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尹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前,语言学界对语气副词“实在”研究较多,对“委实”“着实”研究较少。李经荣认为,“实在”句的语法意义是“对事物高程度性状的主观确认”。[1]一些学者认为“实在”具有强调义,如王叶萍认为“实在”的语义是强调情况的真实性,包括客观和主观感受两方面。[2]陈熹认为“实在”强调人们确认的思想过程。[3]隋源认为,“实在”的语义倾向于对某种情况真实性的强调。[4]张伊鑫、曾传禄认为“实在”侧重于强调,但却并未说明强调内容。[5]杨雪梅对“实在”意义的认识较为具体,她认为“实在”具有三种意义:几经努力,达到极点而不能实现某种预期的行为;强调达到极点;表示说话人的想法是几经思考而得到的认识。[6]张艳对现代汉语中副词“实在”来源以及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学界对“着实”“委实”的研究多集中于同类相近语气副词的比较。[7]陈益娟将语气副词“确实”“着实”进行对比,指出“着实”侧重于确认事实的程度,在个人验证性和主观评注性方面要弱于“确实”。[8]张艺涵通过“X实”类词相关教学问题的比较分析,认为“着实”表示“对事情的情况或性状确认为真”。[9]郭燕明认为,“实在”“委实”“着实”等“其实类”副词,都具有[+断定义],表示对事情的真实性进行肯定或强调。[10]这些研究推进了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的研究,丰富了语气副词的研究方法,但尚需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近义语气副词的辨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
“委实”“着实”“实在”的确认程度,主要通过同程度副词、程度补语的组合,单独同动词、形容词的搭配两方面表现出来。前者是显性确认程度表现,后者是隐性确认程度表现。从显性确认程度来看,“委实”“着实”“实在”同所修饰的性质形容词之间可以搭配表超量、高量、低量[11]的绝对程度副词“太”“很”“十分”“有点”“有些”等。
例1要在很短的篇幅内把基本道理“翻译”清楚,委实/着实/实在让人作难。有时候一个关键词就有十几个字长,标题里又如何放得下?(自拟语料)
除此之外,“委实”“着实”“实在”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也可带程度补语表现出显性的程度义。
例2有一次竟然抱住他,说要吃他——当然这是说胡话,委实/着实/实在饿极了。(自拟语料)
“委实”“实在”不能与表最高、较高、较低、最低程度的相对程度副词“最”“顶”“更”“更加”“越发”“稍”“略”“稍微”“略微”搭配,“着实”可以同表较高程度的相对程度副词“更”搭配,不可以与其他相对程度副词搭配。在关涉比较对象的相对比较方面,“委实”“着实”“实在”也可以同引入比较对象的介词词组“同/和/与”搭配,但此时表示的并不是比较程度,而是介引具有相同特征的对象以此对所陈述的对象进行判断说明,程度偏移性很小,表示一种客观评价。
例31900年藏经洞发现以来,近一个世纪,中国的敦煌艺术研究工作委实与国外相比落后一大截。(1994年报刊精选)
例4当时我们所想的实在与这类事不同,他只打量做团长,我就只想进陆军大学……(沈从文《从文自传》)
从隐性确认程度来看,“委实”“着实”“实在”修饰的形容词本身就包含程度义,组合搭配之后表示深层语义上的程度确认。
例5……天地间竟有这等怪事:鱼往盆里跳,实在不可思议。(汪曾祺《故里杂记》)
例5中,“不可思议”表明鱼往盆里跳这件事远远超出了说话者的主观认知,同说话人内心世界的已有认知产生很大的偏离。“实在”对这种认知偏离加以确认,将这种高程度的主观认识凸显出来,表现出了“实在”本身的高程度确认。当确认程度较高时,就可以被理解为强调,“委实”“着实”同理。总体来看,“委实”“着实”“实在”的程度确认域较广,确认阈值也较高,三者在程度确认上具有系统的一致性。
“委实”“着实”“实在”所修饰的动词都可以用否定副词“不”“没”否定。
例6但是,我实在也没有听见。(鲁迅《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例7但是因为有祝家夹在中间,她实在不能跟她母亲来往,否则更要纠缠不清了。(张爱玲《半生缘》)
例6表示“我没有听见”这件事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属于已然范畴。例7表示“她母亲来往”这件事是基于主观推测却尚未发生的事,属于未然范畴。
