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明
(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中华归主》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的全称为《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1901-1920》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A General Survey of the Numerical Strength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ristian Forces in China 1901-1920),是基督教(新教) 1901——1920 年在华传教事业的统计资料,内容丰富详实。该书为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制,由全国各基督教差会会长、干事和150 多名通讯员花费近20 年时间,对中国各省的行政区域、面积、边界、城市、人口、地势、山川、民族、语言、气候、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水陆交通、邮电、学校、医药设施等,以及基督教传教活动情况进行极其周密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资料汇编,调查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基督教的传教范围。该书不仅是了解1920 年前基督教在中国活动的重要资料,还是帝国主义利用教会收集我国情报的历史证明。但是,客观上作为全面展现当时中国国情的资料,它具有无比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性工具书。这部书有英、汉两种不同文本,英文版有导言、序言、正文十四编、附录九篇、索引一篇。原汉文译本只有正文六编(把第三编分为两编,名为七编)、附录三编。汉译本对照英文本,文字有删削和改动[1]1-31。《中华归主》中英文版本均设有专节详细地记录湖南的情况,其中英文版的记录止于1913 年,中文版的记录止于1920 年。
按照地域介绍惯例,《中华归主》对湖南的记录,首先是对湖南行政区划、地势和经济状况的介绍,以给人一个基本的概貌。
1.湖南行政区划的介绍。《中华归主》对湖南行政区划的介绍主要包括湖南的面积、地理位置以及所管辖的区域。“湖南省面积83,398 平方英里,比朝鲜面积稍大,与非洲的埃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在同一纬度上。全省行政区分湘江、衡阳、辰沅三道,……省会在长沙。”[1]263“东与江西毗邻,北与湖北接壤,西与贵州、四川相连,南与广东、广西相接,9 个府,5 个直隶州,4 个直隶厅,共85县。”[2]164在所管辖的区域中,《中华归主》对岳阳进行了单独的介绍,“岳阳(旧岳州) 位于长江南岸,扼洞庭湖之入江处,距汉口120 英里,为本省第二通商口岸。”[1]263从其介绍可以看出,选择介绍岳阳的原因与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岳阳扼守洞庭湖之入江处,在近代中国,是湖南两个通商口岸之一。
2.湖南地势的介绍。《中华归主》介绍了湖南的自然风光概貌,认为湖南是中国风景如画的省份之一,湖南的西部与南部山区有很多的森林,俗称三山六水一分田。在介绍湖南地势中,《中华归主》重点介绍了湖南的河流和洞庭湖,“湖南省河流多流向东北,注入洞庭湖内。湘江最长,发源于广西,向北流经本省,成为广东陆路与长江水路间之交通纽带。其次为沅水,发源于贵州,向东北流经辰州(沅陵)、常德,亦为南北交通要道。资水横贯本省中部,澧水灌溉本省北部。洞庭湖古时被称为四海之一,一望无垠,如今则淤泥增积,冬季枯水,涸浅处极多;而一到夏天,雨季来临,长江江水泛滥,泻入洞庭,则湖水一片汪洋,面积又不下4,000 余平方英里。”[1]264
3.湖南经济状况的介绍。《中华归主》对湖南经济状况的记录情况来自长沙美国领事调查统计报告。
湖南省居民60%务农。主要产品有谷、豆、棉、茶、生麻、甘薯、花生、烟叶、水果等。每年输出稻米达300 万石—500 万石之多。据云:该省人民泰半务农;惟农民中75%为佃户,终岁勤勤仅博一饱。田主极称豪强,凡一族及个人之财产,动以田亩多寡计,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地也。田主散居各处,其田亩由佃户耕种之,每年纳谷于田主[1]264。
从对湖南经济状况的介绍可以看出,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并且土地兼并严重,经济种类单一,经济发展落后。
为了基督教在湖南顺利传播和方便西方人进入湖南,《中华归主》对湖南交通和人口进行了重点记录。
1.交通情况的记录。对交通的介绍包括铁路、水路、陆路和邮电事业。湖南现有铁路两条:
