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魁 青岛凯泽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通常而言,水利水电工程主体构造复杂且以混凝土为主,要想实现工程质量提升,势必要重视混凝土施工。坝体、水闸等作为水利工程重要结构,也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来的,但在实际施工时,应结合水利水电特点,以相关原则约束好混凝土施工流程,提高水利水电混凝土浇筑效果。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具体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时,除基本技术性要求外,也要把握好管理要求,以便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质量保障。
混凝土材料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水泥、水、混合料(石灰、沙子、石料等)进行混合配料,在经过充分的水化反应之后融合形成混凝土流体,然后进行浇筑施工。在施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水分蒸发以及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吸水性,使混凝土材料发生凝结、硬化现象,使混凝土材料固定成型,达到工程施工所需要的强度、防水、承重等参数的标准。在此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温度、时间、空气流通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温度的不同使得水分析出的时间不同,而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同,使混凝土内部和外部所包含的水分、热量分布不均,使其内部、外部的凝结、固化过程的速度有所差异,同时相较于没有空气流通的内部,外部的水分更容易析出,在固化的过程中,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承受极限时,便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混凝土材料的特性使其在凝固的过程中会因为水分蒸发、温度降低等物理现象,引起内部水分、材料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体积普遍偏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混凝土体积的收缩现象。如果在此过程中,有其他的外部影响,且在混凝土收缩的过程中,外部影响超出混凝土所能承受的应力时,便会让混凝土的内部、表面都形成不同程度的应力破坏。这种干缩裂缝的破坏程度通常较为严重,对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有极大的影响。首先,这种裂缝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使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得非常不完整。其次,裂缝中容易受到外部物质,诸如水分、杂物等物质的入侵,内部结构容易损坏。再次,裂缝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防水、渗水性能,也是容易引起威胁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最后,混凝土裂缝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其他部位出现问题,例如裂缝扩散等问题,使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大幅降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未来水利工程的使用中,如果出现裂缝问题,造成的威胁不可估量。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检验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则质量也就越好,混凝土施工之后的后续工作也能够顺利实施。在正式施工之前可以按照相应的施工原材料配比进行试拌和,尽量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利用粉煤灰替代,将胶水使用的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混凝土中粗骨料的使用采用二级配比标准,添加适当的粉煤灰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温升、减少收缩、提高抗侵蚀。同时,在混凝土极易出现裂缝的位置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斜筋,钢筋的加入能够降低混凝土承担的建筑重量,将原有的荷载转移到增加的钢筋结构中,能够避免由于荷载影响导致的混凝土裂缝现象。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混凝土中裂缝的出现,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也可使用中低强度的水泥进行配比,进而增加混凝土后期的使用强度。在工程建设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适当降低结构的约束车高度,对于混凝土中的钢筋保护膜选择需要尽量选取最小值,避免裂缝出现。
混凝土质量与混凝土的配合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混凝土原材料的各项配合比重能够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中水泥掺量和水灰比是影响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工程设计中,施工单位必须根据混凝土强度、坍落度和耐久性的等级,调整水泥用量和水灰比,选择最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在工程建设中会随着工程的推进而逐渐发生变化,在混凝土施工的同时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适当调整混凝土的配比,避免工程建设中出现混凝土质量不佳的现象,影响现阶段建设水平以及后期的施工效果。
在施工阶段可以使用分层施工的形式。为了减少混凝土建设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在浇筑施工中选择后浇筑方式,将需要浇筑的位置在平面基础上划分成四个大部分,而后对每一个划分的小部分进行浇筑,避免浇筑面积过大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大面积浇筑后出现的热量集中现象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避免混凝土裂缝产生。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裂缝现象出现的比重,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强度都与既定标准吻合,还能够规避其出现裂缝的诱因。工作人员在选择养护形式时需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具体环境进行,选择保湿养护、自然养护等形式,避免混凝土浇筑之后出现热量过于集中的现象,减少混凝土裂缝出现。
水利行业在我国举足轻重,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组成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建筑中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时间,还能够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后续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鉴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强化工作效率与质量,以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为基础,促进我国建筑领域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