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 云南省个旧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乡村振兴是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向上发展。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要大范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提升,这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做法[1]。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股份合作制、不同模式的合作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模式。其中,股份合作制把每个农民转变为股民,投入一定的资金转变为股金,资金变为资产,合作社对农民的股份进行量化,确定每个农民的股东身份。这种模式能够把分散开的农民都集聚起来,把资金、土地、人力都聚集起来的方法利于推动农产品生产的达标率、农业的机械化和经营的集中化。而农业理念和设备的现代化是进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最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
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农村的基层组织也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增强农村的基础实力,这样就能够为农村的发展营造更多更好的服务氛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组织力、引导力和凝聚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为村民办好事和办实事的效果,也方便提供更先进的服务水平,对本区域的水电、交通设施等问题彻底解决。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市场调节作用较弱的状况,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良性循环,利用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要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政策上积极支持新产业的稳步推进,推广数字信息技术与优势产业的有效融合,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进行以地理位置为依据的产业园规划,在产业融合、协同管理、智能运营、创新升级等方面推动产业效率的提升,注重发挥产业带头企业的头雁效应,增强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形成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通要素流通渠道,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促进其在城乡区域中的高效率运行,注重区域内数字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与规模效应,营造农村经济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3]。
政府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规律,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形成产业群的集聚和整合,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重视农业发展所必需的土地承包关系和基层基础工作,掌握好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避免因劳动力短缺而造成的经济停滞,科学规划经济发展的产业园项目。通过总体布局的原则,结合区域周边产业发展情况及当地企业的数字化需求,提出产业布局及规模,打造协同共生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培育数字消费模式和业态,增加数字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性能,发展以社会性消费为主的市场数字经济,实现产业园对当地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让农村数字经济呈现出以产业园规划为主体、数字经济为主形态的发展模式[4]。
要促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应该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部分农村把土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现阶段,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村现状改变的环境下,针对农村土地制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已经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国家法律保护农村群众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简化审核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让土地流转更好开展。但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要素就是保证农村群众自身利益,全面处理农村群众经济问题,让农村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防止国家土地资源大量流失。除此之外,针对农村招引知识型和专业型人才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引进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针对城乡政策,应该做好统一性,农村进城保障问题依然需要全面处理,在制度上给农村群众提供诸多便利,让其全身参与到建设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首先,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新时期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随之加快。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完善与落实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借助土地流转程序,减轻农民的负担[5]。
农村、农业问题与农民的收入关乎国计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合理化、科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形成全新的农村经济工作格局。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就需要将农村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加快产业升级改革的速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