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纪
一个哲学思考
作为学生,我们早就对考试习以为常。但每每提起历届的“高考状元”,内心依然满是膜拜。毕竟分数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的实力,而成绩的好坏又关乎一个人的未来。
古人亦是如此。公元796年,年届46岁的孟郊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考上进士第。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写下快诗“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表内心的欢愉。“金榜题名时”代表的便是古时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可见考取功名,古往今来都是学子们的共同愿望。
但在真正的考场上,并不是每一次发挥都如我们所愿。比如,有些人平时做题得心应手,一上考场就手足无措,以至于考出的成绩配不上日夜的苦读,令人惋惜。而究其原因,很可能源于他们的心理压力——还没开始作答试卷,就担心自己的分数会低;即使实力足够,也平白忧虑会名落孙山。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成绩的不良预期,导致考试的压力加倍。事实上,不只是考试,生活中还有许多事,都因为我们提前设定了悲观结果,才背负了多余的焦虑与恐慌。
那么你知道怎样才能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预期吗?或许“时间”能给你答案。
不同哲学家眼里的“时间”学说
时间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引入对时间的思考。
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一种时间学说:“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他认为,我们用数量来判断事物的多或少,用时间判断运动的多或少,因此时间是一种数,即“時间是通过运动体现的,运动完成了多少,总是被认为也说明时间已过去了多少。”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时间、空间和运动学说的哲学家,他的时空观影响了人们几千年,甚至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思考范式。
但是,这并不是关于时间的唯一真理,至少在许多哲学家眼中,时间还有另外的本质。
由于时间对于我们而言,实在太过寻常,它如同空气一样,无形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所以如果要给它一个定义,有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因此,从这个观点来看,时间是对物质存在的一种描述或度量。
但是,时间并不像客观物质那样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把握。如果时间如同钟表一样实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它就不会引发那么多争议。我们利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作为时间的计量单位,因此可以清晰地说出现在是上午或者下午的几点几分、这个时间点适合做什么事情、太阳处于上升还是下落阶段,但我们不能切切实实地触及时间、把握时间。
于是,我们又会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时间是否有起点?是否有终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一种主观的抽象概念?
只有当下为真,过去与未来皆是虚幻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就提出了一种不同的主观时间学说。在他看来时间有三种:“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他认为,时间只有当它正在经过时才能加以衡量,过去和未来只能被想象为现在。
也就是说,奥古斯丁理解的时间,是以“现在”这个时刻来定义的。什么是“现在”?他认为就是当下的、有“我”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参与、见证的瞬间。而“过去”,则是“我”对那些曾经参与、见证过的瞬间的回忆;“未来”,是“我”对一种尚未发生、参与、见证的活动的想象。简单来说,过去与未来都只是脑海中的一个画面。
在奥古斯丁的哲学观点中,时间并非永恒和客观的存在,它只是“流逝的事物留给心灵的印象之持续”,也是一种主观的知觉。而就是这种主观知觉的“持续”,称作“现在”。“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所谓“过去”和“将来”,都只不过是“现在”的主观知觉中对已逝事物的记忆或者期望而已。
于是,我们受到启发,开始设想或许时间是一种主观的概念设定,我们没有必要在时间的框架限制里,为不可追回的往日光阴懊悔,为尚未到来的未来际遇忧心。
对我们来说,当下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而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就是要脚踏实地完成今日该做的功课,考试就是要认真细致地答好眼前这一套试题。总之,万事皆该以当下之事为最紧要的事。
哲学小剧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真的对吗?
我们总听到老一辈人感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话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它道尽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无奈与艰辛,但千古金句并非就一定正确。
仔细想想,其实不管是“远虑”,还是“近忧”,都是让我们承受心理负担的根源。如果心中少一些空念头,只管一心一意地做好眼前该做的事,不左顾右盼、不杞人忧天,不让妄念干扰内心,那么我们总能做好一件事情。
著名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专注。在军队里,他专注于教官的命令,心无旁骛地练习给子弹上膛,后来成为受总统接见的荣誉士兵;受伤期间,他专注于打乒乓球,在赛场上,眼睛除了盯着乒乓球再无其他,于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乒乓球冠军;最后,他还因为自己的专注和不服输的性格,成为百万富翁。
电影表达的核心,不是调侃阿甘意外地收获了诸多认可和成功,或是感叹命运的无常,而是为了通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更倾向于那些对生活和事业专注、认真的人。
过去有多少遗憾,未来有多少意外,这些都没有你认真、专注地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对你带来的影响更深。当然,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也没什么不对,只是这三者之间需要一种平衡——要努力地为现在生活,也要不悔当初、不惧未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