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青 北京大地泰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活动开展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如何做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内部审计?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对招标投标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基于大数据的审计工作思路进行了探讨,尝试提供可供借鉴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国家法规对建设项目工程服务和物资采购必须招标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单项工程400万元、物资200万元和服务100万元以上的采购行为必须招标。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把超过上述招标限额的采购行为进行拆分规避招标,实现指定采购。审计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查找分析。一是围绕同期同类工程、服务和物资采购的合同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关注接近招标限额合同,根据合同内容的关联度分析判断是否规避招标,特别是向同一家或具有关联关系的服务商或供应商同一时间段多次采购同类工程、服务或物资的行为,存在规避招标的嫌疑。二是对比合同额和实际结算金额,关注“小合同大结算”现象,对在原合同约定内容基础上追加工程量、服务和物资导致的结算额远大于合同金额情况,可合理推断是否存在规避招标的问题。
招标控制价设置不合理,可导致招标结果不经济、提高项目成本等问题。设置最高招标限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特别是防止投标人围标、人为抬高中标价格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应当对招标限价设置情况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对比同一集团内部不同子企业同期同类服务或物资采购价格(单价),对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招标采购行为,检查是否设置招标限价,分析限价计算的方法是否科学、依据是否可靠,综合判断是否存在限价设置不合理问题。
部分公司建设项目管理不规范,先行确定服务商及供应商,在未履行招标程序的情况下组织进场施工,后补招投标程序,造成招投标程序形同虚设,存在廉洁、舞弊等风险。在内部审计中,一是应审查招投标文件及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重点关注建设项目实施及招投标程序的时点,判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时间逻辑,发现此类问题;二是对比公司建设项目及招投标清单,或实地抽查公司建设项目,重点关注新开工的建设项目,是否存在招投标程序未执行或未执行完毕的情况。
传统的工程审计在引入大数据技术后,两者肯定要经历一个磨合过程,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维在新兴技术下面临着变革和淘汰,审计人员难免会有一些抵触或不适应,但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明显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从长远考虑,抛弃等靠思想,客服畏难心理,培养自己尽快形成大数据思维习惯,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审计难题,从中体会招投标审计在大数据技术帮助下发生的创新性变化。
相对于普通行业较为类似的审计模式,建筑工程的专业深度和复杂程度,对建设项目审计谨慎性和真实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时,必须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在审计人员不能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审计模式的情况下,大数据技术在招投标审计中的应用必将受到当前建筑行业诸多痼疾的影响而困难重重。因此,建议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在大数据技术使用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对于一般性建设项目,可以将政府搭建的项目信息网站作为审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投资、施工、监理、审计等项目相关单位必须将该网站作为唯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项目信息,此外,政府还要实现政府信息与项目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对于专业化程度高的大型项目,由于承建单位一般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公司,建议直接将其工程管理系统作为审计数据来源。基于上述两种渠道获取的项目信息数据,其真实性更有保障,从而为审计中的大数据技术分析创造良好的数据基础。
一是健全招投标法律制度体系,全面细化招投标管理办法,增强现有规定的操作性、明确性,减少原则性、模糊性的规则内容,着力加强薄弱环节的制度建设,避免出现制度漏洞。依法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审核投资结构、规模、效益及资金使用过程的公平性、合理性;依法严把招投标程序关,对招投标方案、信息公布、评标中标、合同签订等整个过程的合规性给予严格监督;依法严把招投标环境关,通过实施分权制衡、教育预防等相关制度,为招投标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二是推动招投标的电子信息化,利用指纹识别系统对评标现场的工作人员、专家评审等进行身份核实;利用电子安全系统对招投标现场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及通讯屏蔽,确保过程的保密性;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公开招投标涉及的项目、企业及人员信息,便于社会监督;建立信用公示查询系统,对招投标各方主体信用进行监督,防止信用等级差的企业进入招投标流程。
总之,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审计是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项目的第一道关口,是有效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行为的关键环节。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促使招投标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