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空天信息产业 打造北纬30度生态圈

2021-01-17 23:15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空天信息产业宁波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空天信息产业是大国竞争和我国实现科技赶超的重要产业阵地,也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的新兴产业形态,为地方政府开辟产业新赛道、寻求转型新突破、塑造竞争新优势带来机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航空航天强校强所强企合作,积极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宁波所处北纬30度,适宜火箭发射,还具备火箭海运和残骸落海的区位条件,可以说发展空天信息产业地理优势明显。因此,宁波应紧紧抓住建设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这一重要机遇,立足基础优势,补齐短板,创新机制,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北纬30度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圈,催生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空天信息产业迎来高速發展窗口期

空天信息产业是指运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由卫星火箭制造、天基运营、地面平台和通信导航遥感等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组成,具有技术层级高、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当前,发展空天信息产业迎来诸多机遇。

国家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逐渐向好,《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关注点逐渐从卫星制造扩展到空间基础设施,参与主体从支持国家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商业航天行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提出,要加强卫星导航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实现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杭州、宁波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区,布局航空运营服务网和空天数字服务网。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美国卫星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总收入达3850亿美元。据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拟发射超过3000颗商业卫星,卫星总重量超过400吨。以长征三号乙火箭7000万美元/次的发射成本估算,预计到2025年,国家发射需求将突破2100亿美元,商业航天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低轨卫星系统等关键技术壁垒取得突破。在以“东方红”系列为代表的中小容量、中大容量、超大容量卫星公用平台产品体系的支撑下,我国卫星研制的体积、重量、成本逐年下降,可靠性、集成度逐年提升。同时,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开发使得低轨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初具先决条件。

产业整体处于起步角逐阶段。目前,国内卫星发射服务供不应求。2020年,我国卫星发射次数和载荷质量均位列全球第二。根据国内已经部署的星座计划,未来5—10年,我国每年将有80—100颗低轨道商用卫星的发射需求量。此外,我国承担的国际发射任务逐步增多,这为宁波这样区位优势良好、配套产业较为扎实的城市提供了发展空间。

宁波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挑战

2016年,致力建设国家未来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航天港的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启动建设,拉开了宁波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帷幕。发展至今,宁波相关的产业集群、人才科教、民营经济配套等优势不断凸显。

空天制造业基础扎实。宁波与空天信息产业高度相关的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走在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空天制造业发展格局,涉及企业、科研院所百余家,产品涉及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通信装备等领域,部分单位参与“神舟”系列、嫦娥二号等项目的生产配套服务。

空天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宁波已初步形成“一城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城”即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目前已储备一批航天产业链项目,涵盖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研制、商业航天运维和数据接收、发射服务、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多点”即各区县(市)及其相关企业可为国家航天发射、航天器研制提供多样化服务和产品。

空天产业平台持续壮大。2016年,浙江省政府与航天科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在航天项目引进、商业航天发射场选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象山航天发射场已初步通过相关技术、选址论证。2018年,宁波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存在挑战。一是全市统筹需突破。市级层面缺乏整体协调推进机制,市、县两级联动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的顶层设计。二是整机型、领军型企业需攻关。宁波企业大多只能为“神舟”“嫦娥”“天宫”系列和商用飞机等提供零部件或配套服务,在系统集成、维修保障、运营服务、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少有企业涉及。三是集聚发展水平需提升。缺少重大平台载体,企业大多“单兵作战”,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布局较为分散。四是产业环境需优化。发射场建设进度不及预期,专业人才、金融资本以及通用机场、低空空域等要素、设施短板有待补齐。五是央地合作需升级。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两大央企的合作还不够紧密,本土企业普遍面临信息渠道不畅、准入限制较多等难题。

打造航天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

下一步,宁波应以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为抓手,以火箭研制、发射、回收三大核心功能为龙头,以运营、信息配套服务为重点,依托宁波国际航天港、空天信息大数据创新中心和宁波前湾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基地三大空间载体,加快聚焦空天信息关键产业环节,积极拓展航天数据应用,完善布局关联服务产业,推进开发“宁波一号”卫星星座计划,打造航天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的北纬30度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圈。

