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1953、1954、1955年版实际印数考

2021-01-16 00:12金欣欣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印数版权页叶先生

金欣欣

(a.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81;b.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新华字典》由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魏建功教授主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汉语小字典,在中国教育史、出版史、辞书编纂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华字典》先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953、1954、1955年版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曾于2007年出版《新华字典》(仿旧典藏本)。这是按照《新华字典》195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原大影印的,便于读者特别是辞书编纂、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学者对《新华字典》第一版的研究;但由于不是当年的通行版,不算一个正式版次,所以本文不涉及。。

关于《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印数,以往人们均按照版权页上的数字计算,从无疑义。但是在叶圣陶先生的日记(选本)公开出版后,叶先生在日记上关于1953年版印数的记录,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多位学者的文章都曾提及并采用了叶先生记录的这一数字。比如,2005年,龚明德先生指出:“我见到的这本初版版权页上写的是十万册,但叶圣陶日记上写的是五百万册。”[1]2008年,吴海涛[2]、谢仁友[3]两位先生先后发表的文章也持这一意见。2016年,随着《新华字典》以5.67亿册的发行量而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4]以后,关于《新华字典》的印数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众所周知,《新华字典》在20世纪50-60年代,对我国扫盲运动和文化普及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讨论《新华字典》的印数,不仅仅是数字的多与少的问题,还有着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它涉及《新华字典》的作者、审订者、出版者在这一载入史册的新中国文化工作中的贡献与评价。第二,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的真实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在学习文化方面的热情。第三,它对于中国现代出版史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为此,本文拟结合叶圣陶先生的日记,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字典》前三版的实际印数略做讨论。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教。

一、《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实际印数

(一)叶圣陶先生日记记录的1953年版的印数与版权页所标印数不符

1953年12月出版的《新华字典》第一次印刷本,关于“国民”的注释曾出现错误,需要修改[5]。叶圣陶先生1954年1月22日的日记记录了对这一问题的修改情况。日记提道:“尚有二百万册未印,可以改版。已印之三百万册只得刊误矣。”[6]74

叶先生在日记中记录的《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总印数,与《新华字典》1953年版各印次的版权页所标印数明显不符。1953年版全部4个印本版权页的内容,包括下文涉及的1954年版、1955年版各印次的版权页内容,古鑫先生的文章做了统计:第一次印刷,1953年12月,印数10万册;第二次印刷,1954年1月,印数20万册;第三次印刷,1954年2月,印数10万册;第四次印刷,1954年2月,印数10万册[7]120。

下面对上述两种资料略做对比。

(二)叶先生日记所记印数的真实性

通过以上两种资料对比,笔者发现,《新华字典》1953年版各印次的版权页记录的印刷时间和印数,可以印证叶先生上述日记的准确性。

首先,叶先生写日记的时间、1953年版的印刷进程(此指已印数量与待印数量之比),与版权页的记录是一致的:日记作于1954年1月,记载已印300万册,待印200万册;从版权页看,到1954年1月时,已经印刷30万册,还有20万册未印。所以,日记和版权页的记录都一致证明,在1954年1月时,《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预订印刷工作已完成60%,还有40%未完成。二者的区别只在于,版权页上的印数只是叶先生日记所记印数的十分之一。

其次,叶先生日记记录的印数是不是笔误呢?应该没有这样的可能。叶先生对于印数的数字,是用汉字记录的,不是用阿拉伯数字,所以不存在通常说的“多一个0”还是“少一个0”的笔误问题。另外,以叶先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日记中一再出现笔误的可能性也很小。

其三,当时的读者需求也可以说明《新华字典》第一版的总印数不仅仅是50万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普及工作,特别是识字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据统计,在当时,“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1950年9月,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口号。随后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扫盲运动”[8]。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叶圣陶先生的日记记录了这样三件事:

1)在扫盲运动中,西南军区的文化教员祁建华同志发明了“速成识字法”,大大提高了识字教育的教学效率。人民群众通过扫盲识字,激发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他们希望借助于字典,主动读书学习。解放军某部甚至表示了这样的意向:只要有合适的小字典,即可预订20万册。

1952年5月6日日记: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请祁建华同志给全体同仁作报告。“目前军队中方培养大批速成识字教师,战士脱离文盲为期已甚近。推广至工农方面,其效亦佳。如是则全国文盲之扫除已有把握,盖一绝顶重要之大事件也。”[6]319

1952年7月16日日记:“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认字,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6]342-343。

2)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小字典以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没有一本通俗易懂、注释质量高、内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字典。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有关部门想从旧有字典中选几种重印,以应读者之急需。他们为此挑选了两三种小字典请叶圣陶先生审读把关。经叶先生审读,发现质量均不高。

