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坤月 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随着互联网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许多优秀的档案信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推广和应用,使档案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就联合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对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保存相应的会计档案,并移交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实行集中管理,避免档案和资料的流失。依法规范和使用会计档案是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更加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的控制和压缩,压缩财政资金特别是支出的“三公”经费数量比较关注。人民有殷切的期望。这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机关事业单位在日常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保证财政资金在事业单位发挥应有的价值,提高日常业务工作质量。
近年来,财政部在全国选择了少数单位实施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目前,这些单位在新制度实施中探索出了相应的办法。但对于大量非试点单位,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不符合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部分条款的要求,甚至没有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细则。信息管理水平是衡量当前会计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财务信息的层次不同,不同单位在会计档案
归档的前期过程中,业务报销、财务审计、出纳支付、会计核算等信息层次不同,影响了会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根据笔者在地震系统的调查,考虑到经济业务量小,部分业务需要保密,很多单位推进会计档案信息化的意愿不高。同时,国家系统层面并未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因此,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的现象将普遍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在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管理往往由本单位财务人员承担,财务人员虽然对会计凭证等内容非常熟悉,但往往对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不熟悉,档案管理经验不足,无法适应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同样,本单位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既能满足档案管理又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给会计档案电子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不利影响。
广泛宣传并认真执行《会计档案管理条例》,依法管理和使用会计档案。在日常会计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落实相应的工作,确保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解决会计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完善会计档案收集整理制度,细化会计档案收集整理责任,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档案收集、保管、管理和使用到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部分会计档案信息报送不实、擅自涂改的,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维护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水平低,严重阻碍了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快财务信息化进程。系统中没有统一的、先进的信息平台。一方面,下级单位自主开发系统会消耗大量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自用系统的数据无法与上级单位的系统数据连接或连接困难,造成重复录入数据的劳动浪费,因此,无论是财务信息还是会计档案信息,需要上级管理层更加重视财务工作,下定决心进行信息化改革。只有自上而下地推进和试验,才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档案管理的发展,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事业单位要把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进方案,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实际应用。推进会计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馆藏数字化是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馆藏数字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和设备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数字化。会计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与管理。索引词是完成检索、整理、删除、管理会计档案的相关操作。因此,有必要统一会计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确保会计档案资料和目录格式的统一,便于存储、检索和利用。推进会计档案数据库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档案数据库结构,推进存货会计档案数字化和增量会计档案电子化,满足会计档案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实际需要。
人才队伍是实现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主体。各单位要加快引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人才,适应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加强现有人才培养,组织外出培训和业务调研,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多途径扩大人才队伍规模,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快速推进。
总而言之,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档案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受到阻碍。但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实施,给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和会计制度升级带来了机遇,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抓住机遇,深刻认识会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明确职权分工,重视人才培养,积极交流和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会计档案科学管理在履行政府职能、促进科研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