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呈凯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近年来,以贸易标的无形性为特点的服务贸易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促进经济平衡的重要力量,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成为评估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标准。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优先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举措。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我国应当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营商环境、加强人才供给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效益和质量。
“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基本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连续位居全球第20位。规模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较往年有所下降,但服务进出口增速降幅显现逐季收窄趋稳的态势。行业结构上,海运、旅游、建筑工程等传统领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信息通信、文化、咨询、金融等新兴领域发展提速,优势逐步显现。市场开拓上,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国家或地区已接近200个,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服务贸易合作备忘录。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形势稳中向好,但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和贸易结构失衡说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不足。一方面,自2008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度稳步提升,然而由于我国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环节,服务贸易一直存在较大逆差。另一方面,得益于低人力成本的优势,我国在某些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具备显著优势,仅旅游、物流、建筑服务三个传统行业进出口额度就占到总体贸易额度的六成以上。相反,全要素生产率和附加值高的新兴行业比重明显偏低。
从境内区域布局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东西部发展程度悬殊较大,进出口通常集中在自然环境优越、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带,这类城市在交通运输、信息等行业优势明显。但是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其自身优势资源尚未被充分挖掘,服务贸易发展稍显滞后。从境外市场布局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依赖。具体表现为,我国境外服务贸易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南美、非洲、中亚等区域巨大的市场空间仍有待拓展,与金砖各国等的合作有待加强。
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我国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体系,但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尚存较大差距。首先,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促进贸易便利化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但客观来看,当前我国贸易便利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对跨境贸易便利化的评估中,我国在190个受评经济体中仅列第56位。其次,服务贸易竞争政策有待完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准入门槛较高,国有企业在部分领域仍然享有特权,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纵观我国服务业的人才状况,仍具有人才量较少、人力资源组成不科学、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我国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高校服务贸易理论教育与市场实践相脱节,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缺位,以至于“就业难”与“招工难”长期并存;二是海外人才引进制度有待优化,引才工作时常流于形式,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束缚较多,相关保障、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非公领域人才在职称评定上存在“玻璃门”,股权分红、资金奖励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形式并未普及。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不发达。因此,一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下服务业创新升级的契机以及我国部分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突出优势,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云众包等综合服务提供商;二是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三是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其向着专业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变,重点推进科创服务、商务服务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
一是要完善服务贸易的境内布局。进一步落实服务贸易创新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加试点城市及地区,形成服务贸易体制创新 环境。充分发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显著优势,逐渐增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性,逐步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中心城市。充分利用并扩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的集聚效应,建立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合力,逐步形成三大服务贸易聚集圈。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如新疆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优势、贵州的大数据服务品牌优势、陕西的文化旅游优势等,以“五通”为抓手开拓“一带一路”周边各国的服务贸易市场。
二是要优化服务贸易的境外布局。首先,要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市场。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传统领域的贸易往来的基础上,提升承接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外包的能力。其次,要注重拓展新兴市场。主动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重点推进中欧班列、“数字(网上)丝绸之路”等特色项目,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加强和金砖各国的贸易交流合作,落实《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推动五国服务贸易合作的机制化、系统化和实心化,在统计标准、能力建设、协调监管等方面加强合作。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开拓非洲服务贸易市场,重点推进中医药、中文教育、工程承包等特色领域的服务输出。
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贸易的自由度与便捷化。在各自贸区内先行先试,建立外商投资、跨境支付等领域的负面清单制度,扩大服务业的规模,成熟后逐渐在更大范围推广。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信用承诺制实现审批后置。采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共享整合口岸管理资源,实现“流程更优、时限更短、效率更高”的无纸贸易形式。另一方面,要打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氛围。全面实施服务业公平竞争审核体制,各级政府在确定与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有关措施时要确保公平竞争审核,评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抑制、排斥竞争的情况。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干预,建立服务贸易跨省协调机制和互联互认机制,确保各类主体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让非公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重要力量。
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人才支撑,推动服务贸易从“拼体力”向“拼智力”转型。要以应用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包括一般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在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广“政府引导、机构主导、企业支持”的服务贸易人才培训模式。要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服务贸易人才。简化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入境和长期居留便利政策,营造海外人才宜居环境,在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估机制,推动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畅通服务贸易人才的成长渠道。加大人才激励力度,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股权分红,对引进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免或奖励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