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峰
(中共冷水江市委党校,湖南 冷水江,417500)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关于人民价值观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研究焦点。价值观是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与文化哲学存在内在的关联,从文化哲学角度来对毛泽东人民价值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民价值观的实质,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人民主体思想,还可以明晰人民价值观如何造福于当代人民的路径。
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深入分析了中国国情,意识到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是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因而非常重视从思想上去改变革命群众和人民大众,也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一面,但他从自身接受的孔夫子教育中也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文化糟粕。他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封建思想,是少数人的文化,不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毛泽东总结说:“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1]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地主阶级剥削了农民的血汗,构建了自己的物质基础。为了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进而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必须摆脱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对国民思想的禁锢。传统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引发了许多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摒弃。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当时的思想和文化中夹杂着传统文化的糟粕,毛泽东认为“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2]。中国急需新的文化来充实和引领国民的精神世界,打破原来的思想牢笼,对旧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批判。因此,毛泽东认为要彻底改变这一根本状态,就必须“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3],以此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就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同时也用来指导中国的文化建设。他很好地吸收了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将之总结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毛泽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权利的主体。他强调人民是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认为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知识分子来自人民,应该从人民中吸收文化创作的营养,为人民创造相应的文化,让人民享受到文化成果。因地制宜地为人民创造新文化,保障人民在文化层面上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才是文化权利的主体,中国人民才从被压迫和剥削中接受了革命理论,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从文化哲学层面来看,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其实质就是一场以人民为切入点的文化重建,既对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改造,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标定了方位,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文化体现,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追求革命目标的价值理想,是革命先辈和革命群众的精神支柱。毛泽东人民价值观从它的内容和本质得到了文化哲学的支持,而且以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文化哲学。从文化哲学视域去研究和解读毛泽东人民价值观,不仅是因为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对推动中国文化哲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从方法论来讲,文化哲学为研究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
价值观问题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价值观需要依附于一定的文化才能形成,是文化的核心。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因而,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发展历程中,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只有地主有文化”的特色现象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中的本质是“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5]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有了精准的把握,于是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地位,因为“人民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理应是享受文化的价值主体。”[6]正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实践论》中就强调要打倒割裂理论与实际、知与行不统一的教条主义,从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目的,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思想。他主张发展人民大众的文化,并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7]从毛泽东的文化主张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主体是人,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文化精神。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注重提高人的主体性,它所坚持的人民主体地位与文化哲学中强调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是一致的。
毛泽东所构建起来的人民价值观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幸福为价值目标,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标准,以“两个改造”为价值方法。它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从文化上批判了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引领了新的社会思潮,激荡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认识能力,让人们从封建旧思想的禁锢之下觉醒,从而使革命思想在底层人民的头脑中萌芽,使中国人的主观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从思想上激发了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愿望,坚定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意志,进而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客观世界。此外,毛泽东人民价值观主张的文化是人民的、大众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而创作,推动了中国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普及了革命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它在文化上主张人民主体地位,给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方位,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并在文化发展和建设上继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认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应该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始终坚持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强调中国发展的文化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要为社会主义提供支撑。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思想的建设要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将科学文化用来培养“四有”新人,进一步推动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8]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达到文化服务于人的目的。他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9]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旨。胡锦涛同志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注重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他强调:“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10]将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而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1]从根本上规制了文化创作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为文化发展瞄定了价值目标,“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这与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的人民主体地位是一致的,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传承。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在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结合了众多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符合当时的革命实际和中国国情。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兼容各种优秀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结晶,对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内涵丰富。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形成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西方价值和马克思主义革命价值,并将这些价值文化进行兼容并蓄,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现代中国文化哲学发展和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实现其他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正好可以给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中国的文化建设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增添活力,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昌盛。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兼容并蓄,不能离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谈文化建设,不能离开革命文化谈文化建设,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文化谈文化建设。时至今日,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推动中国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才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实现价值认同是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对中国主流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习近平的群众观和人民主体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人民主体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深远,已经根植于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在人民群众中同样深入人心。在新时代,中国十分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要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好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高人民的价值认同。
作为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民群众乐于文化哲学的发展,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的文化建设吸收和借鉴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有利于获得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文化建设中提高价值认同。
文化哲学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文化哲学从一个纯粹哲学问题上升到关注人的现实世界和文化世界,即“在多元化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人的生存实践角度界定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位”[13],对文化的研究也就从关注文化的现象上升到关注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彰显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规制了文化的最大价值和目的是服务于人。
人民群众是文化权利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但在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却被剥夺了享有文化的权利。对此,毛泽东指出:“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14]因此,党领导下的知识分子应该明确为人民群众创作的根本立场,建设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新文化,在文化层面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即毛泽东在1940 年所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所强调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强调人民的主体性,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所要围绕的都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精神生活的主体。换言之,人民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享受主体。在当代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研究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对于我们发展大众文化、人民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提供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价值追求。此外,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文化展现形式,但人的主体性在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所以,“回归生活世界的全部意义在于找回被科学世界所遗忘的主体性,是唤醒主体的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15]加深对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理解,有利于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突出人民主体性,有利于在文化哲学和文化建设中突出人民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