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施耐庵(公元1296年~1371年),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别号耐庵,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元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到了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义反元,再三邀请他参加,施耐庵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上了许多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亲信佞臣,施耐庵几次谏劝都不被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隐居白驹。在这期间,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一起创作了《三遂平妖传》等作品,又搜集、整理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这就是《水浒传》。
内容介绍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但其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民间集体创作,又经作家艺术加工的长篇文学作品。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再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总结了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逐步改变了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作者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段选读一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节选)
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到家去取钱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哪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彩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得你。”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赏读感悟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这一文段中,作者在前文多次埋下伏笔,比如卖刀人一再表示要将刀卖给林冲,又不敢正面回答林冲关于其家世的问题;林冲刚刚买了一口好刀,高太尉马上就知道了;两个承局都是生面孔,说话前后矛盾,最后“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等等。这些小小的细节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林冲遭陷害埋下了伏笔;又使情节波澜起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令读者担心不已。
在这一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冲性格中软弱的一面,面对高衙内、高太尉等恶势力,他只想委曲求全,不敢奋然反抗。然而,造成他悲剧的根源和不敢反抗的原因,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精段选读二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节选)
李逵走到江边看时,见那渔船一字排着,约有八九十只,都缆系在绿杨树下;船上渔人,有斜枕着船梢睡的,有在船头上结网的,也有在水里洗浴的。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一轮红日将及沉西,不见主人来开舱卖鱼。李逵走到船边,喝一声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尾来与我!”那渔人应道:“我们等不见渔牙主人来,不敢开舱。你看那行贩都在岸上坐地。”李逵道:“等甚么主人!先把两尾鱼来与我!”那渔人又答道:“纸也未曾烧,如何敢开舱!哪里先拿鱼与你?”李逵见众人不肯拿鱼,便跳上一只船去。渔人哪里拦当得住。李逵不省得船上的事,只顾便把竹篾来拔。渔人在岸上,只叫得“罢了!”李逵伸手去板底下一绞摸时,哪里有一个鱼在里面。原来那大江里渔船,船尾开半截大孔放江水出入,养着活鱼;却把竹笆篾拦住,以此船舱里活水往来,养放活鱼,因此,江州有好鲜鱼。这李逵不省得,倒先把竹笆篾提起了,将那一舱活鱼都走了。李逵又跳过那边船上去拔那竹篾。那七八十渔人都奔上船,把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焦躁起来,见那乱竹篙打来,两只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在手里,一似扭葱般都扭断了。渔人看见,尽一惊,却都去解了缆,把船撑开去了。李逵忿怒,拿了截折竹篙,上岸来赶打,行贩都乱纷纷地挑了担走。
赏读感悟
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在这一选段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黑旋风”李逵的人物形象:他跳上船去抢鱼,却不晓得船尾开半截大孔,用竹笆篾拦住,放入江水养活鱼的道理,“只顾便把竹篾来拔”“将那一舱活鱼都走了。”这本来已经是够蠢的了,但更可笑的是,他全然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居然“又跳过那边船上去拔那竹篾”。作者用幽默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人物的性格,令读者发笑不止、赏心悦目。在笑声中,人们看到了李逵的粗蠻,感到了他粗蛮中包含着的忠直豪爽;看到了李逵的呆蠢,又感到了他的天真可爱。可气、可笑、可爱交融一起,使人感到李逵形象的塑造是扎根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显得栩栩如生而又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