然而,从时体范畴来看,三者所肯定事件的已然量和未然量却有所不同。据观察分析,“委实”“着实”所修饰的动词可以带完成体标记“—了”、经验体标记“—过”,而“实在”所修饰的动词只可以带“—了”。“实在”所修饰的动词可以带进行体标记“在—”,而“委实”“着实”不可以。“委实”所修饰的动词可以带持续体标记“—着”,而“着实”“实在”不可以。“着实”所修饰的动词可以带起始体标记“—起来”,而“委实”“实在”不可以。
“实在”同“委实”“着实”相比,所肯定的多是进行中的事件或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不能对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肯定,已然性强于未然性。“委实”可以对已经完成、曾经经历过的事进行肯定,也可以对持续着的事进行肯定,但不能对将要开始发生、对未来产生影响的事进行肯定,已然性强于未然性。“着实”可以对已经完成、曾经经历过的事进行肯定,但不可以对正在进行的事和持续发生的事进行肯定,已然性强于未然性。持续体标记“—着”,一方面会预示事件或情况发展的未来趋向,另一方面会对动作完成能力产生影响,表明事件处于已然与未然之间,会降低事件已然性和未然性的可靠程度。因此,“委实”所肯定内容的未然性强于所修饰动词不带“—着”的“实在”,同时它所肯定内容的已然性、未然性又不及“着实”。综上所述,从已然范畴来看,“着实”所肯定内容的已然性强于“委实”强于“实在”;从未然范畴来看,“着实”所肯定内容的未然性强于“委实”强于“实在”,即已着>已委>已实、未着>未委>未实。
“委实”“着实”“实在”都可以出现在用语气助词“了”“呢”“吧”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中,然而仅凭这些表陈述的句末语气,无法比较出三者意愿性的强弱。高亮对体标记、情态标记等标记与表意愿的情态助动词共现关系进行测试,发现它们的意愿等级为“会>肯>要>愿意>希望、想”。[12]根据情态和谐的理论,只有相近的情态意义才能共现在一个句子中,所以同“委实”“着实”“实在”共现的表意愿情态助动词意愿性等级会反映出这三个语气副词意愿性强弱的对比关系。比较时,先比较意愿等级最高的,当最高级意愿相同时,再比较次级意愿,依次类推。
“实在”可以同全部等级的意愿情态助动词搭配,“着实”可以同较低的“要”“愿意”“希望”“想”搭配,“委实”可以同意愿最高级“会”、意愿最低级“希望”“想”搭配。
由此可推知,“实在”的意愿性强于“委实”强于“着实”,即“意实>意委>意着”,与上文“已着>已委>已实”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吕叔湘指出,意愿性同现实性有关,即现实性越强意愿性越弱,二者呈负相关关系。[13]李讷等对这种联系进行了更明确的说明:“现实性的递减和意愿性的增强有自然的关联。”[14]“意实>意委>意着”表明,“实在”反映的事件现实性弱于“委实”,“委实”弱于“着实”。已然量的大小直接反映出事件现实性的程度,已然量越大,现实性越强,反之则越小,故“意实>意委>意着”的比较结果与上文“已着>已委>已实”结果可以互相印证,具有可信力。
李讷、安珊迪、张伯江指出,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区别是话语里最实质的区别,其中事件句一般多出现在叙述体,具有高及物性特征,非事件句则与之相反,出现在非叙述性语体的频率较高,具有低及物性特征。[14]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的及物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所在语句的背景化特征、体特征以及语句中宾语的个体性。
从背景化特征来看,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出现的句子都是前景化的。
例8然而,当他一桩桩诉说肥胖带给他的麻烦事时,那神情委实令人为之恻隐。(1994年报刊精选)
例9王满银突然闯到这里来了。这个逛鬼的出现,着实使他们吃了一惊。(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10何剑尘皱眉道:“看他的气色,可实在不好呢。”(张恨水《春明外史》)
例8-10中的“令人为之恻隐”“使他们吃了一惊”“不好”都处于叙述主线上,原因在于,例8中“委实”所在的分句叙述的主要是“那神情”带给说话人的感受,而“那神情”属于前分句“当他一桩桩诉说肥胖带给他的麻烦事”的主人公“他”的肢体语言,是作为要叙述的已知背景信息,对于听话人来说未知的信息是说话人所陈述的“那神情”的相关内容,而这一部分才是较新的信息,是叙述线上的前景。从宾语个体性和受动性来看,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后述宾结构中的名词性宾语一般为定指成分。
例11这槐,多少年来委实是北京最大、最老的住户,当此殊荣,不愧!(1995年6月份《人民日报》)
例12那种对于纯真高尚感情的污蔑,着实伤了这位军烈属的心。(李国文《月食》)
