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1-01-16 02:52林彩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林彩莲

[摘  要] 深度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更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搭建“情境性支架”“过程性支架”以及“结构性支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本质性学习和结构性学习。通过一个个学习支架的搭建,指向学生一次次的深度学习,从而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翅膀飞起来,引爆出更多的数学思考者、探究者。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支架;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深层性的学习,具有一种批判性、创造性。深度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体验性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动力;本质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内涵、外延,感悟数学知识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结构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洞察知识结构,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深度学习,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深度理解、深度建构和深度创造。作为教师,可以搭建学习支架,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搭建情境性支架:催生学生体验性学习

情境是一种环境、氛围和气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情境性支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卷入数学学习之中。情境是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驱动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情境性支架,有助于学生的体验性学习。通过情境,能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数学学习之中,从而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比如“复式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一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对多个量的数据作动态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借用科学学科中的对比实验方法,创设了一个“不锈钢保温杯瓶”和“陶瓷保温杯”保温性能的统计数据情境。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动力。在不同的时点,如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杯子内部的温度发生了变化。同时,学生感受、体验到要比较同一个时间节点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内部温度比较麻烦,学生需要从这一个单式折线统计图跳跃到那一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正是在跳跃性的比较中,学生感受到跳跃性、比较性解读目不暇接,深刻认识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数据比较方面等的不完备性、局限性。学生基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能够提出将两幅统计图合并起来的设想。这样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建构创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数学思维。

情境性支架,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主动调用自我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性地提出一些数学猜想,比如建构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如让两副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纵轴上的标记对齐,等等。正是通过情境性支架,激发了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数学探究的欲望。情境性支架,创造了学生建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机会,能够深化学生对复式统计图的认知,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体认。

二、搭建过程性支架:催生学生本质性学习

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搭建过程性支架,有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洞察数学知识内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解决问题思路、套路,由此形成了学生封闭的数学思维。过程支架,能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疏通学生的思维通路,从而唤醒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仍然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有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把握“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也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量的数据变化。有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让学生把握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差异,也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有“图例”。这样的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进行数量的分析,但学生却是被动地展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当学生直观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诞生之后,就会发现,较之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更加复杂,有上升、有下降,有交叉、有平行。基于此,笔者搭建学生过程性探究的支架:怎样有效地表征不锈钢保温杯以及陶瓷保温杯这两种不同量的增减变化?这一过程性支架,不仅助推学生思考、探究,而且引领着学生的创造。于是有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区分,有学生用粗细不同的折线来进行区分,还有学生运用虚实线来进行区分,等等。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当两个量的折线交织在一起时,用线的虚实来进行区分比较科学、合理、方便、快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图例,而是主动地创造图例,通过图例比较、图例优化,形成图例的科学表征方法。由此,复式折线统计图之于学生,就自然有了意义。

过程性支架,其意义不在于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获得一种过程性的学习体验。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折线变化中生发了“图例”的需求,切身感受到“图例”给读图分析带来的便利,感受到运用“图例”来区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这种过程的经历,对于学生分析数据能够发挥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三、搭建结构性支架:催生学生结构性学习

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点就是要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过去,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时通常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根据题目中的问题来展开分析,如此,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就没有系统性、层次性;其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往往是混乱的,因而是模化的、不清晰的。结构化的学习支架的搭建,就是要催生学生的结构性学习。结构性学习,是有层次的一种学习,能让学生洞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还以“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例,在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图进行结构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展开深度思考和探究:其一是“看点”。“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单位,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数据。对复式折线統计图中的“点”的解读,不仅是解读显性的数据,更是解读这些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比如“从不锈钢保温杯90摄氏度可以看出下降时用了多长时间?”“陶瓷保温杯下降到90摄氏度用了多长时间?”其二是“看线”。相比较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看线”就显得尤为重要。“看线”是建立在“看点”基础上的,不仅要“看点”,而且要“看点与点之间的关联”“看折线的走向”“看线的平直、陡峭”,等等。不仅如此,还要从折线已有的走向上来推测折线的未来走向、趋势,从而整体分析折线、分段分析折线等。其三是“看关联”。这个关联不仅包括点与点之间的关联,而且包括折线与折线之间的关联。从“看关联”中,学生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在“点”“线”“关系”的多元解读、深层解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条折线的解读,更要引导学生将多条折线连通起来解读,比如对比解读等。通过结构性的解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数据做出一些研判,提出系列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的数据应用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生长。

数学知识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结构性解读,就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工具,把握数学知识的亲缘性关系。结构性分析,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更要从整体上进行宏观分析。通过结构性分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探寻数据的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数据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学习支架的搭建,指向学生一次次的深度学习,从而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翅膀飞起来,引爆出更多的数学思考者、探究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每一次课堂教学,努力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