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2021-01-17 23:15宁波市发改委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宁波公共服务民生

宁波市发改委

近年来,宁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建成了一大批普惠共享的民生工程,办成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有感有得的实事好事,民生幸福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八大领域114项;制定出台《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初定暂行办法》,实施人大代表票决制,每年安排实施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一大批群众实际困难得到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达98.4%。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全面启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超过90%,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创建达标率超过95%。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比2015年分别增长12.5%、21.1%,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4平方米,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6%。住房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成功入选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多样化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教育培训、高端医疗、文旅融合、家政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提高到2020年的8%,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999.5亿元,“互联网+生活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以数据资源共享和典型应用为重点,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初步构建功能齊全、广泛覆盖的惠民应用体系,形成一批如宁波云医院、甬上云校等在全国可推广复制的“宁波样本”,为全面推进民生领域数字化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97.5万人,人均预期寿命81.94岁。第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2020年度获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十位。

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要求宁波立足高水平均衡发展优势,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民生幸福标杆市。对照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要求,宁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随着人口持续扩张、老龄化加剧,义务段学位总量供给不足,医疗床位、执业(助理)医师等人均指标与同类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二是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优质医疗资源、高水平大学建设滞后,养老托育等领域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三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有待优化,设施布局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够协调,服务效率有待提高。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组织培育滞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融合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仍待创新探索。

下一步,宁波将对标“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要求,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工作的共同富裕“底色”,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民生“稳定器”和“助燃剂”的作用,保障居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千方百计稳就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裁员行为,稳住就业基本盘。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精准服务力度,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领域就业创业,在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中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加快数字宁波建设,鼓励和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直播带货、在线医疗等就业新形态,完善“共享员工”服务平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

查漏补缺固网底。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打造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定实施专项建设规划,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加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扩面提质,切实解决学位紧缺等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落实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和刚性消费支出挂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多方联动提品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民生事业行稳致远。特别是要抢抓后疫情时期市场需求扩张和升级的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破除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育健康养生、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军有优抚、体有强健、住有宜居上取得新的进步。

长短结合抓落实。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人口规模挂钩机制,以常住人口为基准,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匹配度。以年度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项目全过程服务,推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疾控中心迁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重大民生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助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机制,全面实施人大代表票决制,一年接着一年干,办好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宁波公共服务民生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