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情感的精准培育

2021-01-16 01:21:31徐海祥廖娟娟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个体

徐海祥 廖娟娟

(1.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情感作为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不仅能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更能赋予人们以鼓舞的力量,指导人们行动的方向。如何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实践中突出精准思维,在遵循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规律的基础上,系统阐释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方法路径,以健康的情感持续地补给人们的情感愉悦,使人们在充足的集体兴奋感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正能量,理应引起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目标指向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作为人类最崇高、最深邃的一种情感,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目标应围绕通过爱国情感内化培养爱国之情、通过爱国情感共鸣砥砺强国之志、通过爱国情感正义实践报国之行展开。

1.通过爱国情感内化培养爱国之情

爱国情感的内化是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首要目标。在社会生活中,培养个体的爱国情,首先必须以爱国情感的个体化和内在化为前提和基础。“内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克海姆(E.Dukheim)提出的,意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社会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据此,爱国情感内化可以界定为:处在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心理过程。可见,爱国情感的内化对于个体来说,决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出自内在主体的爱国需求,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学习、消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所积聚起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会推动人们厚植家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乔纳森·特纳和简·斯戴兹所论及的“情感是一种动机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而且赋予人们以力量,指导行动的方向。”[1]8就十分明确地阐明了解决好爱国情感内化问题对于培养人们爱国之情的重要作用。

有效地培养爱国之情,必须努力使爱国情感的内化过程忠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将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主体的基本品德,才能最终使爱国主义情感需要作为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精神需要而融入主体的人格结构之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正能量原则。爱国情感应该得到健康全面的、充满正能量的、淋漓尽致的发展和满足,而不应该以扭曲压抑的、隐晦异化的形式或手段来满足。第二,提升转化原则。新时代爱国之情的培养是以提高情感主体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愿望和需要层次为主要内容的,这就决定了爱国情感的内化必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家国情怀”深厚积淀的基础上由“小家”情怀上升到“大家”境界,升华为对党、对社会主义积极、高尚的情感,并及时转化为爱国主义的信念和行为。第三,多样性原则。爱国情感的体验形式和实现爱国情感需要的对象、手段、渠道均必须具有多样性,并且还需建立起多层次的既具有主导性又富含补偿性的情感结构,才能卓有成效地促成不同主体爱国情感的有效内化。

2.通过爱国情感共鸣砥砺强国之志

依据《简明心理学辞典》的相关解释,情感共鸣是指在他人情感表现或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或处境)的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情感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这种情感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会激发起人们勇于探索真理的兴趣、渴望和热情,展现出面对探索中的困难毫不动摇的自信与豪情,洋溢着探索取得进展和胜利时所产生的兴奋与喜悦,必然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前景目标的憧憬感和确认感。这种情感共鸣体现在爱国层面上,必然会触动人心、洗刷精神、荡涤灵魂、催人向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们的强国之志。乔纳森·特纳和简·斯戴兹指出,人们彼此有节奏和同步地进行互动具有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这种实时的反应和节奏化活动,情感被唤醒,也因此提高了情境中的情感能量水平。然后这些情感将得到符号化的表征,特别是当这些被唤醒的情感有助于增强群体团结时。情感一旦被符号化,那么,符号本身及其相关的思维将能够进一步激活产生团结的情感。”[1]20

持续地砥砺强国之志,必须努力使爱国情感的共鸣稳固地建立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之上。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情感互动才能实现情感理解上的圆通,即主体迅速地仿佛是在一瞥之间就将他人置于情感框架之中,并情感性地对待他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情感互动实现的基础是共同感或感受的共同性。”正是依靠这种“共有的感受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置于同一个情感体验领域内。这个领域通过共同的体验分别把他们的内在意识流汇合起来了。”[2]217尤其是在爱国主义这个共有的情感体验领域中主体和他人所依据和感受的是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这种崇高的意向性价值感受,自然能顺理成章地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感共鸣集中体现为要听党的话、要永远跟党走,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在“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3]中持续砥砺强国之志。