实施“宁波一号”卫星星座计划。把握卫星低轨道和频段资源日趋稀缺和我国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发展趋势,参考“吉林一号”“珠海一号”“青岛西海岸号”,鼓励国有企业带头,联合民营企业和商业卫星企业,共同开发以城市命名的“宁波一号”遥感卫星星座计划,形成由视频卫星、高光谱卫星、雷达卫星、高分光学卫星和红外卫星等数十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组网,实现全天24小时对地观测并向地面接收站反馈海量数据,为工业互联网、深海探测等产业领域,车联网、卫星直播等消费领域和国土测绘、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城市治理领域提供精准的卫星大数据,为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支持。全力冲刺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力争由本土发射场完成“宁波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加大航天航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星星座全产业链投资,逐步形成卫星制造、卫星发射为上游,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卫星应用为下游的产业链。

锻造四大空天信息产业硬核力量。一是引进培育空天信息核心产业。围绕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两大商业航天产业核心内容,重点形成集“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服务”五位一体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格局。争取筹划建设可完成中小型固体和液体火箭的研制、总装、测试全部工序的火箭制造工厂,尽快实现运载火箭本土化制造。引进中国电科10所、20所、54所、航天科技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等多类型卫星载荷及平台单位,开发气象、资源、海洋等对地观测卫星和星载设备。二是积极拓展空天信息应用产业。加快构建泛在互联、融合高效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在车联网、船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开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示范应用。在资源调查、经济普查、灾害监测、环保监测等领域发展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支持企业发展电子政务空天信息软件、大众生活智能终端App等产品。加快搭建基于卫星大数据资源开发处理的服务平台、软件平台、交易平台和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三是发展空天信息关联制造产业。大力发展与航天相关的新材料、装备及电子元器件、生物和环境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高性能材料。突破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材料及工艺和适航取证等核心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做大航天光学组件规模。发展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和育种制种业,空天环境控制及资源再生产业。四是完善布局空天信息延伸产业。重点布局文旅和科教两大影响力长远、带动性较强的产业板块。在航天文旅服务方面,建设象山航天文旅小镇。可参考肯尼迪航天中心,筹划建设国家航天主题公园、中国航天博物馆、大型航天发射观赏平台、虚拟航天体验中心、航天主题动漫产业园、国际航天影视基地、航天科教文化基地等重点项目。谋划举办世界宇航大会、航天科技会展、中国航天科技大会等博览会。在航天教育服务方面,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在宁波建立分支机构。

构建“一港一中心一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港”即寧波国际航天港。尽快落地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象山),打造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航天配套产业基地,开展火箭回收试验和商业航天发射活动,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商业航天发射场、航天科技产业创新港、航天云制造示范基地。“一中心”即空天信息大数据创新中心。结合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依托基于卫星通导遥等空天信息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择址建设空天信息大数据创新中心。大力引进空天信息大数据处理、分析、应用及云计算企业,面向市场提供空天信息大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近期,重点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分中心和宁波遥感应用中心。“一基地”即宁波前湾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在宁波前湾新区组建宁波市卫星互联网公司,积极争取中国卫星互联网工程试验星项目落地,集聚发展中小微卫星整星生产制造,打造具有强集聚、广辐射和应用示范效益的长三角卫星研发制造基地。依托宁波前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围绕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海洋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发展卫星综合通信产品、遥感遥测技术、车用船用卫星设备等相关配套产业。

创新产业发展保障举措。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宁波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在市发改委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并负责,承担日常协调等职能。成立宁波市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按照职能部门对口原则和责任分工,加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等主管部门及航天科工集团等军工央企的紧密衔接,力争已签项目落地。借助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机遇,争取商业航天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国内甚至国外商业航天企业在宁波商业航天发射场自建自有工位,适度开放商业卫星进出口限制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今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招商力度,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军民两用领域的投资回报机制,推广实施PPP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土地、人才等保障。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可租可售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做好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对重大项目区域内的沿海生态防护林进行相应的规划调整。实施空天信息专项人才引育政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与宁波合作的高校在甬加强航空航天学科专业建设。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空天信息产业宁波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空天之远
街角见空车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空天导弹显神威
追梦空天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喜相迎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