儿子。先生一开始教其子执笔描红,写一画,教他说是“一”字;写二画,教他说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是“三”字。老头的儿子于是很高兴,丢掉笔回去告诉父亲,说:“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不必劳烦先生,多花学费了。请辞退他吧!”老头很高兴,听从儿子的建议,准备了一笔钱辞退了先生。过了不久,老头想邀请姓万的姻亲来喝酒,叫儿子早晨起来写份请柬,但等了好久仍不见写成。老头催促儿子,儿子抱怨道:“世上姓氏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姓‘万’呢?我从早上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而已。”
★ 小聪明用的地方不对,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 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满,才能学有所得。
★ 做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
“不识之乎”指的是不识字,没有文化。“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古代读书人除了写文章时用它们,连平日讲话中也爱使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之乎者也”代表了读书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