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草到画的蜕变

2021-01-16 09:26北京师范大学遵义附属学校小学部何玉霞
辅导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草堆竹子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遵义附属学校小学部 何玉霞

贵州省遵义市不仅是红色圣地,还有着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通草堆画就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创始人左靖和女儿左惠萍、外孙李跃三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这项技艺“死”而复生,历久弥新,还走出了贵州的大山,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向了世界,被誉为“东方明信片”。

为了帮助队员们了解这一家乡的非遗,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北京师范大学遵义附属学校小学部少先队大队组织开展了寻访活动。

零距离接触通草堆画

来到遵义通草堆画传习所,队员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第三代通草堆画传人工作室。展台前,李跃专注地雕刻、粘贴通草切片,进行制作展示。他用灵巧的双手将薄薄的通草剪裁成各种形状,经过一番刻画堆贴之后,一幅立体感极强的精美图画就诞生了。

一名队员好奇地问道:“李老师,通草长什么样呀?”于是,李跃又带领队员们一起认识通草——一种长得有点儿像树的草。接着,他拿出一根通草茎给队员们观察。只见剥过皮的通草茎洁白无瑕,拿在手里非常轻盈,还有脆脆的感觉。

此时,队员们有些疑惑地问:“李老师,这个通草的茎看起来并不宽大,那些面积比较大的堆画材料是从哪儿来的呢?”李跃顺手拿起一根通草茎,走到制作台前,边演示边解说:“先找一根和通草茎大小一致的竹子,把竹子插到通草茎里面,然后用专业的切割刀慢慢地一圈一圈地切下片来,边切边转动竹子,直到切完整个通草茎为止。”

李跃边演示边为队员们解说

李跃还告诉队员们:“制作通草堆画,可采用大造型和小造型两部法,形式可分为素堆与彩堆两种。素堆中的形象刻画主要强调堆、雕、贴、画、衬五种技巧,常用刀法有刻、压、划、刮、钻、凿、破等七法,堆造的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等,活灵活现。另外,通草堆画的画面讲究留白,给人以想象。”

队员们感慨道:“这么复杂的作品要多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一幅呢?”李跃平静地介绍说:“做一幅通草堆画最短需要十天,有时甚至耗时一两个月。最早的通草画是平面的,没有色彩。后来,艺术家们在洁白无瑕的通草画上涂了各种漂亮的颜色,这种画就叫‘彩通画’。遵义通草画第一代传人左靖先生在解析清朝通草画和苏州通草平贴画的基础上改平贴为堆贴,变彩绘为素堆,创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如今,我正在思考如何用通草做出一些立体的艺术品。”队员们听后纷纷为几代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毅力和创新精神点赞。

亲历每一朵梅花的来之不易

每位队员拿到了一张通草片,在李跃的鼓励下,他们跟着工作室的学员小代老师学习制作梅花。他们按照梅花模型在通草片上画出大小不一的梅花,然后再把梅花刻下来。因为切片是干的,马上制作容易碎,所以队员们轻轻地把梅花平整地放到一块湿润的毛巾上,再用另一块湿润的毛巾把它们盖起来,使之变得湿润绵软一些。

随后,队员们跟着小代老师学着用一根两头都是弹珠的捣窝工具,把平整的梅花捣成立体的,让每一个花瓣都朝中心靠拢。在梅花立起来后,他们剪下羽毛的细丝,用小镊子夹住细丝根部,沾上白乳胶,再小心翼翼地放到花的中间。尽管制作过程手脚忙乱,但看着自己的作品,队员们开心极了。

师生在遵义通草堆画传习所前与小代老师(后排右二)合影

队员们在寻访后回校的路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队员张博瑞感慨道:“这次寻访通草堆画的活动,让我深切地感悟到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技艺。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要把自己学到的非遗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都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队员李鸿福说:“遵义的非遗还有很多,下次我想去寻访‘遵义鸡蛋糕’,学会之后亲手制做蛋糕给大家品尝。我相信,当我们都努力争做‘小小非遗传承人’时,非遗就不会失传了。”

队员田青艳表示:“我认为,新时代少先队员要做的不仅是传承非遗,还要努力创新,在好好学习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非遗传承项目中来,留住非遗的独特魅力,使之更具生命力!”

寻访活动让队员们熟悉了遵义的通草堆画,理解了非遗传承人为了传承技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草堆竹子梅花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草堆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梅花
行了,我像所有的他们一样
机会藏身的地方
机会藏身的地方
梅花引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