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原则与路径

2021-01-17 01:1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语抗疫思政

张 杰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探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疫精神,凝结着抗疫英雄与中国人民面对逆境时迎难而上的斗志与气概,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要善于汲取抗疫精神中的丰富营养,使之成为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让全国人民看到,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免费核酸检测、军队支援等一系列国家行动无不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国力,无不体现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的快速建成,无不需要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试剂盒的研制、疫苗的研发、病毒毒株的分离,无不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医护人员、各省救援队的全力以赴,普通老百姓的居家隔离,无不彰显着“文明”与“和谐”的价值理念;党和国家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理念,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无不折射出“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的核心价值。

在与疫情的斗争与较量中,央企民企、公私立医院逆行而上、奋力拼搏,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者、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积极贡献人力物力,党员与干部深入一线,军队、武警、民警闻令而动,科研院所勇攻研究难关,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快递员、环卫工人、新闻工作者、志愿者默默奉献,体现了“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操。

(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作为抗疫斗争的亲历者或参与者,当代大学生的感受是直观的、深刻的。抗疫精神中蕴含着自信的泉源与自信的力量。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在国际比较中挖掘中国抗疫精神的“自信”元素,助推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强大科技研发能力、强大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的现实教材。全球疫情大流行,再次让中国人民认识了西式“人权”、西式“自由”的极端虚伪性。在中国人民的理解中,如果不能保障生命权,就谈不上所谓的自由。我们所提倡的“自由”应是以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公民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题中之义。

在中国抗疫斗争的思想路线中体悟抗疫精神的“自信”之源,助推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再次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关爱他人、爱好和平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全人类的整体视角,助推国际合作抗疫,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中国人民的负责任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对世界人民的道义帮助。

在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汲取抗疫精神的“自信”养分,助推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根源上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在抗击疫情的艰苦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人力物力的迅速调动之中,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总体协调之中,体现在军政学民各界的紧急动员之中。各行各业凝聚起来的空前合力,成为我国迅速遏制疫情大肆传播之势的自信之源。

抗疫精神的强大文化感召力,助推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这场疫情斗争,更加淬炼了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无畏气概。抗疫精神,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血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抗疫精神既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文化特质,又融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文化特质。一直以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契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从抗疫精神中攫取文化精神力量,科学阐述抗疫精神的文化价值,有效实现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推动大学生在抗疫精神的感悟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鲜明的价值导向

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场抗疫伟大斗争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斗争的每一个阶段性胜利都饱含许多感人故事,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彰显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无论是婴儿,还是老人,都全力救治;全力调配人财物,予以保障;全力支持医护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全力救治。这是抗疫斗争中形成的普遍共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

引导大学生涵养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伟大的抗疫斗争再次让我们切身领会了“家”与“国”的辩证关系。有国才有家,千万个小家都做好了疫情防护,国家的疫情防控举措才能有效推进。家是人生旅途的第一个站台,也是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国家的制度优势与有力的防控措施,也是千万个小家的强大抗疫后盾。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传统文化积极推崇的价值理念,抗疫斗争中,人与人守望相助,“小家”同“大国”心心相印、同向发力、共克时艰。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每个家庭都为国家作出贡献,才能积水成河,汇聚成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引导大学生树立友善互助的全球治理观。这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病毒不分国别与种族,是全球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共克时艰的“金钥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是合作而不是对抗,国家之间的交流应是融通而不是隔阂。这样的全球治理观,符合中华传统“和”文化的价值追求,充满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融入渗透

渗透理念要“润物无声”。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要达到滋润心田的效果,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渗透的方式只能是旁敲侧击,而不能单刀直入。把体现抗疫精神的内容,深藏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中。要利用能够触动大学生心灵的抗疫素材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喜闻乐见的抗疫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洗礼,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渗透的手段要“水到渠成”。在探索抗疫精神的融入手段上,不可操之过急。过分追求教育效果的立竿见影,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火候”没达到一定的“度”时,大学生的思想是不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因此在渗透的手段上,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内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状况,因势利导,在最恰当的时机融入抗疫精神,以期取得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渗透的形式要“多措并举”。当前,大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各类媒体信息。这要求抗疫精神的融入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摒弃枯燥无趣的单一宣讲形式,而要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海报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抖音、快手等传播媒介,采取多平台、多层次、多维度的抗疫精神视听展示,以期达到一种类似“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使抗疫精神的融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入心。

(三)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育对象的利益为中心”[2],即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校的教育计划或是教师的个人意愿出发。因此,提高抗疫精神的融入有效性,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以及学情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小组研讨、学生演讲、专题研习、主题辩论、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在讲述、思考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研机析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切实感受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知,促进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

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指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三个层级,分别是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成熟型防御机制[3]。根据这个学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要充分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把握抗疫精神融入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类型,采取恰当的引导方法,才能顺利地让大学生从内心接受一些正确的思想或信念。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抗疫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抗疫精神蕴含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思想,体现着新时代的价值导向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彰显着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辩证统一。高校不仅要培养大批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级知识分子,更要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可尝试把培育和弘扬抗疫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使抗疫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抗疫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明确制度优势、团结一心、崇尚科学是中华民族抵御疫情的重要经验,正确把握抗疫精神的生动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将抗疫精神转化为勤学、敬业、奉献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二)加强网络思政,拓宽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4]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展为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空间、教育形式及教育手段上的延伸与拓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主客体交互化等特性。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实现网民身份与现实身份、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互融合,形成知识、信息、情感的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大学生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体,而是活跃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意识是他们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活跃媒体(如B站、微信、抖音等),同时重视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与网络舆情动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如云演讲、MOOC、网络座谈会等)来实现抗疫精神的有效融渗。

(三)讲好抗疫故事,把抗疫素材转化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思政话语

思政话语的转换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者的话语转换,即把话语转换为受教者更喜闻乐见、更能够接受的话语,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5]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否准确把握自身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能否将抗疫素材转化为有效的思政话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日常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6]。因此要改造对象的思想,必须深入研究对象的思想话语,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网络上的言语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具有鲜明指向性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要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抗疫精神话语转换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提高学术话语分析能力和抗疫精神的思政话语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包含着诸多学术理论话语,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话语来表达阐述同一个思想或理论。因此,抗疫精神的有效融入必然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善于分析学术话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话语创新,将之具象化、图式化,乃至生活化。最后要优化抗疫精神思政话语的表达输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懂得思政话语真理性与趣味性的辩证法,既不能过度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目的而使之枯燥乏味,也不能过分偏倚学生而只注重投喂学生的兴趣。为此,抗疫精神的思政话语表达,要选择典型形象而又不失思想哲理的话语,以及富有特色且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的话语,提高话语的思想感召力。

(四)促进思想内化,推动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动能转换

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觉主动地用抗疫精神武装自己、吃透抗疫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是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实现大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目标,则要通过思政工作者的教化和感化,促使大学生形成学习抗疫精神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从“教师要学生学”的外在动能向“学生自己要学”的内生动能转换。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引导大学生体悟抗疫精神、践行抗疫精神,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善于改进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路线。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对抗疫精神需求的个体差异,因时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的动态联动,提高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最后要营造学习抗疫精神的校园氛围,充分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践行抗疫精神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凝聚全体师生共识。让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工作、融入宣传工作等,每一个师长、每一个同学都推崇抗疫精神,形成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抗疫精神的外在合力。

四、结语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判断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状况,精准发力,切忌操之过急。既要考虑到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又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顺应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重视技术路线上的可行性。要发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优势,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让抗疫精神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教育引导大学生化精神为力量,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话语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