(1) 粤汉铁路之武昌一长沙与长沙一株洲二段,由地方筹款建筑;(2) 萍乡一株洲铁路,由萍乡煤矿局筹款建筑株洲至醴陵一段。计划中之粤汉路即沿此线以醴陵为起点,向南经攸县、安仁二城,在进入广东省界之前通至郴州。计划中之另一线,接长沙经醴陵、株洲、南昌而与浙江之杭甬路相连。其他重要路线也已规划妥当,即将长江商业中心之沙市(湖北) 与沅江流域货物主要集散地常德连成一线,再由常德沿沅江向西直达贵州之兴义等地[1]264。
以上所述的铁路规划与后来实际建造的铁路路线有很大的区别,后来实际所建造的粤汉铁路没有经过醴陵、攸县、安仁,而是由株洲经过衡阳。到目前为止,没有修建由沅江向西直达贵州兴义的铁路。相反,在英文版的《中华归主》中介绍的粤汉铁路更符合后来的建设情况[2]165。
对水路的介绍:
湖南省各大城市通水道者居多。每年有九个月轮船可行驶于汉口、长沙与湘潭之间,民船可深入内地直航衡州(衡阳),小船则可通至广西,经广西运河、桂江二水道,接西江而与广州相连。该省诸河由西南流向东北,民船可沿水道通内地,航程甚长。民船样式繁多,按各地具体使用情况自创一格。据日本人统计,由本省驶往汉口之民船一年之内竟有三万艘之多[1]264。
在对湖南省水路的介绍过程中提到了同时期日本也在湖南进行调查(主要是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无论是欧美传教士,还是日本对湖南或者中国的调查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宣传湖南和中国,而是为了传教或者殖民主义的侵略目的[3]1-30。
对陆路的介绍:
湖南省陆路不能通车,只有铺砌单条石板之小路。据报告,本省有两条古大道:第一道由湖北武昌经岳阳至长沙,沿湘江至衡阳、郴县、宜章,越界入广东直达广州;第二道由湖北沙市入本省,向南经澧州、常德,转向西再向南沿沅江经辰州(沅陵)、沅州(芷江) 越界直达贵州贵阳[1]264。
对邮电事业的介绍:
邮电事业据报告,湖南省之一、二、三等邮局及邮务支局共57 所,尚有邮政代办所338 个。全国只有山西、陕西、甘肃、广西、贵州、云南六省的大邮局数目较本省少。河南人口较本省稍多,而邮局数目却为本省两倍。该省各主要城市均有电报线与长沙相连[1]264。
2.湖南人口调查的记录。湖南人口的调查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及代表性城市人口的具体情况。
人口统计,湖南省人口约等于美国人口总数的1/4,而居住面积并不比美国堪萨斯州大。现有人口统计约自18,000,000(1911 年海关之十年期报告)至38,443,279 人(1919 年邮局统计)。邮局的这个最后统计数尚未包括下列六县之人口:江华、保靖、绥宁、东安、永明、永顺。1918 年本调查部由各县官方所得之统计数,全省共29,519,272 人,较邮局最近的统计数多90 万人,足证邮局统计数未将上述六县人口包括在内。如果我们不认为本调查部之统计数过高,则本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355 人[1]265。
对于人口数量统计不一致,作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各县人口统计方法不尽科学所造成的。人口最密之地区为湘江流域及沅江下游一带,这里大城市居多,洞庭湖以南附近地区人口亦不在少数。
对于城市人口也进行了介绍。人口在10 万以上者有4 个城市:长沙(25 万),常德(20 万),湘潭(20 万),衡阳 (10 万)。人口为 5 万—10 万者有 4城:宝庆 (9 万),益阳 (8 万),津市 (5.8 万)(英文此处少一城)。人口在2 万—5 万之间的城市有16 个。上列24 个城市中仅有三处无差会总堂。全省人口中93%散居于乡村及人口在一万以下之城市[1]264-265。
1.湖南教育情况。《中华归主》对湖南教育的介绍主要分为教会学校和国立学校。
(1) 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学校。
湖南省教会学校初、高两级小学共279 所,小学学生总数8,026 人,其中初级小学223 所,学生6,432 人,高级小学56 所(包括女校19 所),学生1,594 人。至于各校分布情况,则223 所初级小学中有39 所设置于10 万人口以上的4 个大城市中,其余184 所初级小学则分设于400 余布道区中。立本责信义会(内系) 有五总堂未设立初级小学,芬信义会亦有一总堂未设立高级小学。这种教育设施缺乏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报告不详之故。初级小学学生继续升入高级小学者约占25%,较他省为多。小学学生中男生占70%。从初级小学分布的广度来看,高级小学之分布尚称适当。
湖南省共有教会中学14 所,男生533 人,女生126 人。当本调査部收到回报时,14 所中学中只有8 所设有全部中学课程。除纯属某一差会所办的中学外,尚有协和女中及师范学校。青年会日校亦设有中学课程,雅礼大学(College of Yale in China) 则附设中学部。以上各校校址均在长沙。