3.通过爱国情感正义实践报国之行

摈弃爱国情感的冷漠,凸显爱国情感的社会正义,精准地引导人们的爱国实践,是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最高目标。因为“从社会性上来讲,不论是‘爱国’还是‘爱国主义’,都不只是个体的事情,而更是群体的甚至全社会的事情。”[4]所以,突破仅仅局限于个体的视野,努力通过社会层面爱国情感正义的捍卫和氛围营造达成个体爱国情感与群体爱国情感的统一,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阶层人士投身爱国实践的理性自觉,理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精准地实践报国之行,必须努力使爱国情感的正义弘扬贴近大众生活。才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对待和保持自己的爱国感情,合理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更好地发挥好自己爱国感情的社会作用。”[4]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故事记录了七个辉煌的历史瞬间,以人民主体性的叙事视角,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展现了社会各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努力的使命和担当。影片聚焦祖国高光时刻背后最平凡的你我他,在现实与历史的激烈碰撞之中让观众更真切、更真实、更贴心地感受着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自发地形成一种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地激发起亿万群众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为实干的动力,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热情,上演了一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的视听盛宴。恰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也就决定了爱国情感正义书写一定要做到“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5]

二、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个体陶冶

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单元性载体是个人,个体情感品质的陶冶理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生活中,个体情感的复杂性会因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的不同以及接触的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差异而变得双重或多样,甚至于在同一个人身上都会产生诸如满意和不满意的两种对立情感。因此,爱国主义情感的精准培育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相互对立的情感中理清头绪,把握好个体情感中的主要方面和基本方面,有的放矢地用爱国主义精神陶冶个体积极、健康的情感。

1.以认知水平的提高,丰富想象的爱国情感体验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所持的态度一般来说都与他对于这个事物所具有的认知程度密不可分。人们由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信息储量的差异,会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对同一事物就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感情。作为想象的爱国情感体验,由于是通过对某种典型爱国形象、某一典型爱国人物的想象发生作用的,就更应该使个体对于有关的人和事获得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使个体巩固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积极扩充相关的知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要使想象的爱国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必须做到善于总结提炼革命伟人、特别是领袖人物爱国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宣传,用其崇高形象与光辉业绩激发起人们对领袖的热爱,进而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强化我们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毛泽东所作的历史评价“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6]就达成了这样的效果。因为这种直观、生动、具体的爱国情感形象是作为社会爱国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使人见贤思齐,毕生难忘,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所具有的深刻社会意义,进而产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强大动力。

2.以生活内容的充实,助推直觉的爱国情感体验

人的丰富而又健康的爱国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火热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经过诸多直觉的爱国情感体验和直接感知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个人的积极健康的爱国情感“产生于与社会具有密切关系的情境之中,个体在这种情境中学会了恰当的情感以及如何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运用。”[1]2所以说,只有在充实的、丰富的、高度发展甚至是多方发展的精神生活中,一个人才有可能体验到积极而又健康的爱国情感。反之,如果一个人一无所好,生活内容单调、枯燥,那他的各种性质的情感,特别是爱国情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助推直觉的爱国情感体验,必须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及时选树推送和宣传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用爱国者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特别是当一些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来临时,那些逆行而上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更容易给人们带来直觉的爱国情感体验。如在2020年以来波澜壮阔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涌现出来的抗疫英雄群体以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就进一步筑牢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助推了全体中华儿女最直觉的爱国情感体验,凝聚成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正如感动中国2020年度特别致敬抗疫英雄篇中所说的,“我们要致敬的,包括14亿人当中的你我他。我们应该为自己点赞,因为每个人都了不起。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然防疫仍未结束,我们依然需要努力,保护好自己,就会更快地等到,人类抗疫胜利的那一天!”[7]

3.以情感规律的遵循,锻造持久的爱国情感体验

以情感为基础形成的精神动力有一个实现过程,这个过程有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有时又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这种情感的体验最终能否持久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质言之,要锻造个体持久的爱国情感体验,培养和陶冶个体积极健康的爱国情感,必须要遵循情感发展及情感培育的基本规律。乔纳森·特纳和简·斯戴兹所阐述的观点“情感的产生因此不仅来自暂时的情境,而且来自过去互动的历史和对未来互动的展望。”[1]26不仅说明了情感与情境的密切关系,而且蕴含着对持久情感体验重要性的认可以及锻造持久情感体验的方式和方法。

要锻造持久的爱国情感体验,首先,必须做到善于根据客观情境来判断个体爱国情感的程度,准确掌握个体爱国情感的动向,促使个体爱国情感沿着理性轨道稳步发展。因为爱国情感一旦升华到理性程度则“往往指向具体的、深思熟虑的、富有逻辑的价值目标,比较坚定,不易改变”,而且人们在较强的意志力支配下会使自身的“行为更加坚强、坚定和坚韧”[8]。其次,要善于在集体中创设优良的情境,实现以情带境和以境育情的良性互动。对此,乔纳森·特纳和简·斯戴兹指出,“情感可以解决行动者对集体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承诺问题,因为当情感,如爱和同情进入社会情境后,它们将对自我兴趣和自我满足行为给予调整,培育助人行为。”[1]18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为创设出优良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情境,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注意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举旗帜、引领导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明辨是非,通过宣传大好形势、人民群众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的进取精神,使人们愉快和振奋,并运用其增力作用以锻造持久的爱国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爱国主义情感精准培育的社会引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这充分说明,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爱国情感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仅仅靠个体修身养性这个内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引导这个外因的有效介入。

