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子 李馨
博物馆像是隐匿在水泥森林中的藏宝盒,“盒子”里时间流动的方向与外界相反,只要循着展厅里的时间刻度,就能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古朴的青铜鼎、光洁的瓷瓶、生动的陶俑……每一件文物都能引发关于过去的无尽遐想。不过,要是你先收一收“脑洞”,仔细观察展柜里的文物本身,会发现许多物件上都有细细的裂痕,像是被凝固在了即将碎掉的那一刻。
其实,很多文物在出土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在展厅里看到的样子,甚至有可能已经被压成了一堆碎片,就像病入膏肓的“患者”。而能够为它们治病,让它们恢复健康的“医生”,就是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那些布满裂痕的物件,也是经過他们的“妙手回春”,才能以最接近原貌的状态和我们见面。
文物修复是一门手艺活,术业有专攻,所以书画、金属器、陶器等不同类别的文物都会有各自的修复师,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部也会设立专门的修复室,那些破损的文物就是在这里重获新生的。
但如此脆弱而珍贵的文物,并不是想修就能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流程。通过之后,还要像医生给病人做诊断一样,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病情”如何,应该怎样“治疗”,每一步都要写得清清楚楚。一切准备就绪,才可以开始动手修复。
修复文物的过程也像做手术一样,因为一举一动都关乎文物的“生命”,所以必须保持十二分的专注。就拿纸质文物来说,那些古代装裱过的书画,有字画的那层纸叫“画心”,装裱时,要在画心后面加上两层宣纸,这两层宣纸叫作“命纸”和“覆背纸”,能够增加书画的厚度,给书画以整体的支撑和保护。但修复时要先把画心背后的命纸和覆背纸揭掉,才能进行后续的修补。也就是说,要从本来就又薄又破的书画上,再揭掉几层纸,哪怕只是走神“摸鱼”两分钟,都可能撕破古画,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文物修复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艺,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积累经验、寻找手感,但有时候也要靠灵感。比如修复陶器的时候,修复师面前摆着的,可能就是一堆碎陶片,要像拼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把它们组合成原本的形状。这些“拼图”背后可没有标序号,究竟哪块应该拼在哪里,除了查询相关资料、文献之外,只能靠修复师反复比对。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一步步把文物拼成之后,内心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或许在外人看来,文物修复是件很酷、很神秘的工作,能够每天把玩别人接触不到的“宝贝”,但其中的辛苦和不易只有修复师自己知道。文物修复的步骤少则十几步,多则几十步,而且耗时很长,有时候其中一步就得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一些文物修复师整日待在修复室里,全神贯注地修文物,连近视度数都深了许多。
但他们仍然乐在其中,每一次修复文物,就像是穿越千百年的时光,回到过去,和制作这件器物的匠人、绘下这幅作品的画师对话,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体验。一件原本破烂不堪、只能终日放在储藏室里的文物,在自己的修复处理之下,得以重见天日,被大家看到,这就是每个修复人最快乐的时刻。
Q=提子 A=李馨
Q:修复文物就是把文物恢复成原本的样子吗?
A:我们提倡“修旧如旧”,尽量不去改变文物的原样,让大家看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在修复书画的过程中,均采用传统书画修复工艺,不使用化学试剂。
Q:为什么一定要修复文物呢,让它保持现状不是更“原汁原味”吗?
A:很多纸类文物以前的保存环境并不完善,加上年份过久,纸张呈酸性,虫害、病变,都可能导致文物破损、断裂。如果不及时修复,文物受损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无法保存和展出。文物修复不仅利于文物的保存,还可以延续文物的生命,让文物“活起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Q: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A:我们之前修复了多幅清代人物画像。每幅画里男女服饰、妆容、配饰都不一样,精致细腻,不仅让人感叹古人绘画的精湛技艺,还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民俗文化。但这些书画受损情况严重,破烂不堪,经过我们的修复,它们才能被更好地保存,以及对观众进行展示。这次文物修复工作让我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