例13红线实在不喜欢这个主意,也不喜欢被人头爱上……(王小波《青铜时代》)
名词性成分的个体性程度同及物性密切相关,个体性弱的名词可操作性也较弱,缺乏活性,及物性偏低,因此会在话语表达中与背景化活动密切相关。张伯江认为,汉语中定指成分的个体性高于无指成分低于不定指成分,[15]例11-13中的“北京最大、最老的住户”“这位军烈属的心”“这个主意”分别属于定指成分内部的“描写性定语+N”“领属性定语+N”和“这/那+N”。这意味着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与偏高和偏低的个体性成分不相容,及物性较为适中、平匀。“委实”“着实”“实在”个体性所呈现出的适中、平匀的及物特征同它们的前景化特点并不矛盾。从体特征来看,“委实”“着实”“实在”所出现的小句可以是完成体也可以是进行体或持续体,这说明和它们相关的既有事件句也有非事件句、既有叙述性话语也有非叙述性话语,这也表明“委实”“着实”“实在”及物性高与低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另一方面,无论是例8-10还是例11-13,“委实”“着实”“实在”的前景化是小句之间的前景化。而非是句与句之间、语篇段落内部的前景化,换句话说,“委实”“着实”“实在”具有及物性特征但程度一般且作用范围有限。
“委实”“着实”“实在”不能独用,自由性较弱。“着实”“实在”可以位于整句句首和分句句首连接句子和分句,也可以位于小句句中连接句中成分。“委实”可以位于分句句首和小句句中,不可以位于整句句首,只可以连接分句以及小句中的句中成分。
例14也从来没有听说他和女人有什么瓜葛。实在不像胡家的男人。(张洁《无字》)
例15那个男孩儿姓什么来着?迪格纳穆。对。着实恰当而正确。(翻译作品《尤利西斯》)
例16虽然“想改”,但她“从小练的就是这个”,实在“改不掉”。(毕飞宇《1975年的春节》)
例17前一段时间,李飞黄办学,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总算把个学校撑了起来。(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例18……的是“轿的”挤占了并不十分宽敞的市区道路,白白烧掉许多汽油,委实令人心痛。(1994年第3季度《人民日报》)
例19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林徽因《一片阳光》)
例20况且,到车站接她,又得装出一副欣喜的样子着实也叫他为难万分。他慢慢地闲逛到车站。(翻译作品《巴比特》)
例21……着名贵套装在私人豪华办公室上班,有秘书接电话奉茶,但这阵式也委实太让人失望。(亦舒《流金岁月》)
当“着实”“实在”位于整句句首时,是直接连接标记,起到显性照应和隐性替代作用,语义指向它们后面的成分。如例14和例15中,“不像胡家的男人”“恰当而正确”作为独立的句子缺乏陈述的话题和确认的对象,“实在”“着实”作为居于分句句首的句间直接连接标记,既要与前一个句子相互照应,又要补足后一句子陈述的话题,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例14中,“实在”在确认“没有听说他和女人有什么瓜葛”的基础上,又起了代指这件事的作用,从而使说话人所说的“实在不像胡家的男人”有陈述的话题,实现话语交际中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当“委实”“着实”“实在”位于分句句首时,是间接连接标记,起隐性照应作用,不起隐性替代作用。此时,这三个语气副词的语义指向是前后双向的,用后面的成分对前面的分句进行引申说明和解释。如例16-18中,“实在”“着实”“委实”所肯定的内容和后面延伸解释的内容基本处于同一句法层面,故不需要替代,但因前后有停顿,交际表达时有些许的不连贯,所以需要分句句首的“实在”“着实”“委实”进行连接,又因为语气副词前后部分都在同一句话中,标记作用没有位于句首时直接明显。当“委实”“着实”“实在”位于小句句中时,是隐性连接标记,不起照应和替代作用。此时,这三个副词的语义指向更侧重于后面的成分,同样用后面的成分对前面的分句进行引申说明和解释,只不过说话人的主观色彩要重一些,更有强调的意味。如例19-21中,“委实”“着实”“实在”后的语流片段中有重音的存在,表明说话人的表达侧重点在这三个副词后的部分,突出了话语交际中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预期有正反之分,在话语交际中会出现不符合说话人预判、不符合听话人预判、不符合客观事理事实的情况,属于这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及以上则属于反预期,反之则为正预期。目前学界对预期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反预期,对正预期标记研究较少。