1952年7月16日日记:“上午看小字典两种,跳页抽看,不过各十余字而已,摘记其未妥处,供出版管理局诸君参考。”“出版管理局遂谋挑选较好者二三种,作内部之介绍,俾出版行政管理机关、业余教育机关、发行业机构知之,以便掌握。已选出三种,介绍简文亦已写就。然余观此两册,毛病颇多。”[6]342-343

3)在旧有字典已不适用的情况下,新编的字典却不能及时出版,以叶圣陶、魏建功两位先生为首的《新华字典》编者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1952年7月10日日记:“两年以来殊无成绩,外间需要字典甚急,迄无以应之。”[6]340

1952年7月16日日记:《新华字典》“编辑将两年,迄未完稿,思之实为焦心。”[6]342-343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新华字典》1953年版出版前,社会各界迫切期待这本字典的出版。解放军某部在《新华字典》还未出版时,即表示有预订20万册的意向。如此看来,1953年版第1次印刷本的版权页标注印数仅为10万册,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实际印数,不可能是50万册。叶先生日记所说的500万册印数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三)《新华字典》1953年版版权页所标印数与实际不符的原因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叶圣陶先生作为国内出版界领导人之一,做事稳健、严谨;所以,这一事情显然与工作疏忽、以及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无关。可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

第一,如以上叶先生1952年7月10日日记所述的情况,部队、机关团体等预订(也包括预订的意向)《新华字典》的印数,没有标注在版权页上,版权页仅仅标注了公开发行的数量。

第二,出于某种考虑,特意把印数缩小。其原因如: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出版业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不希望这部字典的巨大印数对国内图书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新华字典》1953年版还不够成熟,不希望引起过多关注;等等。

当然,以上原因仅仅是猜测。但是不论什么原因,笔者相信,这件事未必是叶先生一人,或者人教社少数领导所能决定的,更为可能的是经过出版总署其他领导同意的,至少是非正式的同意。特别是在经历了从1951年至1952年的“三反”运动、“五反”运动,社会各界的觉悟普遍提高,更不会有人出现这样的失误了。

二、关于《新华字典》1953、1954、1955年版总印数的问题

如上所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出版了《新华字典》的前3个版本。既然1953年版的实际印数是版权页标注数字的十倍,那么1954、1955年版会是什么情况呢?

(一)《新华字典》上述3个版本版权页标注的印数情况

经过统计[7]120-121,3个版本(各印次)版权页标注的总印数为:

第一版(1953年版),共4个印次,总印数为50万册;

第二版(1954年版),共7个印次,总印数为86万册;

第三版(1955年版),仅1个印次,印数为15万册。

其中,1954年版的各印次为:

第一次印刷,1954年11月,印数:20万册;

第二次印刷,1954年12月,印数:20万册;

第三次印刷,1955年2月,印数:5万册;

第四次印刷,1955年3月,印数:5万册;

第五次印刷,1955年3月,印数:11万册;

第六次印刷,1955年3月,印数:5万册;

第七次印刷,1955年5月,印数:20万册。

1955年版(仅印刷1次)为:

第八次印刷,1955年8月,印数:15万册。

(二)对《新华字典》1954、1955年版印数的讨论

如果按照版权页上的印数计算,这3版的总印数为151万册。其中,后两个版次的印数为101万册。

既然《新华字典》第一版的实际印数是500万册(版权页记录的50万册的十倍),那么,笔者认为: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实际总印数,显然不会是版权页记录的101万册。这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新华字典》1953年版是音序排列本,1954年版是部首排列本。由于南方读者不能熟练使用音序排列本(1953年版),编者们临时决定编纂部首排列本(1954年版)。刘庆隆先生说:“音序本出版后,方言地区读者反映,不熟悉普通话,音序排列检查不便。因此,议定另编部首本。”[9]《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总印数中,有相当一部分图书,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上述这样的读者在《新华字典》1954年版出版后,还是有可能购买的。

其次,1954年版之于1953年版,并不仅仅是改变了正文的排列顺序这么简单,前者对后者做了不少修订、增补的工作。《新华字典》1954年版“凡例”第三条有这样的介绍:“本字典是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按音序排列的新华字典改为按部首排列,除注解酌加修改外,并增加单字六百多个。”[10]从辞书版本的角度说,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取代前者的。《新华字典》修订者的态度是:1953年版可以用,但推荐使用1954年版。还应该注意到,1953年版的500万册是在3个月内印成的。如果没有临时决定修订编纂1954年版的情况出现,那么500万册也只是1953年版的初步印量,不会是这一版的全部印量。从1954年版历时一年左右的发行时间来看,1954年版的总印数比1953年版应该更多。所以,1954年版的印量不可能仅仅是1953年版的五分之一左右。

