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在民国画坛上,有这样一位全能画家,不仅在绘史上留名。同时在艺术、金融、交通等领域都有颇多建树。此人便是著名旅美画家王英保。笔者有缘得见其山水真迹,作品之精美实为大家手笔。特以此文与诸君共识。
一、王英保生平及家世
1.王英保生平
王英保(1908〜1982),字幼遴,晚号荞翁(图1)。王英保是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人,自幼酷爱绘画和古琴。青年时期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32年毕业后奉派在铁道部实习,实习期间,成绩卓著。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发表于铁路公报的《中国铁路与人口》一文。①
1935年9月10日王英保抵美,此行是铁道部公派其前往美国费城本薛文义大学(也译“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学习铁路经济。②通过四年留学深造,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1939年,王英保完成深造后,一心报效祖国,当年便回国参加抗战。归国后的王英保,并没有继续从事铁路方面的事业,而是被一纸调令任命到经济部任职,主要从事外汇货币方面的工作。1941年担任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委员。担任委员期间,多次参与美国对华军事、经济援助物资行动的供给、运输工作,并主要负责经济部与交通部之间协调运作。后被任命为任桂林中国农民银行经理。
1942年前后调任重庆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处长。1942年2月20日,王英保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画展③,其作品获得颇多赞誉;王英保还是重庆著名文学团体“饮河诗社”的社员之一。1943年春,由潘伯鹰发起,王英保组织,于重庆红岩村的农民银行举行“饮河诗社春稧诗会”。如刘禺生、靳志、张宗祥、管亦仲、沈尹默、潘伯鹰、乔大壮、江庸、许伯建等全国名家云集,时称“红岩酒集”。④此次诗会被后人引为诗坛佳话。
1946年,日本业已投降,中国民生开始恢复。王英保将更多精力,致力于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当年连续举办个人画展。其中以1946年9月21日在重庆九江路中国农民银行二楼公开画展影响最为广泛。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潘伯鹰特意为王英保撰写《王英保山水引》,发表在当天申报副刊《春秋》上,王英保所作《群峰雪霁图》的图片同时刊出(图2)。⑤
1948年王英保出任扬子公司驻美办事处主任,之后便定居美国。1949年起,专门从事国画创作,并收徒传艺,成为美籍华人中著名的画家。
2.王英保的父亲与弟弟
王英保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其父王传炯(1884〜1935),近代海军将领。1901年入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第四届,1906年12月(光绪三十一年二月)毕业。1907年,王传炯受清廷派遣前往英國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朴茨茅斯枪炮学校及朴烈茅斯领港学校学习。1910年回国后,先后任清海军“舞凤”“龙骧”号二炮舰管带。
1911年初率军舰驻防山东烟台。1911年10月20日,带领“舞凤”号全体官兵和部分地方武装及革命团体爆发了我国北方地区首次武装起义,驱逐了清廷烟台道元徐世光通电全国,宣布烟台独立,11月烟台成立军政分府,公推王传炯为都督。⑥
1930年,海军司令杨树庄,应旧交交通部长王伯群之情。推荐王传炯至招商局负责整理船务,其时招商局所属各船之船长大副,几全由外国人担任。王传炯在深入了解情况后,果断采取措施,先后培养和提拔我国人员担任船长、大副职位,直至全部外人撤离。⑦
招商局船务整顿就绪后,王传炯谢绝高位后奉命返回海军部屈就军法司上校科长。其父以一己之力,结束了当时招商局受制于西方列强的被动局面。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照进了一缕阳光,真正做到了中国的船舶中国人自己驾驶,中国船员无不欢欣鼓舞,从此扬眉吐气。由此可见王英保的爱国之情亦是秉承家传。
王英保胞弟王先冲,抗战时入读西南联大,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执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清华大学基本电工教研室主任。1954年至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三年,为我国电工理论知名学者之一,生平著作汉风。1988年,曾参加北京国际电磁场学术研讨会,任名誉主席。他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之一,理论电工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理论电工著名教授和专家。为发展我国定论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⑧
可见,王氏满门皆忠烈,都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华崛起奉献了自己力量。
二、王英保师承关系
王英保青年时期在北京随著名画家胡佩衡学习山水,后在南京又拜著名画家胡郯卿为师,学画虎和花卉。由于他勤奋刻苦,寒暑不辍。又加名师指点,年方弱冠已在国画技艺方面奠定了扎实功底。⑨对于绘事,王英保常以“好为人徒”自喻。正是这种勤勉好学、为人谦恭的精神,才得以成就王英保高超技法和良好口碑,画品亦是人品。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人。1922年,由交通部交通行政讲习所分发至京绥铁路局办事,后任车务处科员。⑩王英保正是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学习时,师从胡佩衡学习山水的。
