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青春怀旧电影的历史文化构造

2021-01-16 01:21:31崔永锋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原型大众语境

崔永锋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纵观新中国电影史,青春电影所展现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从青春期、青年期这个年龄阶段,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敢想敢冲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这一时期,对自己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即使能有印象,但缺乏系统的反思,而当青春逝去,人到中年时,往往才会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觉醒,不断地回顾反思,在艺术表现层面以怀旧的风格去唤醒集体的记忆,体验着社会变迁下的人情冷暖。一些青春电影基于历史叙事,这种叙事包含着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生活琐事的回忆,在文本的诗性表达中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每一阶段均会呈现出符合时代语境并带有怀旧色彩的青春电影,这就是青春怀旧电影。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负责的因素,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分析,青春电影中的怀旧现象是一种时代间的对话,是基于现在的时代语境下反思历史事件和生活经历,从过去的时光中寻找奋兴的动力。怀旧情结的发生机理、怀旧电影与时代语境的关系及青春怀旧影视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青春怀旧类电影集体记忆时代话语书写的价值呈现。

一、青春电影怀旧情结的发生机理

怀旧是一种情结,这种心理状态蕴含着一个时代的人对青春时代美好时光的记忆,在影视艺术中,对过去时光的时代话语书写,势必代入所要叙述时代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充满了叙述者所在时代的理想建构,同时,也将当代的话语融入电影叙事中,达到代际沟通。电影中所唤醒的集体记忆,实际夹杂着当代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特别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文化批判。关于怀旧的积极因素,有观点认为,“怀旧是重要心理资源,是一个积聚心理能量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怀旧诱发人的积极情感;二是怀旧会间接满足人的归属感;三是怀旧能维持和提升自尊。”[1]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作为本体的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对理想与激情的认同,认为怀旧在一定层面上不是消极保守,而是追忆美好的时光,从迷失中明确方向。这和怀旧情绪发生的内在机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怀旧现象古已有之,但现代社会则特别凸显,而且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小说以心理时间为基础,展现了一大批物理时间的碎片,这些碎片夹带着一种通感的体验,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无序性和人的自我迷失感。纵观人类千年的文明史,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无论是技术革命还是城市化进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网络信息化社会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空间和格局,人们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时间,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定位自我,“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危机就是如何认同被现代性消解了的、自我的多重身份如何在现代社会里为自我重新定位。”[2]在电影艺术表现中带有怀旧情结的影片主要凝集于青春电影之中,无论是革命题材、工业题材,还是校园题材,都能够抓住历史原型,展现某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过去的时代的一种情感。“从影视美育效果和社会教育意义出发去探赜青春电影的价值: 一部好的影片应是一种未完待续的审美效果,未完的是对青年人情感和人生的思考,是对当下社会转型和时代面貌的持续精准投射,更是对符合时代主流意识的理想信仰和观念共识的着力构建”[3],这一切说明怀旧主题电影目的是要让大众通过审美,通过唤醒集体记忆,通过影片中的文化符号指向,重新确立自身在当下的位置,不忘初心,为理想努力拼搏。

二、青春电影怀旧元素与时代语境的关系

电影是一种叙事性的艺术,在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中,演员所表现的音容笑貌需要与时代语境匹配,简而言之就是电影创作的文化元素构建要适应大众的文化审美习惯,但怀旧电影所演绎的是过去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自然要有过去时间内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电影创作团队熟悉文本叙述环境,包括历史事实和生活真实,并用当代语境加以阐释,形成时间的间隔,这样才能将观众带进过去时间,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电影;同时,由于当代话语的代入,不同时代的人与电影叙述情境之间形成沟通,并以日常生活的情感演绎,形成同情效应。

