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俄罗斯美声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和影响
——基于文化传播学视域的分析

2021-01-16 18:43王鸿俊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音乐家哈尔滨声乐

孙 涵 王鸿俊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在《社会学百科》[1]中认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中,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与融合的实例众多,随着科学技术导致交通方式的革新和政治的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也将一些全新的艺术形式引入中国。20世纪初,随着大批俄侨移民迁入位于我国东北的哈尔滨地区,不仅促进了哈尔滨商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多种俄罗斯文化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其中来自俄罗斯的美声表演艺术就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传播学是指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文化的传播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繁荣,也使人类文化的内部内容变得活跃。音乐文化就是如此,依附于社会的大背景,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使得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多种多样。本文将以文化传播学为视角,分析1896—1931年日军侵华30余年间俄罗斯美声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并系统地梳理这一部分的声乐艺术断代史。

一、20世纪初俄罗斯美声艺术在哈尔滨传播途径分析

(一)政治因素是其传播的基础

19世纪末,西方帝国侵略主义为了扩张其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处寻找可以侵略的对象,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就为其中一员。而时下清政府软弱统治下逐渐没落的中国成功地引起了沙皇俄国的注意。1896年签订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以下简称《中俄密约》)是沙皇俄国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之间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中重要一条是允许沙皇俄国在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修筑呈T型分布的中东铁路。该铁路全长2 522.8公里,贯通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沙皇俄国修筑铁路表面上为了双方在贸易和战略物资上互助互利,实质上是妄图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俄罗斯铁路建设者及家属将俄罗斯的文化带到了哈尔滨。1917年,随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爆发,工人阶级推翻了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大批曾服务于沙皇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为逃避追捕来到中国哈尔滨地区。从文化传播学的视域来分析,人的大量流动会促进文化的传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批俄侨在哈尔滨地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将俄罗斯文化带到了中国土地上,为俄罗斯美声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二)俄侨移民的生活文化需要使其生根发芽

1898年6月9 日,松花江畔的一家制酒作坊被中东铁路公司买下,作为其铁路建设工程局的办公用地,这一天后来也被俄国人看作是哈尔滨城的诞生日。随着大批铁路建设工人及家属迁移到哈尔滨,工作之余为满足工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铁路局内部开始组建小型的声乐团体,之后随着各行各业的俄侨迁入哈尔滨,越来越多的声乐和音乐艺术活动开始在哈尔滨俄侨圈子中开始开展。1903年4月,俄侨将阿穆尔铁路管弦乐队调入哈尔滨,开始在专业剧场举办音乐会。同时,由数十名演员和歌唱家组成的“俄罗斯剧团”来哈演出。其中有著名歌唱家维多利采娃、别吉巴、亚比里亚科夫、马洛侨托夫等[2]。围绕俄侨移民开展的声乐艺术活动,俄罗斯美声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在哈尔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三)俄侨音乐家的社会活动促进其传播

俄侨到哈尔滨的迁徙根据历史节点总体可以分为两批。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交通的便利让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地区工作生活。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又有大批白俄分子和民众逃亡到当时俄侨的集中地——哈尔滨。迁移到哈尔滨的俄侨中包含大量的音乐家和声乐表演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专门的音乐学校

俄侨音乐家在哈尔滨当地开办了多个专门的音乐学校以供当地的俄侨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教育是文化进行传播最好的一种方式,虽然早期这些音乐学校都是以教授俄侨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中国学生也开始跟从俄侨声乐教育家学习美声演唱方法。俄侨音乐家开办的专门音乐学校如:

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一所专门音乐高校。成立于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的教师多数是犹太民族的音乐家,学校学制、课程设置等均按照俄国高等音乐院校开课。学校内开设了声乐、乐器教学、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等一系列音乐课程,还曾开设过歌剧班。学校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停止办学。后期许多该学校的音乐专家到中央音乐团体工作,为我国输送了大批声乐、音乐人才。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同样属于全国最早一批的正规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7月,在炮队街(现道里区通江街86号)创建。声乐家苏石林也曾在该校任教,后由著名教育家、上海国立音专创立者之一的萧友梅邀请转去上海国立音专教授声乐。苏石林为中国培养出了高芝兰、黄友葵、周小燕、温可铮等众多享誉国际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被许多国内学者誉为“中国声乐奠基人”。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培养了大批声乐、音乐人才,1936年,学校停办后,仍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到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代表院校从事音乐教学表演工作,“上海国立音专”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这些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音乐家有一定的关系。

2.兴建各类音乐剧场

众多喜爱音乐的商人、政客和音乐家不满足于仅限制在小餐馆或家庭内部小范围的音乐表演活动,于是20世纪初期,在哈尔滨兴建了许多充满东欧艺术气息的剧场和俱乐部。例如,铁路机械厂俱乐部、商业俱乐部、夏日剧场、铁路俱乐部、马迭尔剧场等。这些剧场和俱乐部现在虽然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20世纪初,这些剧场的建立给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艺术家提供了极佳的声乐实践场所,为俄罗斯美声艺术在哈尔滨乃至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剧场和俱乐部也是俄罗斯声乐艺术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最好见证。随着哈尔滨俄侨数量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声乐艺术家和表演团体在这些剧场内进行表演,上演的作品如歌剧《黑桃皇后》《萨特阔》《鲍里斯·戈都诺夫》《恶魔》《金鸡》《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水仙女》等。这些演出不仅形成了哈尔滨浓厚的音乐氛围,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到来自欧洲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歌的美声艺术。

