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堃 枞阳县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
黄梅戏属于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代表,是对地方民俗艺术特色的继承、发扬的重要文化类型。黄梅戏最初起源于采茶调和地方歌曲,在多年发展中,这一特殊音乐形式逐渐从周围地区流传到安徽,通过和安徽地区民俗文化的紧密融合,并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就逐步形成了具备当地特色的黄梅戏。在某种程度而言,黄梅戏的唱腔、念白和黄梅戏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在黄梅戏表演中唱念的作用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融合相关经验和体会,进一步分析黄梅戏唱腔和念白的重要性,从而在后续表演中发挥更显著的优势作用和影响。
无论是在哪种戏曲表演形式中,唱的作用都居于首位,其不仅可以对人物形象起到丰满作用,同时还能为剧情发展提供更大的生命活力,是对戏曲这艺术形式进行完整表现的重要基础[1]。而唱指的就是戏曲的唱腔和唱功,在黄梅戏中唱腔主要分为板式唱腔和花腔,在著名曲目《闹花灯》《打猪草》等曲目中都有明确体现,并且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唱腔也逐渐融合了综合性主调。在黄梅戏唱腔发展期间,音乐伴奏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三打七唱逐渐转变为多种乐器共同演奏,可以发挥更大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近代黄梅戏在发展更是对声乐、器乐配合进行了关注,这也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对黄梅戏独特唱腔和艺术风格的展现。比如在著名选段《女驸马》的洞房剧情中,就利用率三行对演员唱腔功力和内心情感进行了展现,表达了当时紧张的情绪和气氛。
此外,黄梅戏的演唱还需要注重演员字正腔圆,特别是要对出字行腔进行关注,保证字词的含咬吞吐都在固定规律中,从而发挥声音的清亮、柔美的特点。同时,黄梅戏演员还要加强对现代声乐技巧的灵活应用,通过多变的技巧实现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达,所以更需要关注唱腔美学中的传声传情,最大程度上体现唱腔的艺术感染力和作品美感[2]。
但黄梅戏中的唱不仅是一种声乐艺术表演形式,还是一种人物特色传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剧情而言,更是需要演员利用唱腔对情感变化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优美的唱腔可以用更独特的音律因欣慰进行文学表达,最终保证人物艺术情感的全面发挥,获取观众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黄梅戏表演者在发挥唱腔特色的过程中,实现对黄梅戏居中的继承和发展。
大海既有奔腾汹涌的豪迈,也有风平浪静的宁静,在表演中高低变化和起伏往往可以更好的提升艺术美感,黄梅戏曲同样如此,而念白就是对唱腔部分的补充和优化,属于另一种特殊的人物情感艺术表达形式。众所周知,黄梅戏属于地方剧种,因此在念白中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特点[3]。在黄梅戏中,无论是韵白还是小白都具备十分显著的安庆地方语言特点,同时在黄梅戏发展期间受到了京剧影响,很多特色字词也和当地地方语言发音方式存在差异。这也是黄梅戏既融合了不同地区特点,也具备明显地方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梅戏念白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没有完全表现生活化,而是念白表演的特征逐渐转变为生活化的戏曲形式,这些形式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使得黄梅戏的念白不仅自然,而且流畅性更强,做到了对音乐艺术魅力的更好表达。虽然某种程度而言,黄梅戏的念白明显简单与唱腔,但是念白在黄梅戏表演中的作用却尤为重要。因为唱曲可以得到音乐伴奏和曲谱的帮助,但是念白则需要个人在表演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最终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赋予这种情况不同的规律,更好的体现人物特点,在抑扬顿挫的念白过程中,表达更直观、更淳朴的音乐艺术风格[4]。所以对于大部分黄梅戏演员而言,念白始终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表演内容,其不仅是表达艺术情感的点睛之笔,还可以在唱腔融合期间更好的表达黄梅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在黄梅戏曲表演环节中,无论是唱腔还是念白对于剧情艺术情感的传达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一场剧目中是唱段更多还是念白更多,唱念都能在基本上实现对剧目剧情艺术精华的直观体现,并且在演员的投入下得到精准表达。通过相互作用和衬托,充分体现了黄梅戏唱曲的独特艺术风采。在多年来的艺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黄梅戏念白自然灵动、唱腔婉转动人,这也是黄梅戏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总而言之,在黄梅戏表演中唱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希望本文研究也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感受艺术美感和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