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我国职业教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引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模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通过对三部分的设计以及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67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2015年李志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互联网+”与制造、销售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使得我国传统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应用到教学模式改革中,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引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互联网+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而是应该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思维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当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互联网强调的是数据的共享和有效传播,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近些年相继出现了微课、幕課、网络云班课等以其为技术平台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微课、幕课等新兴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式的组成上看,它们都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实现形式,因此教学模式的真正改革还得从课堂教学入手,即从翻转课堂入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要参与者承担知识讲授的任务,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按部就班的把相关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程中是被动接受者,通过课中听讲和课后作业的形式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在传统的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阶段是在课中进行的,而知识的内在转化阶段发生在课后。“翻转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打破了上述传统教学组织方式,使得知识的学习阶段主要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在转化阶段在课中通过实践、讨论的方式完成。因此它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通过云班课、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学习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而课中的时间主要是实践和讨论,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扮演的是组织和答疑的角色。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从各行各业招聘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基本的应用能力是应聘者的必备技能之一,掌握计算机及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是学生入职不可或缺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尤为重要,而计算机实践技能恰恰是学生职业生涯必备的,尤其是当下计算机高度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不再是一无所知,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不应该死守以前的模式一成不变,我们怎样做到与时俱进,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各专业都要求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对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也是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授课,但授课模式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知识点,学生练习为主,这种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1 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欠缺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日常学习时不积极,每到期末时突击学习考试考点,这种学习方式是考试性学习,不是技能性学习。这种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承担的是配合老师的角色,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去吸收知识,课后完成知识从吸收到掌握的转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2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虽然有所改变,授课地点从教室转换到机房,教学过程也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没有紧跟技术的发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优势,教学过程不能很好的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普及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授课内容、方式上是采用的面向全部学生的普及式教学,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接受、理解能力慢的学生,这样就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影响较大,教学效果欠佳。
1.4 考核形式单一,无法有效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上机考试的模式,上机实际操作虽然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样最终一次性结果考核对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有所影响,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起到对教学效果有效反馈的作用。
2 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分四步,即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制作“我的家乡”演示文稿这节内容,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网上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操作的学习,课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完成“我的家乡”演示文稿制作,教师在课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完成作品上传、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课后学生完成在班级根据“我的家乡”演示文稿展示家乡拓展活动。
根据学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2019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当下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创建适应本校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模型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展开。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在校内清华、得实等平台建立的课程中发布的微课和任务单自主进行学习,通过课前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会产生疑问,课中老师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完成工单任务的方式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课后学生通过平台的交流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小组互评等方式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模型如图1所示。
2.1 课前教学准备
2.1.1 利用校内清华平台,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清华平台是学校建立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旨在帮助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学校清华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内容、课程活动等模块。基本信息模块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信息,通过基本信息模块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程包括的主要知识点等;学习内容模块按照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方案建立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四个教学情境,针对每个教学情境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程活动模块配合教学情境进行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
2.1.2 教学微课的制作
结合教学实际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计算机基本知识点概述(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硬件和软件系统、计算机安全等)、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排版、页眉页脚、页面设置等)、电子表格软件应用(编辑工作表数据、格式化工作表、公式与简单函数的应用、插入图表等)、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简单演示文稿的创建、插入表格、图片等)四大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细化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这样通过微视频与各模块教学知识点相对应,上传到清华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生可以登录平台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完成课前任务学习。
2.1.3 课前任务工单的制作
课前任务工单内容包括本次课程的知识点、重难点、需要完成的任务等资料,是给学生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了解本次课程的知识点、重难点及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教学微课视频进行课前学习,为课中学习做准备。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转换学生的角色,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完成者转变,也锻炼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2 课中教学实施
教师首先对学生完成的课前任务在平台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互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找出问题,找问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然后教师针对课前任務的总体完成情况,对课前任务中易错、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对相应知识点能够理解和操作;之后,教师下发课中任务,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最后,根据课中任务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并对各小组的表现给出评价。
2.3 课后巩固及教学评价
课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疑惑或想巩固复习,可以通过登录清华平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下完成对已授课程内容的再学习,使其对所学知识达到巩固;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活动模块,下发测试或拓展任务,学生完成教师上传的拓展任务,达到知识点延伸的目的;最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总结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相网技术和思维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他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展开是有益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
[2]王静婷,张敏,王振辉.“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践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
[3]杨舒乐.“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
[4]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