透过“委实”“着实”“实在”同具有反预期标记作用高频词的共现情况,可以观察这三者的预期情况,从而对“委实”“着实”“实在”在话语交际表达中的预期作用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连词“不过”“反而”“却”“但是”“可是”,副词“并”“也”“又”“还”“就”“才”“倒”“偏偏”“居然”具有反预期标记特征,除了副词“就”外,这些词起反预期标记作用时必须位于“委实”“着实”“实在”之前,否则句子不合法。
例22“好,我陪大舅母猜。不过我实在不会吃酒,每次吃半杯罢,大舅母觉得怎样?”(巴金《秋》)
例23看来这位夫人地位虽然高,在家里却着实受委屈。(当代翻译作品《名利场》)
例24小罗伯尔拼命与疲劳作斗争,但是委实不能再走了。(当代翻译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当上述的这些预期标记位于同句“委实”“着实”“实在”之前的时候,“委实”“着实”“实在”及其所管控的辖域受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管控,因此句子所呈现的反预期效果受这些词制约影响,而非“委实”“着实”“实在”本身。在例22中,转折连词“不过”管控“我实在不会吃酒”,同时作为反预期标记突出与说话人预期相反的“我实在不会吃酒”事实。例23和例24同理,“却”“但是”分别管控与听话人预期相反的“着实受委屈”“委实不能再走了”。
例25……访老伯和伯母。而且这个时候,空了两只手,实在也不便去。(张恨水《美人恩》)
例26“国民拒款会”时,杭天醉作为茶业行代表,着实也激动过一番,和治和洋行的出口茶叶生意……(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例27……的时光隧道,让人们可以细细地咀嚼它的持重和兴衰。这一片旌旗,委实也太陈旧了。(1996年7月份《人民日报》)
例28还三块,算是一个慷慨的数目。这第一次还价实在就已超过了其他比这还大的丫头价钱,不免使其……(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
将例22-24分别与例25-27对比,可以发现当“委实”“着实”“实在”处于反预期标记词的管控之下时,它们会对自身所管控的成分起到正预期标记作用。原因在于,反预期标记词在突出反预期事实的同时会映射预期前提条件,对将要表达的反预期内容起到照应作用,“委实”“着实”“实在”对反预期标记词的照应内容进行二次照应,表现出了正预期效果。然而,由于“委实”“着实”“实在”是对反预期标记词照应内容的二次照应,它们的正预期作用具有间接性和条件性,预期能力要远弱于反预期标记词的预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同“委实”“着实”相比,在例28中“实在”可以作为反预期标记出现在“就”的前面。从总体来看,“委实”“着实”“实在”都具有较弱的正预期功能,“实在”具有“委实”“着实”没有的反预期功能,因此,“实在”的预期能力要强于“委实”“着实”。
语气副词“着实”的句法语义较为丰富,在确认程度相同的前提下,“着实”所肯定的已然量和未然量最大,同时意愿性却最弱,呈现出弱主观性和强客观性的特点。语气副词“委实”的句法语义丰富程度一般,在确认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委实”所肯定的已然量和未然量皆适中,同时意愿性也适中,呈现出主客观交互的特点。语气副词“实在”的句法语义丰富程度不及“着实”“委实”,在确认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实在”所肯定的已然量和未然量最小,同时意愿性最强,呈现出强主观性弱客观性的特点。
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在话语篇章功能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它们的及物特征表现得较为适中和平匀,连接功能随句中位置而变化,预期能力整体偏弱,且只有正预期功能,其中“实在”的预期功能稍强,“委实”“着实”的预期功能更弱。总体而言,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无论是在叙述性话语中还是在非叙述性话语中,都不会偏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但它们起到的仅仅是加强说话人主观意图量的输出,在含语气副词“委实”“着实”“实在”句子的生成与表达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才是制约“委实”“着实”“实在”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