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伦理精华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德育之依据

2021-01-16 13:22蔚,郭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德精华医学院校

刘 蔚,郭 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是未来社会医疗工作者的主要储备力量,其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等医学院必须提升对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而我国数千年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积累、传承了丰富的中医伦理精华,是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高等医学院校在德育教育中可融入中华传统医学中蕴含的中医伦理精华,以夯实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中医伦理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中医伦理精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分支

中医伦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运用伦理原则解决中华民族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的部分,其中的精华部分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案例,既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医德分支。

数千年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积累、传承了丰富的中医伦理思想与案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大医精诚》《大医习业》以及马王堆出土医书等均蕴含着中医伦理精华。如《黄帝内经》中提醒医生要“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此类,足以自乱。”[2](P1263)

2.中医伦理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关联

中华传统美德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医伦理精华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直接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大美德,既是当代医学生应具有的美德,也契合中医伦理精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晋代医学家葛洪《抱朴子·广譬》中有:“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张仲景《伤寒论》批评行医不敬业者:“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上悬“戒欺”牌匾,以表达“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的诚信之意;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指出:“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所以,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可以有效利用中医伦理精华等中华传统美德资源,引导医学生践行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联系每位医学生在个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诉求。

二、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现状分析

1.医学专业课程和从业资格考试对德育的影响

近年来,基于市场经济等因素对德育构成了多重冲击与影响的事实,国家多次强调“德育为先”,倡导“把医德教育全面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3]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医学专业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等诸多门类,知识面广,抽象性强,学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学习要求,这就势必造成医学生用于德育学习的时间、精力乃至重视程度相对减少。再加上,医学生还必须通过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的医师资格考试(包含较低比例的医学伦理学试题),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而历年来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总合格率仅为60%左右。从业资格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尽快探索破除医学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之间的壁垒的途径,提升德育实效性。

2.医疗行业的社会道德评价局面复杂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疗行业道德水准存在批评与褒扬并存的复杂局面。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业的负面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法国,1924—2007)等学者较早觉察到这一负面影响并开始寻找抵制机制。此类研究成果为我国新医改所借鉴,并在提高医保普及率、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行医药分开等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是当前医疗行业道德水准与医疗行业公益化本质要求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

当前,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者的不满主要集中于医术不精与医德不足两个方面。分析国内一些伤医案等恶性医患冲突发现,患者和家属对医疗行业的诟病,较多的是与医疗工作者将患者抽象化的职业态度有关的。医学理论崇尚逻辑性、学理性、抽象性,而个体的患者既是医学视角下病征的体现者与治疗方案的承受者,也是伦理视角下身心痛苦的经历者与诊疗费用的支付者。将患者抽象化而非具体化,导致医疗工作者表现出过于理性的职业态度,这种态度极易激怒那些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或支付费用超出预期的患者及家属。有关医德,孙思邈有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4](P6)当前,医疗工作者的较低道德水准表现为将医生利益置于患者利益之上的“见利忘义”,或是医生漠视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压力的“铁石心肠”。当前社会对医德水准的诟病,往往二者兼而有之。

鉴于人们对医疗行业道德水准有较高期望值,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德育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准确地定位教育,回答好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5]

3.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创新可适度联系职业领域

高等医学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关注职业道德领域,以引导医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6](P343)职业道德等理性规范“既植根于公共生活又植根于精神领域”。[7](P5)医学生接受的德育认知,可经由职业体验得以巩固和体现。医学生在职业体验中,如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人民健康的行业使命有深切的把握,也可在理论结合实际的第二次飞跃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实践根基。

三、中医伦理精华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的必然性

1.德育格局由“小德育”向“大德育”转轨

当前我国德育格局处于由“小德育”向“大德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即由德育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三全育人”的大德育布局。中医伦理精华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等“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在中医课程思政教育中贯穿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的医德教育,整合、充实和挖掘这些资源,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德育格局,更有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德育格局的开放性。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并重的医疗行业人才。现代医学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指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9]可见,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的人才更为契合现代社会医学发展方向。

我国推行的教育公平理念,抵制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阶层固化。而对于阶层固化的突破,常常表现为个人遭遇的强刺激性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如果长时间或深刻地刺激人体的诸多器官,超出人体的自我调节阈值,均可能诱发心身疾病。[10]在个体不免遭遇一些新旧要素矛盾冲突与各类思潮共存的情景之际,德育工作应能有效引导医学生自觉抵制一些行业不正之风,这也有利于提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个体竞争力。

2.中医伦理精华的当代运用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运用中医伦理精华等德育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将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提升。将中医伦理精华运用于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并不是仅仅把与二者有关的思想与案例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创新路径去引导医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贴近。就医学生的从业环境而言,我国当前在健全医保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对环境等外在因素的超越性越高,就越能推进医疗行业接近“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

3.高校“传承文化”职能要求传承中医伦理精华

我国高校的职能不仅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还承担了传承文化的重任。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就往往会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凡是来自这种文化氛围的东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2]高校发挥“传承文化”职能有利于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中运用中医伦理精华,可为其实现“传承文化”职能做出实质性贡献。

改革发展成果要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既需要经济总量的提升,也应主动协调既得利益人群与相对弱势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在这一宏观布局中,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实效性提升、推进医疗行业的公益化进程均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而积极探索将中医伦理精华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的政策依据,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医德精华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精华”之说欠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