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极其重要和紧迫,它不仅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对推进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西北地区各级党委应该加强党建引领,在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中发挥方向引领作用。
我国多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践已经证明,党委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定调、立标、指引方向,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做好新时期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工作,必须明确党委领导的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当前,党在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工作具有显著的思想引领优势和领导优势:一是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思想引领优势。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党委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强化党组织思想引领。同时,发挥媒体和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向群众宣传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和重要性,让公众意识到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二是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领导优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西北地区应该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级生态治理队伍,进一步建立和细化生态治理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还应该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畅通各类人才流通渠道,协调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为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绩效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加强西北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并将其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继续推进西北地区绿色发展,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的作用。在生态治理具体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使生产者自觉履行主体义务,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民众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底线意识。在党委的领导下,为确保生态治理在基层政府的实施,地方政府官员必须与当地群众签订生态治理考核合约,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工作。此外,有必要将第三方引入生态治理评价机制,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治理奖惩机制,把生态利益与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他们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在党委领导下,重视绿色科技创新。一方面,针对西北地区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所造成的农业污染,采用现代化绿色技术进行治理,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抵御外部灾害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利用绿色科技,促进能源深加工,改造传统产业。由于受水资源短缺和加工技术限制的影响,西北地区能源资源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能源资源开发发展规模有限,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同时,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三废”问题,导致水污染严重,部分干流水生态环境恶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选择利用生态产业取代传统的农耕农业和污染产业。
西北地区民众是生态治理及其现代化的主要力量,需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在生态治理具体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将生态价值理念融入到西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结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打造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战线,督促群众自觉成为具有法律知识的人,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态权利。此外,结合西北地区群众生活的实际情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有关生态保护和治理知识,增强当地群众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增强群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自愿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
随着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北地区始终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加快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加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生产者投入绿色发展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动和倡导绿色、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结合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扶持措施,实施绿色农业。依托绿色科技创新,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强生态绿色产品市场供给能力,使得农业发展更加专业化、区域化和绿色化。致力于农业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牢固树立“两山论”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践行“富民、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推动西北地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西北地区基于自然条件,再加上人类活动的破坏,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不仅增加了西北地区贫困地区扶贫难度,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当前,西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治理和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为此,要“以党委的领导为核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和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方针”[1],统筹整合各种治理主体,加快推进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治理。
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中,党委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其一,党委要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西北地区各级党委在推进生态治理时,“要转变传统经济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并重的理念”[2];其二,党委要摒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党员干部、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治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形成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的体系;其三,党委既要发挥保障作用,也要发挥政策灵活性,及时排查和填补空白。为更好地治理和解决生态环境新问题,要加强生态治理法律法规和纲领性文件的法制建设,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结合西北五省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环境保护执法方式;其四,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西北五省区各级党委要激发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挖掘自身潜力,构建合理的考核标准,充分引导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让他们自觉承担起生态治理的责任。
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中,党委要把握好生态治理方向,做到保护、恢复、改善和治理四者并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体解决措施如下:在西北干旱荒漠地区,要坚持节水为先的理念、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绿洲防护林草体系、修建水库和渠道等工程,从而扩大植被覆盖率,更好地防治沙尘暴、风沙。同时,根据草场破坏程度可分为禁牧、限牧、轮牧等,实行分级管控,加强对荒漠草场的治理和保护;在青海高原退化草地治理区,要切实保护好天然草场,禁止破坏草场的行为,严惩违规者,加强对自然区域的保护,建立生态网络监测系统,更好地实时了解生态变化情况。此外,“加快退化草场治理,保持草场承载力与实际载畜量之间的平衡,发展专业化、产业化的畜牧业”[3];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区,要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做好基本农田建设,倡导开发与管理相结合,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应用;在秦巴山地泥石流防治地区,应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实现经济林与生态林相结合。一言以蔽之,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中,党委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区域治理。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保、有效期短,激励惩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西北地区各级党委不仅要设立生态治理专项奖励、灵活的生态环境税等,提高西北地区农民和企业的补偿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补偿期限,同时也需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和创新承包责任制。此外,还要在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粮食补偿政策,对贫困农牧民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加大对贫困山区高产田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解决西北地区耕地水土流失问题,拓宽收入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西北地区走向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西北地区当前情况,实事求是地坚持党的领导,协同各类治理主体,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通过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生态体制中不完善之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更好地治理和解决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领导是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重要前提,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级党组织为载体而实现的。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一方面,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应该充分利用生态治理工具,实现多部门开放透明的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同时,做好与其他治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并加强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作为激励者,应加快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信息平台,开展公众宣传工作,向群众解释国家环境治理的决心和具体措施,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和对党的决策、执行的满意程度,使得大家乐于接受生态治理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实效性。
一方面,在领导方式上,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立足点、发力点和落脚点,把握西北生态治理方向,统筹布局。同时,要发挥和引导各类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方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在执政能力上,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要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专门人才,制定严格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积极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感、作风好的干部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资源、广大民众、社会组织等,实现社会力量融合,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党的利益协调能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廉政建设,提高党务公开透明度,科学规范和调整考核机制,更好地让各级地方民众支持并拥护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坚强领导。
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贯彻执政为民的理念,完善党的执政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抵制贪污腐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通过创新生态治理方式来改善民生和促进全民共同建设美丽生态环境,共同享有治理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果。由于西北各省的生态环境不同,西北各省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要认清腐败的危害,增强廉政意识,避免和惩戒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腐败现象。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腐败现象的惩罚力度,加强预防措施,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加强法治观念,完善监督制度,营造民主监督氛围,为西北地区治理创造清风廉政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