高等教育及师范教育情况。雅礼大学布道会在长沙创办雅礼大学,该校规模甚大,分中学部、大学预科及大学文理二院。湘雅医学专科学校(Hunan·Yale College of Medicine) 虽附设于雅礼大学内,但该校另有董事部,其董事半由本省教育会选派。复初会在岳阳设有湖滨学院(Huping or Lakeside College)。以上两校均设男师范科。女师范科则有长沙之协和女中及师范学校(北长老会与美循道会合办),益阳之女子师范学校(挪信义会)。循道协和女中之幼儿师范科已在筹备中[1]281-283。
(2) 国立学校。国立学校的介绍类似于教会学校,分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级教育,据1916 年教育部报告,湖南省初级小学学生共175,881 人,高级小学学生共31,780 人,平均每一万居民中有小学学生70.3 人,约与全国之平均数相等。本省75 县,平均每县有小学校56 所,小学学生2,750 人。长沙、浏阳、平江三县各有小学学生万余人。惟新宁、嘉禾、靖县、大庸四县小学学生人数在250 人以下。
中级教育,国立中学及师范学校据报告,1918年湖南省中学生人数多于其他各省,共有中学46所,学生8,600 人。本调査部从各方面所得本省教育现状报告颇不一致。例如,各城市国立学校校名录称长沙有男子中学15 所,但长沙宣教师回报只有男子中学五所,女子中学三所,另有私立中学10所。由于政局不定,很难了解本省教育事业之确实情况。有一宣教师通讯员于1920 年1 月报告说:由于政局动乱,除外国中学外,长沙城内无一所男子中学开课。据报告,1917-1918 年间,全省有国立男子师范学校六所,女子师范学校10 所,共有学生2,500 人。尚未设立教会中学之14 个差会总堂所在地均有国立中学。益阳及桃花三地则只有教会中学。
高等教育,国立高等学校仅限于长沙,有高等师范一所,商业专科学校一所,工业专科学校一所,法政专科学校三所[1]284。
从上面教会学校和国立学校的介绍情况可以看出,国立学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大大超过了教会学校,其覆盖面也更加广泛。
2.湖南医疗事业记录。对湖南医疗事业的介绍主要是基督教教会在湘创办的教会医院。基督教8个差会设立教会医院18 所,分设于15 个城市内。每院平均有病床50 张,由中外医生58 人负责,并有外国护士14 人及中国护士26 人协助管理。各差会医院病床平均数依次列下:北长老会269,复初会184,雅礼差会130,挪信义会121,循道会100,遵道会60,立本责信义会(内系) 40。另外,尚有教会特设药房18 处[1]285-288。由于湖南省医疗事业还是刚刚起步,医药设施缺少比较严重,所以基督教差会进一步发展医疗事业,计划建立更多的教会医院,已决定在新化(挪信义会)、道县(美圣公会)、永定(芬信义会) 新建三所教会医院。
对湖南基督教发展情况的调查是《中华归主》记录的主要内容,占据了整个调查统计资料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符合主持《中华归主》的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的宗旨和福音中国化的文化侵略的目的。对湖南基督教发展情况的调查内容包括基督教在湘发展历史、传教布道的具体范围、信徒情况等,调查统计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展现出来。
首先是介绍基督教在湘发展史,分为创业时期和发展时期。创业时期主要是清末时期,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脚步声,传教士以旅行的方式来到内地湖南传教。近代最早进入湖南省的西方传教士为华中循道会创始人郭修礼牧师(Rev.Josiah Cox),1863 年他由岳阳旅行至湘潭。来湖南传播基督教的主要机构是基督教差会内地会。1875 年,内地会之吉德先生(Mr.C.H.Judd) 旅行到达岳阳并租屋传教。1879 年,亚当·都沃德先生(Mr.Adam Dorward) 来湖南多个地方进行旅行传教,他先在常德居住六个月并出售宗教书刊。1882 年,他旅行到洪江并租得房屋一所以备旅行度假之用,后来他由于传播基督教被逐出洪江,转入津市,不久,当地居民暴动又将他驱逐出境。1886 年5 月,与另一内地会传教士迪克先生(Mr.Dick) 会合,二人一同到辰州(沅陵) 暂住传教。苏格兰圣书会的阿奇博尔德先生(Mr.Archibald) 也于是年来湖南多次旅行传教。1897 年,宣道会的查平 (Chapin)、布朗(Brown) 在常德租赁房屋传教。1898 年,葛荫华博士(Dr.Frank Keller) 在茶陵租得房屋一所进行布道工作。1900 年,北长老会的凌格尔牧师(Rev.W.H.Lingle) 在湘潭开始传教。同年,福建公会也派遣一名中国牧师来湘潭布道。由于西方传教士在清末就进入到湖南并建立了比较固定的传教点,所以民国时期是基督教发展时期,主要任务在于传播福音,传播福音的方式主要是出售基督教书籍。“广泛开展卖圣书工作为本省宣教事业之一大特点。当地售书员常以船载《圣经》 及各种传教书籍来往各地,宣传福音并分送各种小册子。做这种工作的人中不少是义务志愿人员,他们经常结伴走乡串镇,努力工作,今日全省得大开宣教之门引人归主,实多赖当地志愿售书员之功。”[1]270
