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棠,李 明,王永飞
(临沂市水利局,山东 临沂 276000)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按照“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大力推进全市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乱象,改革建立全新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实现了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群众长受益。
临沂市农村饮水工作先后经历了中德合作粮援项目、千村解困、村村通、巩固提升等阶段,投入不少资金,建成不少工程,但由于地域广、山丘区面积大,受地理条件、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工程年久失修、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截至2018年底,全市仍有5 000 多个村庄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全面低于省平均水平。
早期建成的水厂,投资标准低、建设规模小,设计的水量、水压标准都低于城市供水标准,供水管网普遍偏小。加上近年来面源污染加剧、地下水位下降、设备设施老化严重的影响,普遍存在供水能力偏低的问题。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水厂正常运行率不足50%。部分县区单村工程、小型工程等未纳入集中供水管理,由村委会直接派人管理,无专业检测人员,消毒设备使用不规范,普遍没有正常运行,水质合格率较低。
全市以前农村供水由城区自来水公司、水厂、供水协会、水利站、村集体、承包租赁以及其他方式进行管理。其中,水利站、村集体、承包租赁等管理的1693 个村、155.6 万人的供水,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联村供水工程,基本由乡镇管理,单村工程则由村级进行管理。管理方式多元,不利于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经常出现运行问题,给群众带来不变。
早期建成的水厂大部分没有变频控制设备,采用高位水池供水,不能自动供水,水泵效率低,管网漏损严重,平均漏损率达20%,有1 693 个村运行不正常,涉及人口155.64 万人。其中由于收不抵支造成工程停运的有878 个村、81.72 万人,占运行不正常村的51.86%。以兰陵县某水厂为例,设计供水能力为5 000 m3/d,现状日供水量不足1 000 m3/d。由于跑冒滴漏严重,用户查表水量与出厂水量存在严重偏差,有的水厂出厂水量比用户查表水量大接近1 倍,造成水费收缴困难,水厂长期亏本运营。
将农村饮水工程由过去的政府投资、管理,改为市、县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和相关资质的国有公司或国有资产控股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运营,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目前,市中心城区农村供水由市水务集团统一运营,各县均采取整合或新建方式成立国有公益性供水公司,负责本辖区农村饮水工程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如费县将原县自来水公司整建制划转,新组建费县和源水务有限公司;莒南县将县水利局直属的浔源供水服务中心,改制为莒南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等。
实行扩水源、扩水网、扩水厂“三扩”工程,发挥规模效益。扩水源,主要采取现有水源地扩容、新建水源工程等方式,实现多水源地联合调度、互为补充,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扩水网,以原有骨干水网为依托,通过改、扩、建、并、联等措施,延伸水网管线,扩大水网覆盖面。对临沭、兰陵等平原县(区),打造“一县一网”供水格局。扩水厂,就是规划建设适当数量规模以上水厂,适当扩建现有“千村万人”水厂,逐步取缔、关停规模以上水网已覆盖的小型水厂和单村供水工程,扩大规模供水覆盖人口。
发挥国有公益性供水公司专业技术优势,参照供电、供暖企业的做法,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提升专业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在建设环节,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把好财政评审、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和监督检测“四个关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供水环节,建立县级供水公司、乡级供水服务站和村级供水服务站“三级联动”机制,对农村供水实行统一调度维修、统一考核监管、统一物资调配。同时,坚持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充实国有公司技术力量和专业管理人员,有效保证工作需要。
农村供水是公益性工程,过去实行的是政府建、集体建的方式,政府投资压力大。此次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总投资达55.92 亿元,单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建设需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各县(区)政府将国有集体资产整合划入国有公益性供水公司,由其作为投资运营主体,有利于争取金融机构支持,而且有利于国有公司做大做强。
经测算,当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水价1.0 元/m3,用水户达到2 900 户,户均用水量达到每月8 m3时,所收水费才能基本保障电费和人员工资。农村饮水规模化建设,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有偿供水”“以水养水”“以工补农”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益。如临沭县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累计投资2.4 亿元,新建、扩建凌山头水厂等4 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6.5 万t,铺设各类主支管网680 多公里,将多个水源及水厂连通成“一张网”,提高了供水效益,实现了投资收益均衡。
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将现有单村、多村供水纳入国有供水公司集中运营,后续投入有保障,管理服务跟得上。如兰陵县依托众兴水务公司,整合县自来水公司、农村13 座水厂,成立县级专业化管理运营公司,创建“一家企业运营,一个部门主管”新模式,实行城乡供水、排水、节水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多龙管水治水”局面。临沭县创新采用“互联网+农村饮水”新模式,优化农村饮水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制作手机APP,实现工程报修、水费缴纳等便捷化功能,实现了用水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
据统计,全市没有配套消毒设备村共有4 160 个,涉及379.39 万人,分别占总村数和总受益人口的41.48%和43.10%。同时,临沂市水源地多,监管未能实现全覆盖,无水源保护区的农村供水工程覆盖3 281 个村,涉及312.49 万人,分别占总村数和总受益人口的32.72%和35.50%。通过实施规模化供水,推行专业化服务,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国有公司的运营服务责任,有利于让农民群众用上“安全水”,吃上“放心水”。据统计,全市两年内将按照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新建、改扩建25 座规模以上水厂,直接受益人口458.3 万人,规模化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