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瑶,顾相君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就等同于我们的精神命脉,是在激荡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安身立命之所在。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民族复兴的重托者,能否在经济、信息、文化多元冲击碰撞的时代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
1.文化自信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源保障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这条道路发展的深厚根基。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上,高校必须发挥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的作用。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实现者,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践行中华优秀文化。同时,高校要积极建立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只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培育是国家凝聚、民族团结的核心枢纽
中国正在自信而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不等于文化一体化,无论在中国特色和世界的比较中,还是在中国不容置疑的统一里,必须坚定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这就更需要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相同的文化归属和认同会让我国各族人民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维系着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发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拼搏的坚定信念,这也是华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生命基因,更是中国一次次在危难中延续壮大的精神力量。
3.文化自信培育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动力源泉
第一,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将中国优秀文化储备为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拥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精神,更高的品德修养水准。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大学生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文化、有担当的四有青年。
第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通过中国文化发展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认清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所需,抵制不良外侵文化,认清新时代大学生弘扬、谱写中国新文化历史的责任担当。
1.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缺乏认同,意识形态领域不够坚定
在当今各种思潮涌动、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情况下,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甄别度不够。尤其是00后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于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没有足够的兴趣,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老去,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思想上,这部分大学生已由理想主义走向纯粹的务实主义。同时,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逐渐丧失文化自信的信念,文化行为自觉更是缺失。
2.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出现断点,没有形成连续的全过程培养方案
第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脱离实际需求,培育形式单一枯燥。高校的文化自信培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且教师上课仍以灌输式为主,重形式轻内涵,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对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空洞乏味,使得大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只为修得学分。对于文化育人的活动,高校往往也只是在重大节日、领导检查时走过场,内容缺乏趣味,导致学生产生抵制情绪。
第二,培育方向出现偏差,导致教育深度不足。一些高校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缺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得学生无法形成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有效衔接。同时,文化自信培育缺乏针对性,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缺乏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培育,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认知比较欠缺。
3.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文化与精神的自信格局急需构建
当前,社会上对于文化自信的宣传方式陈旧,优秀中华文化弘扬不足,而西方外来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对其普世价值观进行大肆包装,多元文化冲突,引发了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中国发展已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内涵补给不匹配,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还存在滞后和不足,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统一的认识,大学生的文化与精神的自信格局急需构建。
1.创设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要构建理念先进、架构清晰、内容合理、路径丰富的内容体系,力争做到三个培育:一是培育进课堂,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授;二是培育重实践,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培育讲兴趣,融入影片、话剧、新媒体等学生喜欢的参与模式。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接受主流文化意识,促使大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坚定不移的自信,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可。
2.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方法
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可以采取分层分类法。
第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划分。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成熟度和文化自信培育接受度不同,从新生入学至大四毕业,可以以学年为单位,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差异性、连续性、发展性的教育。在新生刚入学这个黄金时机,通过军训、朋辈教育、学长工作室、交流会、道德讲堂等平台积极开展讨论交流活动,避免灌输式教育;大二大三阶段,通过榜样宣传片、实习实践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国学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文化体验;大四阶段,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校友会建立甚至延伸至毕业后的实际需求,做到文化认知与文化践行的有效衔接。
第二,按照学生专业进行划分。由于学生所学学科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对文化自信教育认识的深浅程度和学科特征因材施教。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对文化自信知识掌握较薄弱,学校就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夯实;教学不易采用讲座、交流等方式,这种培育方法不符合理工科学生的学科特点,吸收效果也不理想;高校可以多采取实践教育的方法,使文化自信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对于文科专业学生来说,要以更高标准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教育,鼓励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和弘扬,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文化内涵和传播文化成果的成就感,彰显个人文化魅力。对于艺体专业学生来说,要积极弥补他们的文化知识理论的不足,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正能量。
3.审视与评估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内心的文化自觉,它表现在情感上喜爱,行动上支持,在与外来文化对比中具备理性的文化甄别与认知能力,自觉地用外显的实际行动表现内心的民族文化坚定,用新的内涵去传承、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高校可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然状态为评估指标,尝试从文化知识的掌握、文化自信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时代所需、使命所在。通过分层分类法不断拓宽培育层次、优化培育质量,使大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合理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将内含特殊性、历史性、民族性的中华文化内化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