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毛 刘春丽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立德树人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1]。将立德树人放在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做到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关系到培养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及基础医学研究亟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成败。如何充分认识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改革与创新思政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是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政教育存在本质差异,普通院校与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政教育也有不同特点。要充分认识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取得实效。
研究生思政工作具有独特的理论属性与实践规律[2]。首先,要引导学生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鼓励在提升专业本领的同时,参加祖国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其次,思政工作在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上要解决研究生阶段特有的科研、经济、情感、就业等思想问题,重视塑造德育智育并重的和谐导学关系[3],引导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与就业。再次,思政工作要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强化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科研操守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研究生学术研究生态环境。最后,思政工作要针对研究生培养特点,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医学院校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服务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首先,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始终是医学的核心价值。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要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临床专业研究生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强调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4]。其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红医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践行使命与担当[5]。再次,培养医学研究生勇于探索、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培养研究生在应对国家战略需要、科技创新需求、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时,勇挑重担、攻克技术瓶颈的科学家创新精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医学高校要改革思政教师的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医学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促进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其中,如何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岗位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活力、聪明才智。通过改革以往思政课教师的考评、奖惩、晋升机制,提高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与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让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思政课教师要主动研究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利用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及互动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有魅力的“网红”思政课。
思政课教学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性是指思政课要有“高度”,理论性体现思政课要有“深度”,亲和力表示思政课要有“温度”,而针对性是指思政课要讲求“效度”。思政课教师的讲授内容不仅包含传统思政内容,还要紧跟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现实需要、时代发展,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思想境界。医学研究生是高层次群体,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经得起学生关于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与结论的各种追问,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讲理论相结合方式,对医学研究生实现思想和政治引导,提升理论性和亲和力。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采用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PBL)、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小组讨论教学法(CBL),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
高校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就是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盘活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数字化等特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创新与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新时代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使思政课教学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基于新媒体的交互式数字教材,融文字、图像、声音与动画为一体,可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将微信公众号上优秀的正能量文章与新闻报道进行再加工与解读,再次通过手机端进行英雄人物报道、政策文件解读、党史故事热点推送,通过留言功能组织研究生讨论和畅谈心得体会,可使思政课更受欢迎,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医学研究生思政课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培养人,还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规律,从理论教学拓展到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通过情景剧、微电影等方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医学研究生正确理性认识当前的医患关系;通过参观生命科学馆、校史馆等场地,进行体验式思政实践,发挥载体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手绘人体解剖图展览、医学摄影展,培养医学美学、医学艺术素养与情怀;开展医德案例讨论会,探索临床实习期的医德考核与评比活动;通过暑期下乡诊疗、为贫困地区群众送医送药等实践活动,深化医学研究生医德精神的领悟,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树立医德情操。
在改革创新思政课程的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7]。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工作自然融入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效应。医学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医德、医风元素。如将抗疫精神、抗疫故事、抗疫成效等抗疫元素融入临床专业课程;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融入科研方法与写作相关专业课程;将创新奉献、民族自信教育融入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嵌入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程。
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育人载体,而科研、专业与学科管理等同样也具有育人功能[8]。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相比,具有更广的内涵范畴[9],将育人功能从课程拓展为教学过程、科研过程、专业建设、管理与服务、学科发展与评价等全领域。首先,要切实加强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由研究生院牵头主抓,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落实。其次,要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分层次逐步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再从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推进;再次,建立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学院、试点学科,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定期组织考核与评价;最后,逐步将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人才引进与晋升机制及学科发展体系,建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三位一体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书与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把育人放在首位,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要务、首要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首要责任人作用,要把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10]。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可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习惯、自律性、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有社会工作经验、未来的学业规划、人生规划。由导师或高年级同学为新入学研究生讲述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导师至少每1—2周与学生见面一次,了解新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生活费用是否充足、生活习惯及个人兴趣。根据研究生兴趣及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建立互帮互助的团队学习氛围。
研究生导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位类型、科研能力、课题组的整体水平,指导学生选择创新性强、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大且可行的课题。一方面,要重视选题在学科领域内的创新性及与国家战略需求、卫生、经济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性,与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尽早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前沿,撰写研究综述、设计课题。在开题阶段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对选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可行性、研究价值把关,确保科研选题成功,尽力避免浪费人财物及二次开题。
导师要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研态度、规范学术道德。科研实验的原始数据必须详细记录,不允许研究生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实验数据。导师要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情况,发现有不实记录,需提高警惕,与学生认真沟通,如确实存在问题,要督促其整改检查。导师可亲自或安排高年级学生指导实验方法与技巧,并与学生经常交流科研进展及存在问题。当学生反复遭遇实验失败,心情沮丧时,导师应主动帮助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以及解决办法,鼓励高年级学生分享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学生不畏挫折与失败、虚心学习、查找原因、坚持不懈,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导师要引导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鼓励学生潜心科研、互帮互助、大胆创新、勇攀高峰。
导师应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指导研究生撰写并发表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中英文语言的学术交流能力,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自信,激发学术灵感。导师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反对一切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经常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包括引用规范、署名规范、投稿规范等。严格杜绝学生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不过度追求SCI论文的发表,鼓励学生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抵制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的不良作风。
身为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各方面真正关心帮助学生,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导师要及时了解并捕获学生的不良情绪,经常与学生倾心交谈,当学生在实验、人际交往、求职中遭遇挫折而迷茫时,要尽力提供可能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重拾自信,明确前进的方向;导师可以讲述亲身求学经历、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真实过程,以共情与真诚育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导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与期望,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鼓励学生在挫折中打磨心性、锤炼韧性,练就具有担当、勇气、合作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选择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关键环节,探索新时代医学高校研究生的思政工作路径更是重中之重。医学高校应根据学校与学科特色,改革与创新思政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分步实施专业思政,充分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