胡佩衡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其先后兼任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教职。主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又在北京琉璃厂创办豹文斋书画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在美术教育、编辑出版、写作著述方面的贡献也十分突出。先后编写出版美术著作10余部。胡佩衡是京津画派重要的成员之一,在民国画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王英保的第二位老师是民国时期海上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胡郯卿(1865〜?)名伯翔,号龙江居士,又号醉墨轩主,江苏江宁人,曾与洪庶安组合青漪馆书画会于沪上。工画,山水、人物、走兽,无不精妙,收藏精鉴赏。胡郯卿是当时著名的花鸟、绘虎名家。有着极其深厚的绘画功底,为时人推崇有佳。
可见,王英保所拜两位老师,在当时都是泰斗级的大师。在艺术上,两位恩师就像是两位巨人。虽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想要超越前人成就,两位老师,无疑又是王英保艺术生涯中必要翻越的两座巨峰。如何突破旧有认知所带来的束缚,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在作品上“别开生面”,在艺术创作上“独树一帜”,正是王英保艺术之路上不停探索和追求的。
王英保用了10年时间,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与其独有的绘画天赋和勤奋用功是分不开的。在定居美国成为职业画家前,他在经济、交通、绘画、诗词、古琴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与建树。
三、王英保的艺术特点
王英保是一位全能画家,诗书画三绝。不仅擅长山水画,花鸟、走兽皆精而能。正所谓名师出高徒,王英保跟随胡佩衡、胡郯卿两位国画大家学习,对于王英保艺术大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可以归纳为五个时期:
一为艺术开蒙时期,幼年至青年接受家庭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特别是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考入铁路学院前,此时王英保已经通过临摹古画,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绘画根基。同时热衷于写生,追求施法自然的艺术效果。梁寒操在《英保画艺》一文中写道“初法王石谷,渐追宋元,及长,周游名山大川,迹遍中外,挹江山之灵秀。”临古而不泥古,这是所有国画家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必要因素之一。实地采景写生,是保证山水画生机盎然的关键。
二为拜师学艺时期,则是青年时期至出国留学前。拜胡佩衡、胡郯卿两位名师教习山水和花鸟,同时临写古代书画。拜师时,王英保已经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加之名师严教,使得王英保进步惊人,传统功底进一步加强。在画面布局、笔墨技法运用、绘画理论等诸多方面,得到了系统而翔实的学习。使之整体艺术更趋完美。其山水细笔,意近黄鹤山樵。此时所绘山水基本可以总结为“规整严谨”。
三为出国留学时期,王英保大量接触到西洋绘画,不仅在美国写生实景,更学习西方绘画技法。“融汇中西,舍短取长,赫然一家。”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西洋画法,对中国传统画有着强烈冲击。王英保清醒地意识到,国画根本在于笔墨,西洋画法只能略取其长,不过是中体西用而已。于是就有前人评价王英保是“略受西洋画影响,然用笔敷墨,六法分明,飘逸处不失其真实,古拙处不失其自然。”拥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的同时,在透视、光影方面借鉴了西洋画法。此时王英保的作品,描绘题材、使用技法以传统中国绘画为主体,辅以西洋技法为特征。
可惜的是,以上阶段王英保的作品暂时没有發现。只能根据文献、报刊的文字记载还原作品的面貌。
四为成熟时期,1939年至1949年这10年间,王英保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期。画面布局中个人面貌已经形成,作品数量也在这10年中达到高峰。以王英保1942年前后调入重庆工作为标志,开始了王英保艺术创作的高峰。王英保更是特治“英保入蜀后作”印章以示纪念。在此期间,王氏遍游蜀中名山。其画作中更多使用墨法,用以描写蜀中湿润的景色。“落笔秀逸,所绘烟云溪瀑,着纸若有湿气。”1944年冬创作的《暮霭观溪图》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从其山水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细致可爱”的创作风格。
五为变法时期,王英保1949年定居美国后,便开始对自己的绘画风格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变法后的作品形成两种风格面貌:第一种风格摒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营造,使用了西方油画中类似风景画的布局,以及完全写实的风格,作品只保留了传统笔墨技法。这种风格是一种十分激进的改变,笔者认为这种变法是为了让中国绘画艺术更好被西方主流人群所接受的一种尝试。此种风格代表作是1969年创作的《夏威夷》(图3)、《布碌桥》(图4);第二种风格面貌的改变则相对柔和,画面构图更偏传统,给观者的感觉就是用传统绘画技法来表现异域景色,其代表作为《康宁秋色》(图5)。至于两种面貌孰优孰劣,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与西洋画相比,中国传统画更注重描绘对象的神韵、意境。画作的优劣也不以“似与不似”作为评判标准。更为看重的是画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格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西方艺术家一直所追求的“抽象”画也大抵如此。王英保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世家出身带来的开阔眼界,又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加持,使得王英保很快就在美国画坛崭露头角,至50年代中期,已是颇有名气的画家了。美国《艺术家手册》主编拉菲·梅耶教授非常欣赏王氏的艺术,称赞道:“由于王英保的出现,丰富了美国的艺术领域。”
