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据海关统计,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8%,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2.6%,只有跨境电商进出口逆势增长了26.2%。这充分说明了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高效发展的新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山东省威海市,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进口以及进出口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威海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19.7亿元,同比增长96.6%,占山东省的66.6%;其中,零售出口19.6亿元,同比增长98%,占山东省的77.2%。2020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10月,威海跨境电商零售同比增长67.7%,实现进出口23.8亿元,占山东省跨境电商总数量的46.3%,规模全省第一,成功探索出具有威海特色的跨境电商发展经验。
1.地理位置好,区位优势突出
从国际区位看,威海市是中国大陆距日本和韩国最近的城市之一[1],位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开放条件。从国内区位看,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而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2]。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先后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拥有众多的先行先试机会。目前已与国外19个城市成为友好城市,与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经贸合作,经济开放程度位于山东省前列。同时威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节,目前拥有4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现在也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突出的区位优势,成为威海对外贸易和开放发展的优越条件。
2.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威海市是中韩间海上运输时间最短、航线密度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开放口岸[3],货物运抵韩国的最短时间只需45分钟。通过威海和仁川间的“四港联动”,可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打通中韩间跨境多式联运的黄金通道。目前威海开通了至韩国仁川、大邱、清州的航线,每周 42个航班;并接入全国高铁网络,与青岛、烟台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未来将与济南形成“两小时经济圈”,与北京形成“3.5小时经济圈”。
3.特色产业基础优良,海洋产业发达
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依托于制造业的强大支持。威海市是全国重要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地毯、新材料等商品的生产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万多家,上市企业18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2019年以来,威海市机械设备、水海产品、轮胎等传统优势行业出口额持续增长。而威海渔具、海洋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新材料及制品等产品极具特色[4],也为威海市跨境电商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威海市中小企业众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能够充分发挥“小而活”的优势。作为海洋城市,威海的海产资源非常丰富,盛产对虾、海参、藻类等300多种海产品[5]。
1.传统外贸企业缺乏跨境电商的运作经验和氛围
2019年,威海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达到了19.7亿元,但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行业主导力。这是因为传统外贸企业长期的“老外贸”操作模式,“半年不接单,接单吃半年”,导致其活力不足,缺乏对跨境电商市场的开拓力度。虽然部分传统外贸出口企业也想试水跨境电商销售,但一方面因“订单小,利润少”而犹豫,另一方面,也因缺乏运作经验而导致其进入跨境电商市场的动力不足。
2.缺少复合型专业跨境电商人才
从事跨境电商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国际物流、国际支付、网站运营、外贸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据统计,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持续扩大[6]。
目前山东省高校未开设跨境电商专业,而是在已有的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跨境电商方向,或者是开设了与跨境电商相关的课程,缺乏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此外,跨境电商的实践性也特别强,要求毕业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当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所缺失的[7]。加之杭州、义乌等南方发达城市的跨境电商发展程度以及优惠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跨境电商人才的短缺。
1.中韩自贸区的建设
据统计,2020年1-7月,威海国际物流园对韩跨境电商出口量占全国对韩跨境电商出口总量的48.5%。2015年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生效后,威海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中的优惠政策,惠及辖区内更多的外贸企业,其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同年,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也被评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第一个被写进自贸协定的中国城市。
2.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
2019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目前拥有中、日、韩等15个成员国,其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的约30%。RCEP在很多方面的开放水平都高于其他自贸协定。以货物贸易为例,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这无疑为威海创造了更多机会,可以充分依托其区位优势发展与日韩两国间的贸易,将转口贸易和跨境电商业务做大做强。
3.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18年7月24日,中国(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中国第三批、山东省第二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此后,威海牢牢抓住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改革试点政策叠加的机遇,聚焦跨境电商发展需求,优化通关环境、丰富载体平台、完善保障体系,构建了极富竞争力、吸引力的跨境电商生态圈。
同时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颁布,指明了威海市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的方向,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一是行业政策。2018年12月,威海市出台了《中国(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2019年3月,出台了《促进中国(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方案以及扶持政策的出台,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了支持,既能加速威海市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也能极大地促进对外贸易领域新旧动能转换。
二是税收政策。2019年2月21日,《山东省跨境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威海综试区内的电商企业零售出口未取得合法有效进货凭证的货物,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进口货物可免关税,增值税按 70%征收,同时政府可协调税务机关以最快速度完成退税[8]。
1.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已经认识到跨境电商在对外贸易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中起到的带动作用,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虽然“十三五”期间,威海的跨境电商出口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山东省首位,但若想要继续在跨境贸易的较量中领跑,就必须要再接再厉,找准自己的定位。
2.部分跨境电商企业缺乏持久竞争力
跨境电商新业态虽然可以助力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但一些企业也会因为其竞争力差而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9]。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加强管理,才能够持续占领市场。另外,目前威海市的跨境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可能会因为市场过于专一而带来风险,因此在开拓客户的时候,要注重专一和多样化的结合。
人才短缺是影响威海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创新和人才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首先,政府要优化人才引进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高薪资待遇、提高住房补贴、优化工作环境等方式引进一些高素质外来人才。同时,政府部门可出台一些奖励政策,推动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等本地高校培养相关人才。其次,企业也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跨境电商主题培训、交流学习等,提升员工专业素质。最后推动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联合办学或专业共建,为全市跨境电商人才提供沟通交流学习机会,形成威海跨境电商人才交流圈。依托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双创平台基地,建立跨境电商“双创”服务体系;鼓励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业务培训,输送养跨境电商国际化人才[10]。
充分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资金,设立跨境电商专项资金,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制定政策实施细则。对目前亟待发展的公共海外仓建设、零售业务、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领域展开重点扶持,为外贸转型升级培育新优势。
威海市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建设专属特色跨境电商平台。对于渔具、新材料等特色产品的跨境电商运营,可以通过产业带、产业集群方式来开展,实施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策略。
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化转变为专业化、规模化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持续创新,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以保持对国外客人的长久吸引力;也要做到持续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不断延伸跨境电商产业链。
威海跨境电商不仅是山东外贸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而且为我国的跨境电商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基于对威海市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发现威海跨境电商在地理位置、物流设施基础和特色产业基础上具有优势,但在人才储备、运作经验方面明显具有劣势。虽然目前威海市跨境电商的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主动寻找其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并积极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补齐短板并促进威海跨境电商贸易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