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凤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刘鹏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卢燕 潘潺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教学育人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育人过程的关键一环,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何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注重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通,拓展三全育人的格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其一就是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生态环境等)为载体的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3]。大学校园与大学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的大学文化促进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协调师生统一行动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大学校园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它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精神的载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承载着大学精神。而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则是校园环境的重要部分,它以艺术的方式弘扬和展现着大学精神。
根据笔者多年调查观察研究,发现国内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没有在现实的校园公共文化环境这一层面创作聚焦,审美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抽象式”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美学观念难以取得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广大学生在见解观点上或者思想文化上难以进行共鸣和互动。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大多集中在雕塑、海报、宣传栏、横幅等传统形式,多以学校历史、学校成就等内容,党建题材缺乏,大部分作品格调不高,形式老旧、材质低劣,无法达到公共艺术隐性育人的功效。
校园公共艺术是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品位的载体,其作品不仅要在内容、材料、空间、尺度与校园环境相适应,还应保持其外观完整美观的持续时间。笔者调查到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公共艺术管理的专职部门和人员,导致大部分室外公共艺术遭受自然环境如日晒、风霜、雨雪、雷电等气候条件的侵蚀,甚至还有人为的破坏,长此以往,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外观不再美观,无法与校园环境和谐共生。
因此,校园公共艺术作为隐性育人的载体,需要策划者、创作者、学校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不仅发挥公共艺术美学层面的固有作用,同时打造校园艺术氛围,建立师生文化认同感,显示出公共艺术具有的隐性思政教育功效与现实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5]。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极为紧要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处于20岁左右的黄金年龄,生理成熟,思想懵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成型,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他们因为高考失败,其总体素质有其自身特点:不重视文化理论课、忽视思想政治素养,自由散漫,不喜欢学校约束,自我意识较强;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喜欢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课程,对马列毛邓、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政课程不感兴趣,缺乏职业道德感,责任意识不强,就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是高职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综上所述,深化“党建”在高职校园公共艺术领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校园公共艺术以党建为重点,党建搭台,公共艺术唱戏,探索新时代高职校园“三全育人”新途径,对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具有真善美高尚品德、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复合型高职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近年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设施群,将水文化融入育人大环境建设,探索了一条“党建+校园特色文化”的高职育人新模式。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全国同类院校在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上一些思路与启迪。
学院基于“校名有水”“服务面向水利水电行业”的实际,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精神为引领,将水文化融入校园景观环境[6]。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都饱含着水文化的元素、浸润着水文化的思想,成为一部具有丰厚水文化底蕴的鲜活“景观”教材。
一是建成百米水文化长廊。将重庆江河的形态融入场地设计之中,形式上注重水的柔美,将水文化长廊打造成曲径通幽的校园休憩空间。水之源、水之德、水之行是水文化长廊的思想主题,从“景观”观赏层面,直接给学生带来如水一般做人的启示,包括水利万物、海纳百川、冰清玉洁、至量必平、积水成渊、滴水穿石、弱之胜强、兵形象水的人生哲理。二是建设了以治水英雄、典型水利工程为主题的水文化浮雕文化墙,充分围绕水这一主题来深入挖掘育人氛围。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包括了物质、精神以及制度这三个层面的文化,是当代高校育人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7]。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协同育人,坚定文化自信层面,不仅要从显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管理层面丰富党建形式、更应该从隐形的角度来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营造红色育人氛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党支部以“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为载体,紧紧抓住红色文化主题,布置红色主题校园、开展红色特色活动,多种手段打造出校园红色教育氛围。
针对校园公共艺术缺乏维护管理这一现状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用制度护航。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德育教育工作小组,制定了《“水文化”特色德育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党建+水文化艺术“—创新水情教育》等制度文件,明晰了任务,夯实了责任,凝聚了工作合力。二是探索“党建+校园文化艺术”育人模式,增强校园公共艺术的工作保障。各学院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以实践活动、课堂教育、展览参观、实物展示为载体,拓展和创新水情教育方式方法。三是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党内教育向广大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着力提高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作风、学风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党建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校园景观环境等校园公共艺术中,通过“党建搭台,公共艺术唱戏”的途径营造育人大环境,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可视、可循、可感、可悟的功能,起到了体验、固化、引导、激励的效果,在培养高职学生新时代职业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浸润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