其次是介绍传教布道的具体范围。清末时期,西方来湘的传教士中50%为美国人,35%为欧洲大陆人,15%为英国人,各个差会分布情况是长老宗94 人,信义宗80 人,监理宗70 人,内地会65 人,其他各会70 人。这些西方传教士主要分布在湖南省40 个城市中,围绕这40 个传教士驻在地大约有400个布道区以及数目略同的临时布道所,当然布道区有3/4 分布于东半部。在40 个传教士驻在地中有8处驻有一个以上的差会代表,其中长沙最多,驻有16 个差会的代表,其次为湘潭、常德,各4 差会,衡州(衡阳) 3 差会,辰州(沅陵)、益阳、宝庆、永州(零陵) 各2 差会。全省1/3 以上的县城尚未设立差会总堂,大约每一总堂或驻在地至少有一个布道区。因此布道区数目之多少与该城面积之大小、差会事业之强弱、差会数目之多寡有直接关系。在湖南各地分布的差会传教士中,《中华归主》提醒要对芬兰信义会传教士特别予以注意,它指出芬兰信义会传教士颇为集中,立本责信义会(内系) 各总堂分布极广,北起长沙,经湖南省中部至西南边境,首尾相应,恰似一字长蛇阵。各大差会每总堂之布道区平均数依次如下:北长老会16 个、芬兰信义会10 个、遵道会10 个、挪信义会9 个、循道会7 个、立本责信义会(内系) 4 个。北长老会总堂是最多的,它分布在湖南是最广的[1]271-272。
再次是信徒情况介绍。《中华归主》 (中文版)的记录显示,到1920 年信徒总数为11,018 人,与皖、甘、赣三省所报告之信徒总数略同。信徒中67%为男性,信徒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半部,约占3/4。具体来说主要在长沙、衡阳、益阳、常德、郴县一带。各宗派信徒数目分布如下:信义宗信徒最多,3,972 人;长老宗次之,2,491 人;监理宗2,021人;内地会1,564 人;圣公宗319 人。信义、长老二宗信徒人数超过全省总数之半。信徒文化程度分析显示,识字男信徒占82%,识字女信徒占61%,与其他各省比较,此平均数最高。北长老会与芬信义会之男女识字信徒低于上列之平均数。内地会、宣道会、北长老会及信义宗二差会之识字女信徒低于全省平均数。湖南省每一万人口中平均受餐信徒仅3.7 人,较他省为低。湘江流域及洞庭湖正南各县区宣教事业颇著成效,该道区每万人中平均信徒5.7人,较衡阳道区2.2 人和辰沅道区2.7 人多一倍[1]278-279。
《中华归主》最后指出,湖南省布道区总数少于沿海诸省,信徒的人数也较少,宣教事业未普及,与其他省差距太大。在分析基督教事业薄弱的原因时,它认为颇为复杂:缺乏中外职员,特别指明缺乏称职的中国职员;经费不足;湖南省局势不稳定;自然环境恶劣等。总之,湖南省传教事业创办不过20 年,还在幼稚阶段[1]272。这种幼稚阶段表明湖南基督教发展落后于其他省份,需要更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湖南,以达到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
中、英文版《中华归主》所记载的20 世纪20年代前期湖南情况非常完整和详细,其记载的内容和详细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是同时代其他任何西方文献记录湖南情况所无法比拟的。中英文版《中华归主》对湖南的记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记录的内容广泛,有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关于湖南气候、语言、少数民族的介绍还是第一次,湖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气候,空气潮湿,气温很少到零度以下。夏季炎热湿气益盛,冬季亦因湿气太盛而倍觉寒冷。夏季为雨季,6 月间雨水最多。”湖南的语言情况,“全省通用官话而稍含土音。”湖南的少数民族“居民中约1/10 自称‘瑶族’,居住于本省南部及西南部的深山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小部落生活,保留着自伏羲氏以来变化不大的风俗习惯。”[1]264二是记录的方式多样,绘制了29 张图表加以比较分析。例如绘制的图有行政区划图、人口密度图、国立学校分布图、医院及药房分布图、总堂与布道区分图、基督教职员分布图等等;绘制的表有各时期建设总堂表、湖南省教会外国(中国) 职员表、湖南省基督教事业范围中之基督教团体表等等。三是体现了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会收集我国情报的目的。《中华归主》在对湖南基督教活动情况记录之外,还记录了行政区划、人口、交通、地势、山川、河流、民族、语言、气候等情况,这些记录远远超出了传教范围,它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脚步一步一步加深相一致。因此,《中华归主》所记录的湖南情况真正的目的不是在向西方建构湖南形象,而是为宗教传播和侵略服务。开展《中华归主》所记载的湖南情况研究,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基督教传教史、殖民史、湖南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