二、俄侨声乐艺术对哈尔滨的影响

20世纪初,俄罗斯人迁移到中国哈尔滨地区所带来的声乐文化传播对哈尔滨乃至中国的声乐文化都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初期俄侨的声乐教学活动和声乐社会活动主要针对俄国侨民内部开展,只有少数哈尔滨上流社会的中国人可以参加,但这种声乐文化上的熏陶和声乐教师在20世纪中后期的声乐活动对于哈尔滨乃至中国的声乐文化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演唱方式技巧上,而且对于后来“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合唱音乐节等后续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都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对学校音乐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声乐教育领域,俄侨在哈尔滨进行的声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对哈尔滨乃至中国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十分突出。俄侨在哈尔滨开办的很多音乐学校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教材都是按照俄国皇家音乐协会音乐学院的系统开展,因此,当时哈尔滨很多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具备正规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种完备的音乐教学体系对于当时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在美声教学体系上基本沿用了俄罗斯的声乐教学体系,在后续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声乐教学体系。另外,在声乐教学时俄侨声乐家往往只进行声乐指导而将钢琴伴奏的工作交给另一位钢琴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声乐教师教学时的专注力和对学生演唱音色和技巧的准确听觉把握,也保证了其钢琴伴奏的专业性。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艺术指导” “钢琴伴奏”专业的形成和划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声乐教学方法与演唱方式的影响

以苏石林为代表的俄侨声乐教师不仅带来了完备的声乐教学模式,也带来了许多西洋声乐中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先进科学的声乐理念,例如,“哼鸣” “面罩共鸣”“关闭唱法”“横膈膜”“气息支持”等,俄侨的声乐教学活动让中国的声乐学习者更快和更早地接受到这些西方的声乐技术。温可铮在回忆苏石林的教学方法及对嗓音训练的主张时说:就是更多地强调横膈膜、面罩共鸣和上下贯穿的腔体,唱法绝对是自然的,没有过多繁杂的理论陈述[3]。俄罗斯老师常会说,唱歌像说话一样,哼唱长音时,肌肉要慢慢放松,下巴要放下,饱满吸气降低喉头后,想象声音在高于嘴巴的高位置震动,要让声音集中、平直。音量可以从初学时的小音量随着练习的熟练慢慢加大。这样的哼鸣训练方法非常有助于声乐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声乐演唱中的“高位置”“面罩”的发声技巧,对于后续歌曲中的演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另外,俄罗斯美声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作为美声的两种主要流派,其独具一格的演唱方式也对哈尔滨乃至中国声乐学习者的演唱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三)对哈尔滨音乐环境的影响

虽然20世纪早期俄侨音乐家在哈尔滨开办的音乐学校和举办的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针对在华俄侨,但俄罗斯人这种热爱音乐、追求“美”的享受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为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浓厚的音乐氛围。2010年,作为一个具有百年音乐传承,城市发展一直与音乐共进的音乐之城,哈尔滨是中国的百年音乐之城,城市的发展一直与音乐为伴,也素有“音乐之都”的美誉,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音乐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因此,也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Music City)”的称号。

在俄侨一系列音乐活动的熏陶下,哈尔滨市民的音乐鉴赏能力、声乐学习和音乐学习的兴趣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如今的哈尔滨,大多数的家庭都会从小培养孩子进行乐器或声乐的音乐学习。刚刚成立的哈尔滨音乐学院,更是作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人才培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哈尔滨音乐学院引进了许多俄罗斯声乐教师,定期还会派出学生和老师到俄罗斯著名音乐高校进行音乐交流,让俄罗斯声乐与中国声乐在哈尔滨进一步融合发展。

同时,作为“音乐之城”的哈尔滨,至今每年仍有许多著名的音乐活动开展,如每两年一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节,每当举办,中俄乃至世界各国的音乐家齐聚哈尔滨,哈尔滨市民也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各种优秀音乐作品,走在“哈夏”期间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几乎每个街角都有中俄音乐家在合奏合唱,这种盛况让人仿佛置身回20世纪初的哈尔滨。不仅如此,哈尔滨人早已养成与“音乐”为伴的习惯,哈尔滨大剧院和“老会堂”音乐厅上演的声乐音乐会,以及以“中俄合唱音乐节”“哈尔滨音乐比赛”为代表的各类国际音乐活动总是座无虚席,中俄的经典声乐作品不绝于耳,让人身心愉悦。

三、结语

20世纪初俄罗斯美声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无疑是对于中国美声文化发展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将欧洲的美声演唱方法系统地引入哈尔滨,以哈尔滨为基点传至全国。这说明,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限制的突破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改变,从而成就文化的传播与繁荣。音乐文化的传播,不仅为哈尔滨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也让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始终充满着浓浓的异域风情和音乐氛围。

猜你喜欢
音乐家哈尔滨声乐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姚铜(音乐家)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刘派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