其三,如果对比《新华字典》1954年版和1955年版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1955年版对1954年版的改动很少,主要体现在附录方面,参陈悦《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附录演变》一文[11]。既然如此,为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把1955年版单独视为一个新的版次呢?这实际涉及传统的铅排时代的纸型问题。

在铅排时代,铅字排版定版后,要先制作纸型,之后用纸型浇铸铅版,供印刷机印刷。一副纸型大致可以浇铸十几次铅板。一般情况下,图书的印制任务每发到一个印刷厂,出版社则制作提供一副纸型。比如《新华字典》1953年版交给3个印刷厂印制,则会制作3 副纸型。

在印刷时,铅板存在磨损的情况。印刷次数多了,磨损比较严重,就需要重新制作铅板甚至是纸型。按照出版社的惯例,在重新制作纸型以前,出版社的出版部门会与相关编辑部门沟通,看看责任编辑对这本书是否有修改。如果没有改动,自不必说;如果改动很少,那么就直接修改,之后制作纸型。当然,如果改动多,就需要先做程度不同的修订,然后再重新排版、制作纸型。

关于《新华字典》,就笔者所知,在重新制作纸型时,存在两种情况:第一,内容没有改动、少量改动(这种情况则随即修改),直接制作新的纸型。第二,以重新制作纸型为契机,做小型的改动。改动内容不仅是已经发现的少量问题,还包括按照国家公布的某些新的标准、数据、内容的修改,比如行政区划、化学元素名称、语文规范标准(比如字音、字形、词形),等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1992年版,都是以这样的原因做的小修订。

上文谈到,《新华字典》1955年版对1954年版的改动并不多,主要是在附录方面。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改动,那么改动后重印即可,不会在版权页上特别标明是一个新的版本。所以,出版《新华字典》1955年版的实际原因就只能是:1954年版的纸型损坏了,不能再用于印刷,所以借着重新制作纸型的机会,对原书内容略做修改,于是成为一个新的版本。

既然《新华字典》1955年版的出版原因是1954年版纸型损坏了,那么,1954年版印刷的总数是多少呢?版权页标注的总数是7个印次共86万册。一副纸型的印刷数量显然不会这么少。虽然笔者不知道20世纪50年代的一副纸型可以印刷多少万册,但是可以做这样的对比:

从字典的版权页看,《新华字典》1953年版的前两次印刷本都是在新华印刷厂印制的,其总印数,校正于叶先生日记的记录,是300万册(原标为30万册)。1954年版的总共7次印刷本都是新华印刷厂印制的,如果仅仅印制了86万册就损坏了,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1953年版的印制任务之所以分给3个印刷厂①三个印刷厂为:新华印刷厂(第1、2次印刷本)、清河联合工厂印刷厂(第3次印刷本)、外文印刷厂(第4次印刷本)。按叶圣陶先生的日记,后两个印刷厂各印制100万册。完成,仅仅是因为新华印刷厂的印制能力有限。为了赶进度,第2、3、4次印刷几乎是同时开始的。所以,1953年版《新华字典》(正文按照音序排列)在新华印刷厂只印制了300万册,即不再印制,其原因不是纸型损坏,是出版社考虑出版1954年版(正文按照部首排列)这一新的版本。这样看来,《新华字典》1954年版的印刷总数也远不止300万册,要不然其纸型也不会磨损到不能再用的程度。

三、小结

如上所述,既然《新华字典》1954年版版权页印数的标注(86万册)也与实际印数不符(远不止300万册),那么会是多少呢?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考虑到《新华字典》1954、1955年版出版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由叶圣陶先生任社长;所以,笔者认为,这两版《新华字典》版权页对印数的标注,应该保持与1953版一致的标注方式,即版权页印数与实际印数之比为1:10的关系。

由此,对1954、1955年版实际印数的估计,应该采用1953年版的推算比例,即1954年版860万册,1955年版150万册。所以,尽管《新华字典》前三版版权页标注的总印数为151万册,但是实际印数应该为1 510万册。

如果我们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字典》1953、1954、1955年版的实际印数估计不错的话,那么,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在2016年4月公布的《新华字典》全球发行量5.67亿册(截止计算时间为2015年7月)这个数字[4],还应该再相应增加。

The Actual Number of Copies ofXinhua DictionaryIssuedin 1953,1954 and 1955

JIN Xinxina,b
(a.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People’s Education Press,Beijing100081,China;b.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猜你喜欢
印数版权页叶先生
版权页
出版学视角下的“抄经列位”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不宜投资的旧书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数字
孤木
何必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