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综述与备考启示

2021-01-15 00:45:57冯汝汉汤存兵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作文题命题中考

冯汝汉 汤存兵

一、作文题型变化

1.全命题作文繁花似锦,推陈出新。

全命题作文虽然一直稳坐中考“考坛”,但命题者并没有“粗制滥造”,而是把“有新意,做精致”作为追求目标。譬如2021年上海中考卷给连续12年的“裸题”套上了一个“帽子”——设置情境,提供任务,即提示语加全命题:“《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種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提示语在选材立意上有所限制,能较好地防范宿构、套作和抄袭情况的出现,更好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又如长沙中考作文题要求考生“谈自信”,第一次出现了“痛点问题”“写作目标”和“写作要求”这样的字眼,在文体、内容上提供了限制和指向。对于考生平时作文容易出现的“内容空洞”的痼疾,文题通过明确写作要求予以提醒。这种意图明确的命题方式或将是以后中考作文命题的常态。

2.材料作文快速“升温”,选题作文出现新变化。

虽然中考材料作文未像高考一样成为主流,但也加快了与高考接轨的步伐。而选题作文题目的匹配更趋科学,以“二选一”居多,但有新的变化。譬如,针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出两或三道题让考生去选择。浙江湖州卷作文题:“①人生就像小溪/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方向/我们会在春天遇见/就像树会长大/草要发芽(邵建航《方向》);②海上的光/若隐若现/却依然明亮/就像成长/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王柏龙《灯塔》)。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或‘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题提供的两首短诗蕴含着对“方向”的不同理解,一则侧重于“我们要自己选择方向”;另一则侧重于“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难免会彷徨,但最终一定会找到正确方向”。这种“一材多用”的形式带有较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其要求更具体明确,作文的主题也更集中。

二、考查指向变化

1.落实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导向。

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考生将自己的成长与他人的幸福、时代的楷模、祖国的命运、历史的更迭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譬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成为2021年中考的热点话题。北京卷作文题目一《做一粒   的种子》与四川巴中卷作文题《我心中有一粒种子》、山东日照卷作文题《心中那粒种子》以及湖北襄阳卷作文题的材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怎样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是这类题目对考生最重要的思想导向。

2.贴近考生生活,凸显家国主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第二年。中考作文命题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出现了许多贴近生活、关注热点、讲好家国故事的作文题。譬如,武汉卷作文题提供有关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国家决策中,从实际出发取得成功的材料,提示考生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发展,都不能脱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党史教育,将革命文化渗透到学习之中,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江苏盐城卷作文题“送给你,我的感叹号”引导考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提升对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山东烟台卷作文题“扶”,一词多解:可以是时代热点,扶贫攻坚,建党百年,也可以是核心价值观,人与人的互助友善;可以是内心真情的抒发,也可以是对励志人生、生命价值的思索。

3.指向交流倾诉,鼓励个性表达。

指向交流倾诉,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倾吐和关注的对象,大量出现在2021年的命题中。譬如,重庆A卷作文题:“你那一刻的随意馈赠,宛如秋夜的流星,在我的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泰戈尔《流萤集》)……请以‘你的馈赠,点燃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里的“点燃”显然用的是比喻,将“你的馈赠”比作了“秋夜中的流星”,将“我”做为点燃的对象。“我的生命深处”的意思就是“我”并不是一堆一点就着的干柴,“我”的燃点深藏,需要真正懂我的人才能发现、点燃。“那一刻”,强调的是时机:“馈赠”只有在特殊的时期,特定的需求下,才会产生特别的功效。考生想要获得高分,必须在描述时机的选择、馈赠的过程、点燃的功效上下功夫。如果采用书信的形式来写,更能抒发“我”的心声。

4.注重语文素养,提升思维品质。

受高考作文命题注重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的影响,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增加了思考的深度,考查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哲理思辨的准确性和深度拉开中考作文的得分差距。譬如,河南卷的材料作文题要求写出“生活哲思”,根据材料中的“把能做的事做好”“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从阐释内涵、探究原因、解决问题入手作文,可以引出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考查了考生扩展思维的能力。江苏镇江卷作文题“只是一个数字”或“不只是一个数字”,也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一个数字”指数字背后有隐藏的与这一数字相应或相对的道理、考生的亲身体验等;“不只是一个数字”指这一数字有更丰富的内涵。这种命题设计既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提升考生的思维品质。

5.命题设计背景,理性回归教材。

今年主要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精选课文内容为导语引出题目。譬如四川德阳以“教养”为题,提供的导语——“利哈乔夫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来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教养》,认真审读导语是立意和选材的关键。二是借用课文内容为材料作文的材料。譬如山东青岛题选用的材料:“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来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聂鲁达的《统一》,表达了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的道理。中考命题者将题目设计的背景与“课文”进行对应,这又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语文教学要着眼于“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重视课文,回归课文,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备考启示

1.追求独特而有深度的生活感受,关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个性化作文。

2.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关注热点,与时俱进,写本色作文。

3.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学会想象与联想,必定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4.加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素材,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猜你喜欢
作文题命题中考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13
下一站命题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4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 2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