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2021-01-15 20:49陈金文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华佗历史

陈金文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一、华佗研究的学术小史及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于华佗的研究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华佗的历史研究,考证华佗其人其事,如陈寅恪撰《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认为《三国志》所载华佗事迹杂糅了佛教故事,而这些佛教故事源于印度[1];程喜霖撰《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所载,考证华佗具体的生卒年份[2];沈成、孙文钟等撰写的《“考竟”探疑与华佗之死》一文则是依据古代文献考证华佗死因[3]。二是从传统医学的角度对华佗所作的研究,这个方面的研究旨在探讨华佗在传统医学方面的贡献,如王爱芳和陈剑飞撰《从古方麻沸散到现代中药麻醉》[4]、王永福撰《华佗伤寒学说探讨》[5]、李鼎撰《华佗取背俞法与夹脊穴的应用》[6]、于赓哲撰《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7]等研究论文。这类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华佗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贡献,成果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三是对有关华佗的民间信仰的研究。华佗是民间信仰中的神医,我国许多地区都有供奉他的庙宇,有关华佗的信仰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从而取得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如耿鉴庭撰《广陵的华佗遗迹》[8]、杜俊芳撰《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构建——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9],两篇研究论文都是介绍作者对华佗庙及该地区华佗信仰的调查;张雷撰《明清时期华佗信仰研究》[10]《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仰研究》[11],两篇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史传记录和民间信仰中华佗形象之异同,尝试探究华佗“神医”形象的构建过程。

皖籍名医尚启东历时几十载,潜心医籍,钩稽史乘,对唐以后的古籍所载华佗医学著作、医疗方法等详加考订,辨伪求真,撰《华佗考》一书[12]。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的《华佗研究集成》一书,内容包括对华佗生平事迹、学术著作、养生思想及传记的研究,全书约220万字,全面反映了近代以来对华佗学术研究的全貌,是华佗研究的集大成之著,对于华佗研究及我国中医药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13]。

综上所述,有关华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为今后的华佗研究提供了借鉴。华佗号称“神医”,生前即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围绕着他的传说不可胜数,至今却很少见到有关其传说的研究。今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口述史的角度谈谈华佗传说的价值或意义。

二、华佗传说的基本内容

关于华佗传说的文字记录见于多个地区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卷本与各种民间故事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吉林卷、黑龙江卷、湖南卷等省卷本中都记录了华佗传说。出于对家乡文化名人的热爱,安徽地方文化部门在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特别重视对华佗传说的搜集整理,仅在亳州民间故事集成各县卷本中就收入了华佗传说30余则,《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收录了华佗传说11则。亳州市华佗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李兴田是著名的华佗文化爱好者,他在4年的时间里,通过搜集整理编辑了《华佗传说故事》一书,其中收录华佗传说110余则。

华佗传说涉及华佗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题多、内容杂。但就其主要内容来讲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华佗学医的传说;二是关于华佗行医的传说;三是围绕华佗之死演绎出的传说。

关于华佗学医的传说非常多。传说提到华佗在医术方面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一生都在努力学习。《琼林学医》的传说讲:华佗小时候靠采草药补贴家用。后来瘟疫流行,为救乡亲,他到琼林观道长门下学医[14]8-10。《学医接匾》的传说讲:华佗先跟乡里某医生在药铺当学徒,某医生临死前让华佗投到广济和尚门下学医,在广济和尚指点下医术精进,此后,华佗立志广济众生[14]6-7。上述传说都是讲述华佗拜师学徒的故事。一些传说讲华佗成名后仍然勤奋好学。《华佗学医》的传说讲:弟弟背上生疮,华佗不能治疗,被一位号称“王神仙”的人医好,华佗就隐姓埋名到“王神仙”的药铺里当伙计[14]13-14。华佗学医,不仅向师傅学,向同行学,还向普通百姓学,但凡在医术医技上有一技之长者,他就拜其为师。《蒜臼茅檐水》的传说讲:华佗在外行医,天下大雨,看到一老汉在接雨水,上前询问缘由。老汉说用蒜臼接屋檐滴下的雨水可以治疗瘊疣病,华佗记下了这个单方[14]44。《吃大葱的缘由》的传说讲:华佗姑妈脸发肿,华佗无法治疗。后来,华佗姑妈的病被过路老人用大葱治好了,华佗就去向老人请教,跟老人学了不少单方[14]79。一些传说叙述华佗在学医的过程中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刻苦钻研。《痛人先痛己》的传说讲:华佗练习针灸术,为了找准穴位,不给病人带来痛苦,经常在自己身上扎针[15]24-25。民间有许多关于华佗学医的传说,这些传说讲述华佗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向学、艰苦探索的故事,表现了他对医学事业异乎寻常的热爱及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华佗行医的传说有很多,可以分为多个主题,就其主要内容来讲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一是称颂华佗医术高超;二是肯定华佗的医德与为人;三是讲华佗在行医过程中的发明与创造。

