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秦风阅秦军

2021-01-17 07:31钱强文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秦风秦军骑兵

钱强文

大家知道右边这首选自《诗经》的《秦风·无衣》唱的是什么吗?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唱出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气势。这首歌的气势从春秋时代一直延续到战国,秦国人也正是靠着这股气势扫平六国,完成统一。接下来,就让我们伴着古诗词来检阅秦人一统天下用的都是些什么武器吧。

秦风·无衣

[ 先秦] 佚 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步兵方队

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秦军的步兵方队,他们手上拿着的是秦军最常用的步战武器。

铍是矛和剑的结合体。简单说,将矛头换成短剑就是铍,或者说,铍就是长柄的剑。由于木质长柄耐不住腐蚀,容易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以至于很多出土的铍被人们误以为是青铜剑。

矛主要用于刺击,它的历史很漫长。远古时代,人们将木杆的一端削尖,就成了最早的木矛。之后,矛头的材质被换成石头、青铜或钢铁,矛也从远古时代一直走到今天的武术赛场。

戈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头镰刀。它刀刃朝内,既可以左右勾击,又可以上下啄击。如今,我们依然能从汉字中体会到戈的古老:战、戎、戒等与战事有关的汉字中,都有戈的身影。

戟是戈和矛的结合体。戈的顶端加上矛头,能勾、能啄,还能刺,威力大大增加。不过,戟头较重,戟柄要短一些才方便使用,因此在“一寸长一寸强”的武器界,戟的出场率并不高。

铸造青铜剑的关键,在于炼剑时往铜里加多少锡。锡加少了,剑太软;锡加多了,剑太脆。在长期冶炼青铜的过程中,古人总结出铸剑的规律: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含锡量在18%~21% 之间,这样的比例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古风·秦王扫六合(节选)

[ 唐] 李 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远程、骑兵方队

接下来出场的,是秦军的远程方队和骑兵方队,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弓和弩。

相对弩来说,弓更难掌握,需要长年累月地练习。不过,一旦使用娴熟,弓的发射速度是弩无法比拟的,一个合格的弓手,一分钟可以进行十几次射击,而一个弩手每分钟只能发射几次而已,因此在古代战场上,弓更加常见。

秦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近战为主的轻型弩,单手即可上弦,击发速度快,射程相对较短,称为“引强”。另一种是远程攻击的重型弩,必须靠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发射速度慢,但射程远、威力大,称为“蹶张”。

弓骑

随着马鞍、马嚼子等骑具的发展,人在马上越坐越稳,骑兵开始发挥出灵活机动的优势。特别是配上弓箭之后,弓骑就是一支来去如风的快速机动部队,让敌人的步兵和战车望尘莫及。

不过,先秦时期,马镫(dèng)还没有发明,骑兵为了稳住身体,必须在加速时紧握缰绳,难以同时使用武器,也就暂时无法发挥出骑兵冲锋陷阵的强大威力。

战车

这时,冲锋陷阵的,主要是战车。战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重型装备,车上主要有三位成员:驱马驾车的驭手、使用弓弩的射手和使用长柄武器的武士。相对步兵来说,战车威力巨大,是当时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就看它的军队装备了多少乘(shèng,计量战车的单位)战车,因此也就诞生了“万乘之国”这个用来形容大国的成语。

你知道吗?秦军的这些武器都是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的。

秦人的做法是,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的兵器,并用法律來控制兵器的质量。考古人员发现,秦军的兵器上都刻着一些文字,其中大多是人名。这些名字,并不代表兵器的所有者。秦国规定,每一件兵器上都要刻上管理者、工厂、丞(类似车间主任)和工匠的名字,如果最后验收不合格,这些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标准化生产的好处是,零件更换起来非常方便,大大延长了武器的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秦风秦军骑兵
骑兵政委 邓永耀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骑兵之败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秦风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趁火打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