如电影《青春之歌》所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抉择与抗争,塑造了林道静这个时代典型人物,从单纯的小布尔乔亚式的自我反抗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心路历程,映射出一个时代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思想觉醒,融入革命洪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历史事实,电影拍摄时间是1959年,距离电影故事发生时间1930年相距近30年,当时正处于新中国电影的初创期,时代的语境主要体现在对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影片凸显了青年一代在革命与救亡实践中,茁壮成长的经历,歌颂了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步性和正确性。卢嘉川、林红等英雄形象,体现了革命青年的坚定信仰和牺牲精神,江华等英雄形象体现了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的大局意识和斗争智慧,这些青年英雄形象以及“一二·九”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英雄形象,感染着主人公林道静,促使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同时也感染着后世的青年,30年代青年的群体记忆加上革命理想教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让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青春万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故事背景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夕,情节聚焦在北京某女中高三年级某班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生活,集体记忆的元素在电影中广泛存在,如公私合营、旧店铺、苏联电影、服饰、电影海报等带有时代印记的电影镜头,以及时代的语境等带有集体记忆的元素在影片中充分地彰显。可以说,这部电影凸显人物个性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集体记忆。一切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最终得到化解,汇聚到结尾,崇高理想光环下的诗性表达,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新世纪以来,一些电影中的东北文化元素,成为影视艺术表现的热点,这些影片以东北地区的工业空间为布景,以追忆的形式,再现东北地区工业的兴衰历史,并从中发掘工人群体中蕴含的某种情感因素,寻觅曾经的青春与热情,引起大众的审美情趣。当然,东北工业空间成为展示故事的布景,工厂集体生活体验的潜意识,和这种布景结合起来,成文影片所演绎的文化元素之一。具体来讲,“东北工业空间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为主人公提供了怀旧和复原记忆的空间,也再度激活了电影观众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高度工业化及 20 世纪 90 年代工业衰落的集体记忆。”[4]这种怀旧,不是恋旧,其实是一种对迷失自我的追寻,并且会对生存环境改造凝聚新的动力,是一种反思。从大众接受角度来分析,人们对青春怀旧电影所燃起的热情,是对激情、奉献、友爱等良好的道德秩序的认同,是对逝去青春的献礼。近期高票房率电影《您好,李焕英》尽管布景和原型均是湖北襄阳一带的国企,但演员所操持的东北口音和东北生活范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夹带着一种豪爽的东北气质,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其实这种表现形式的安排既充分利用东北文化元素的幽默感和硬朗的体质呈现,同时又充分地尊重了历史。东北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东北工业文化留给全国的不仅有“鞍钢精神”“大庆精神”,还有就是大量的人力支援,这些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移民将东北文化移植到另外的空间,生根发芽,这也是东北工业空间在新世纪电影艺术中能够成为大众文化接受的重要原因。

青春电影中的怀旧类型,在创作中注重不同时空间的沟通,在故事演绎层面基本上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而虚拟空间则呈现出对亲历事件的体验和对历史背景的整体印象。情节的演绎则注重现代的视角,人物的语言中也融入了时代语境,进而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给观众通过反思过去憧憬未来的机缘。

三、青春怀旧电影的历史原型意义

电影叙述的是故事,历史题材电影,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创作中对电影故事的原型考据十分严格,原型的选取既要注重典型性,同时,也要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并且还要注意叙事逻辑。这就要求文本创作前需要阅读钻研大量的史料,而且还需要对历史进行实地考证走访,然后不断地构思,不断地推敲,最后形成情节的构化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原型塑造要丰满,因此,必须在对历史材料整理过程中发掘一些有助于推动情节的细节元素,同时,也要亲历亲为,在选景考量上注重景观与故事再现和人物形象表现的体验性融合。要通过访谈得到人物事件原型的轮廓,要加入创作者自身对人物事件的真切体验,要思考大众的审美接受程度。这一切都需要电影创作团队协同合作。

要在原型塑造中需要考虑人物的性格特征,从音容笑貌中总结人物的类型,要考虑大的历史背景的文化特质,寻找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符号,包括大众话语,衣着装束,生活环境等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细节元素,如交通工具、家具电器、工作环境、另外还有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等。电影《铁人》建构在当代语境下,以年轻一代石油工人对父辈创业历史追忆为线索展开情节,在原型塑造中是对新中国工业创业者形象的塑造,而前辈的光荣传统为后代所继承,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照。原型塑造不是一对一的模仿,而是多元合一的典型,因此,在历史题材原型意义群构建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一个时代的典型文化符号努力地拼接起来,形成有机的契合,带动整个电影的叙事集群,如东北革命题材电影创作,一定要从历史研究中梳理线索,寻找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要考查一些细节元素,通过访谈和调阅相关史料,特别是一些口述史资料形成丰满的原型,并且安排好人物情节的逻辑关系,要将故事讲清楚,把英雄形象塑造好,杜绝无厘头、碎片化,主题不鲜明不良创作倾向。

四、结语

青春怀旧电影,主要意识向度是青春,怀旧则是对逝去青春的追忆与反思,这种类型电影近年来得到大众青睐,主要是和受众的年龄,文化经历,及大众对历史事件和生活往事的审美情趣有关,是大众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时代语境下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守旧,而是寻找一种激发情感的动力,在影视原型塑造上,这种类型电影创作需要和历史题材,特别是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一些做好史料的积累分析,做好实地的体验,在此基础上争取让原型更为丰满,情节有紧凑的逻辑,让记忆的碎片,让尘封的往事与现实对话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让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激励大众成为一种奋兴的载体。

猜你喜欢
原型大众语境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原型理论分析“门”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