1971年2月14日,王英保在给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梁寒操的信札中,谈及在美国《艺术季刊》上发表文章的事宜,并得梁寒操亲笔批示。可见王英保直到晚年依旧笔耕不辍,依旧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图6)。
四、王英保的艺术成就
1938年,王英保在美国留学期间,就任教于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当时《纽约时报》便称赞他是“在西半球引起公众对中国画感兴趣的第一位先驱者。”
1953年10月,王英保应华美协进社的邀请,参加了纽约市立亨特学院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览会”。同时有作品参展的画家有张大千等30多位。其后多年,王英保曾陆续在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克洛克尔美术馆、伍德梅尔工艺美术馆、革里斯·梅森美术馆、米耶和费兰克美术馆、纽约公立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瓦的俄格斯顿美术馆、美国中国研究所、克列斯匹美术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世界博览会等场所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因而声名鹊起,他的国画作品为许多美国著名博物馆所珍藏。
1964年他还被邀请在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作品,并当众表演他的国画技艺。同年11月,他被授予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市荣誉市民称号,并由哈里斯堡市长威廉·麦克布莱德颁发了城市钥匙。1967年他还获得了国际平台协会特别奖。王英保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让自己的艺术得到了西方艺术世界的认可,更让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国得到了认可。
王英保在国内艺术圈知之甚少,但是在美国却是非常知名。他是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会的高级会员、美国费城艺术联盟会员、美国先驱者艺术协会终身会员、开帕·匹国立艺术联谊会荣誉会员、美国国立艺术与文学协会会员、美国国家出版俱乐部会员以及国际讲演的会员。
五、《暮霭观溪图》艺术赏析
《暮霭观溪图》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是王英保1944年冬天创作完成的作品,此作是王英保国内仅见的山水作品(图7)。
《暮霭观溪图》所追求的艺术氛围,正如米芾在《画史》中说:“多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不追求炫目的技法、繁复的画面,舍弃之后,终得“平淡天真”。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力求淡雅。画面虽然宗法古人,但是绝非生搬硬套。从笔墨用法、设色处理再至光影透视,都可以看到王英保对传统国画与西洋画法结合所作出的努力。
《暮霭观溪图》画面布局采用平远式构图,重点描写近景和远景,弱化处理中景。清代张式在《画坛》中说道:“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空,故曰留白,非空纸。留白即画也。”通过增加画面中段留白面积,营造出幽远、空旷的艺术氛围。近处画两棵树,一树枝叶繁茂,另一枝杈横生,一枯一荣,形成局部对比。坡石堆叠,高士闲坐其中,远眺进入暮霭的溪水。人物画法有大千居士之韵味(图8)。虽然只用聊聊数笔勾勒,但是对人物的造型之准确、神态之毕肖,可谓是功力深厚。
画面色调以淡赭石与墨蓝色为主,营造出傍晚天地逐渐昏暗之感。画面中植被主要以墨色、点苔手法表现,唯有近景的芦草、枝蔓用笔法刻画。通过两种表现形式再次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冲击。左上题诗及款署:“选得高岗坐石平,看云看水不胜情。天然变幻无停息,看到山腰暮霭生。甲申冬,王英保写。”钤印鉴两枚:王英保印(白文)(图9)、英保入蜀后作(朱文)(图10)。
溪水曲折,自画面底部一直弯曲与远景中暮霭相连。正如董其昌《闲窗论画》所言:“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通过烟云暮霭与溪面的曲折变化,起到增强画面透视感,丰富画面层次的作用。这种布景方式近云林子风格,一带溪水作为连接画面的纽带,溪畔的人物、树木、各类景色以及彼岸的远山,都随着溪水变化而左右交错,自然和谐,静谧而安逸,而令观者有大道不繁,造化自然之感。
结语
1982年王英保病逝于美国罗得岛的寓所,终年74岁。他毕生热爱绘画艺术,同时为中国文化传播操劳半生。虽然身处异邦,却时刻挂念故乡发展。王英保的夫人郑泳兰转述其遗愿:“我的祖国是中国,我的故乡在安徽无为县。多少年来我没有回去过,而今已永远不可能回去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将我们的部分财产,回馈给生我养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