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白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1]1,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加强我国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就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中发掘其重大意义、体系建构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要略、前沿热点问题,以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159。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育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在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65-66这就基本奠定了党的教育方针的主体内容,持久地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4]。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2]159在197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贯彻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3]138。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40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重申了2002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6]9-10,并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更为完整[1]73[7]。“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这一崭新内容,被写入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21年,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到了党的教育方针之中,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创新发展。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2015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9]。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1]73,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0]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也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7]。
进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实现劳动教育本质的复归、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提高新时代劳动者的素质三个向度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即强调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发挥积极的劳动育人观,践行科学的劳动实践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举旗定向,为扭转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局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良好风气、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根本遵循[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直面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扬劳动教育旗帜,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度的历史站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出新的前进动员令[12]。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这一《意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4]。但是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在劳动教育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这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劳动机会减少、有的劳动意识缺乏[13]65;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4];社会上存在着轻视劳动特别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不良倾向[7]。可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般而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相关文件要求来把握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体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5]。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学校在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4][15]。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14]。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7]。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劳动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目的[16]。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亦即在重构培养体系下加强劳动教育[4],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首先是其指导思想、方向、定位和关系;其次是其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4];基本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展劳动教育[17];基本定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劳动教育[13]131[17];基本关系是: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劳动教育。
当前在重塑培养体系中,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其后加上劳动教育。这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建构新时代育人的培养体系。为此,应正确处理好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另一方面,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努力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功能,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体系[4],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分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简称“四最”劳动价值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14][15]。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来把握。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劳动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14]。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生产工具,掌握相关生产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15]。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14]。
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把握好中小学劳动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区别[18]。其中之一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所区别,主要分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不同学段、类型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内容及要求。例如,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内容及要求是: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指导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2)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15]。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评价。总体而言,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要把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19]。具体而言,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14]。其中突出强调四点要求: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二是将平时劳动表现评价、学段劳动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三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劳动评价方式手段[16]。四是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0]。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作出了顶层设计。教育部推行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措施要求。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党和政府要着力建设让劳动者践行“四最”劳动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17]。学校劳动教育要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1学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并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15]。学校劳动教育要加强综合实施,形成协同育人格局[21]。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由政府统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14][22]。其中,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系统培育[14][15];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14]。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17]。同时,要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要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要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加强劳动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强化安全保障[14]。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22],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着力点作用[23]。
我们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探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锤力重构和催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例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旨意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牢固树立“四最”劳动价值观,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15]。刘向兵等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八结合、四保障”的实践路径架构。其中,“八结合”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与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四保障”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条件支撑、评价杠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24]72-186。
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20]。学校在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是传播优秀文化主阵地的优势,积极传承和创新劳动优秀文化,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新闻媒体要大力传播劳动光荣、创造幸福、创造伟大的思想,让“四最”劳动价值观深入人心、蔚然成风[7]。从中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0]。
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14]。
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动手实践、出力流汗”[14]“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等,都有教育实际的针对性[25]。对此,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意见》[14]精神来实施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劳动与文化课知识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25]。
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改变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也不应“钟摆”到有劳动无教育的极端[4]。另外,对当前大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的透视,发现学生的学农劳动教育活动十分薄弱。对此,我们应当观照并采取有效对策来加强学生的学农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