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春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迎来诸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冲击,高等教育必须引起重视,不断进行思政育人工作的调整优化,促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现如今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面临的社会矛盾不断叠加,风险隐患大幅度增长。然而当前仍然有许多大学生存在着思想激进的问题,面对多样化的矛盾缺少正确的心态,很难从全局、客观角度看待问题,并未充分认知到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正在逐步有效的推进中,存在对社会的消极评价。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现状需要高等教育不断强化思政育人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引导其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高等学校是体现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逐渐融入多元文化思潮并形成了激烈的碰撞和交锋。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引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西方政治思潮、不良文化以及邪教,披着精美的外衣,带有极强的蛊惑性,在高等教育中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试图误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1]。因此,新常态背景下,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当前紧要的课题。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逐渐多元化和开放化发展,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日渐复杂,思政育人工作模式处于亟待改革创新的状态。这些新的发展形势,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导致其教育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育人主体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教师等等,作为一项系统化的育人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高等教育的党委部门、团委部门、学生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协同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思政育人效果。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育人主体之间割裂的问题,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将思政育人工作定义为独立的系统,并未真正将思政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导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难以形成多维互动的运行机制,经常与其他高等教育子系统之间展开博弈,且处于劣势地位。各思政育人主体之间针对工作的意见不统一,遇到问题时则相互推诿,整体的思政育人工作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沟通机制。这样的思政教育现状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较差,多元文化和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2]。
思政育人工作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将其全面落实到高等教育各项工作过程中。在开展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渠道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似乎将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政育人工作的唯一路径,并未将其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单一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难以发挥实效性作用,同时由于缺少与其他育人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合作,导致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之间的相互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效果。
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包含诸多子系统和各项要素,并在关联中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基于宏观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政育人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现阶段,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化的系统,一方面,思政育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缺少有效衔接,并未形成完善有序的组织结构,诸多育人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和凸显。另一方面,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技术要素,缺少互联互通,难以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即便对问题进行交流沟通,通常频率也较低,且交流的问题均无关紧要。所以,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想要独立开展,是很难获得理想效果的。
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则是思政育人方式、方法、载体,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高度契合,并借助有效的育人载体,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工作的最大效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不仅教学途径十分单一,同时思政教师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理论灌输法。课堂中教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PPT,并运用PPT为学生进行单一的复述,师生之间并未展开实时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教学成为思政理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载体均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新常态背景下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要求。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形成了固化思维,认为其十分枯燥无趣,产生了抵触和厌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跌入谷底,增加了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的难度。此外,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并未引入新媒体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缺少思政育人工作网站、官方平台,不利于思政育人工作在新常态下的发展。
针对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充分凸显党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强化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使其具备较强的自觉性和自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引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前进方向和思想引领。不断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的思想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性,并不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共同铸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的基地,坚守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强化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并且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将其作为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的思政育人工作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将思政管理转化为思政育人和服务,真正发挥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服务功能[3]。当代大学生均为“95后”,部分“00后”也已经步入大学校园,这些大学生群体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他们不仅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喜爱标新立异,更加追求个性化,所以无论是思想生活领域还是创新创业方面,不同的个体大学生均呈现出差异性的问题。这也要求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应结合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将思政育人工作不断细化落实,给予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在实施育人工作前,应加大对于大学生个体的了解力度,主要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想现状以及学习需求,只有把握高等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因材施教,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和指导。逐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的自律性,以此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实质上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需求十分广泛,包含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应重视从生活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将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共鸣点作为思政育人工作的着手点[4]。促使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逐步从知识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在运用学术话语引导大学生的同时,注重生活话语的有效切换,引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和经典案例作为育人内容,并且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中,以先进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使其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从党的方针政策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后”和“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更加注重个性张扬和自我展现,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所以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在保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纪律性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政育人手段,选取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将思政育人工作所体现出的知识性、政治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融为一体,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手段,将抽象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逐步具体化、形象化,转变传统枯燥无趣的课堂,使其生动化、活跃化。与此同时,还应将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与演讲、竞赛、舞台剧、辩论赛等形式有机融合,真正调动大学生的参与兴趣,采取案例、讨论、互动以及体验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困惑,提高大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育人手段,能够有效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并且网络逐渐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其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举止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网络中不仅包含海量的信息内容,而且传播速度极快,管控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很容易出现不良舆论的非理性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正面应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并将其转化为思政育人工作的新机遇。逐步打造“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平台,建设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新阵地,设置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网站、官方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以及新媒体平台,并且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建立慕课、微课以及创客资源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者,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与实时性特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微信以及微博的互动,在互动中不断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对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育人载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时效性。
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能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集体意识、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应高度重视理论结合实践,以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并不断修正理论知识的偏差问题。高等教育在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应逐步打造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情景扮演式、现场体验式以及主题辩论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建立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创新创业实践案例以及项目,引导当代大学生开展市场调研以及社会实践,最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报告。此外,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拓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实践途径,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高等教育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大局观念和系统化的思维逻辑,依托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促进思政育人工作机制的建设。并且应引导思政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协同并进,共同打造思政育人工作平台,并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归纳,将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紧密衔接,从思想、学习以及生活多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引导,并共同对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协同推动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在新常态背景下的改革和优化。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高等教育办学以及思政育人工作的展开,必须均立足于社会需求导向,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具体可以通过育人理念阵地化、育人方法个性化、育人内容生活化、育人手段多元化、育人载体现代化、育人过程实践化、育人机制协同化,共同推进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