1.以多学科教育的同向同行引导爱国情感的深度走向

爱国情感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得以产生和逐渐丰富的。爱国情感教育是一种注重于心灵情感的变化,更侧重于积极健康向善心灵情感的潜移默化、习与性成的塑造过程。其内容主要应包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制度观,树立正确的世情观与国情观,树立正确的筑梦观与党史观,等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及横跨文、史、法、哲、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的态势决定了爱国情感教育深度走向的多学科协同互动要求。

要达成多学科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在把握各学科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挖掘、统筹整合、有效供给不同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起各司其职、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具体说来就是政治教育要注重从理想层面提升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知高度、历史教育要注重拓展爱国主义的厚度、法律教育要注重从底线层面规范爱国意识和行为、道德教育要注重从个体与家国关系层面明确爱国准则[10]。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情感教育达到应有的高度,避免流于浅表,收效甚微。此外,还应高度关注爱国情感教育的知情意行相结合的问题。要知道,“人的心理过程是知情交融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方面的渲染,没有交往中善良气氛的肯定性强化,外在的道德原则和个体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机,就会蜕化为语言的外壳”[2]239。试想,如果只有爱国知识的传授,没有爱国情感的渲染,何谈爱国意愿的产生和为国志向的激发,更哪来实实在在的爱国行动。

2.以社会正能量的凝聚引导爱国情感环境的全面优化

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健康的、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实践充分证明,“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11]同样道理,作为人类诸多情感中层次较高的爱国情感,其教育和培养也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不可能孤立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外。要培育社会成员良好的爱国情感,必须要在广泛宣传、弘扬、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爱国情感教育环境并进而通过教育环境的全面优化以及良好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爱国情感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最终有效地推进爱国情感教育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

要达成社会正能量的凝聚,以引导爱国情感教育环境的优化,必须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其一,必须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社会文化建设中一以贯之地强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正能量建设,实现宏观引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化人、育人的丰富教育资源,必须高度重视,精准选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其二,注重运用仪式礼仪来丰富爱国情感教育的实践载体。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由特定人群共同在场而举行的仪式礼仪,能够唤醒群体的社会情感和集体记忆,让爱国情感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达成爱国主义教育提质增效的良好效果。因为“当人们共同在场时,他们通常会彼此注意,并因此增强了对共同注意对象的关注,对同一对象的共同注意导致了节奏性同步。”而且“也有助于人们通过暂时唤醒情绪,集中人们的注意力。”[1]63对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也强调,要“充分运用‘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广泛深入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的主旋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引导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12]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充分表达爱国情感的过程中,凝聚起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促成教育环境的全面优化。

3.以道德功能的完善引导爱国情感调控的科学合理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社会地位、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身份的不同会带来每个人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的重大差别。因此,为了使社会生活趋于和谐,为了使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需要社会对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活态势加以必要的引导规范。此时,道德的判断功能便会脱颖而出。因为,“道德能够依据社会的普遍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活动进行判断和评价”,能够“为社会和个人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规范这些活动,而不致使它们失范。”[13]在一个道德判断功能较为完善的社会,道德可以借助于社会舆论、信仰信念、传统习惯等所产生的正义力量,使人们的爱国情感调控趋于公正合理,达成稳定规范。

促进爱国情感层面道德判断功能的完善,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爱国主义典型人物与事迹的教育示范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其为榜样,见贤思齐,可以厚植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明代文人黄仲昭在《望云思亲为太学生李某赋》中有言:“丈夫身许国,私恩邈难顾”,这恰好就是常年戍守喀喇昆仑高原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的真实写照。对这些英雄官兵的爱国言行,一名老边防深情地说,“戍守高原的军人不是不顾家,而是每当走上边防一线,身后就是整个国家;不是不会爱,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爱。”[14]对这样的爱国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赞扬,会使这种感人肺腑的直觉的爱国情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迅速定向的作用,在其影响下,人们可以完成高尚的爱国行为。所以,应该在爱国情感培育中,以道德判断功能的完善,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5]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在扬善抑恶中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个体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雕塑(1996年4期)1996-07-12 07: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