赞颂华佗医术高超的传说数量极多,数不胜数。《用耳治病》的传说讲:华佗走在路上,听到一位妇女的呻吟声,就急忙赶过去。丈夫让华佗进屋诊脉,华佗说已经听出了病情,直接开药给妇女吃。一会儿妇女病就痊愈了[14]40。《妙手回春》的传说讲:华佗路遇一户人家出殡,看到棺材里滴下的鲜血断定人还未死,就要求开棺救人。棺材里是一位因难产而死的孕妇,华佗通过扎针救活了孕妇,平安生下了孩子[14]46。《拾钱安胎》的传说讲:一孕妇身体不适,找华佗为其诊治。华佗假装生气,把诊金撒在地上,要求孕妇捡起来,孕妇捡完地上的钱,胎位坐正了,痛感也消失了[14]29。《华佗怪病奇治》的传说讲:一男婴出生时没有皮肤,华佗让人用糯米粉涂抹在孩子身上,然后用丝绢包裹住将其身体埋进土里,两天两夜后男婴长出了皮肤[14]53。称颂华佗医术的传说有很多,这类传说赞扬华佗的诊疗技术,称其能治重病怪病。

赞颂华佗医德与为人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寻病人》的传说讲:一位在财主家做活的孤儿得了重病后被财主赶出门外,华佗把他带回家中养病,待他病好之后,华佗又送给他一些本钱做买卖[15]22-23。《华佗巧计治贪官》的传说讲:华佗在去为某太守看病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跳河少女,华佗救起少女,得知太守霸占了少女家中祖传的“龙凤镯”。华佗在摸清太守病情之后,索取太守手上的“龙凤镯”作诊金,并留下一封信辱骂太守[14]57。《穷汉吃药富汉付钱》的传说讲:华佗在饭店遇到一个富人和仆人在吃凉拌面条,吃完后富人只给了一半的饭钱。富人走后,华佗让店家把面条汤保存起来。两天后富人来找华佗为仆人看病,华佗说要有前天那家饭店售卖的“银丝液”才能治病,富人只好花钱去买那天在饭店吃剩的面汤[16]79-80。在这一类传说中华佗济贫扶弱,惩恶治霸,其形象颇具侠士风范,寄托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有一些传说讲华佗在行医过程中有许多发明与创造。《桑木接腿》的传说讲:一年轻人伤了腿,华佗为他做了截肢手术,看到年轻人行动不便,华佗心里很难过。一天,华佗看到花园里园丁嫁接牡丹受到了启发,便用桑树枝为年轻人做了一个假肢,年轻人装上假肢后能跟正常人一样走路了[14]30。《三国志·华佗传》云:“(患者)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17]506陈寿在《三国志》中记录了华佗发明“麻沸散”一事。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传说,如《酒醉创麻沸散》[16]71-73《华佗研制麻沸散》[14]69《沸儿汤》[18]61-62等。这些传说详细讲述了华佗发明“麻沸散”的过程。《沸儿汤》的传说讲:华佗从朋友处得知,泰山有一种野果吃完就会昏睡,于是他带着儿子沸儿一起前往泰山寻药。沸儿吃完野果后不幸中毒而死,华佗用野果等草药配成了麻药,为了纪念儿子将其命名为“沸儿汤”。华佗发明“五禽戏”一事在《三国志》中有记载。《三国志·华佗传》载,华佗向其弟子吴普传授“五禽戏”时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17]509华佗讲自己依据五种禽兽的形体动作编创了“五禽戏”,“五禽戏”具有治病养生、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华佗发明“五禽戏”或采用“五禽戏”为人治病的传说。《“五禽戏”的传说》讲华佗遍游山川,拜师求道,寻找强身健体之法,与神仙偶遇,得授“五禽戏”[14]73;《五禽戏》的传说讲华佗在山中采药,看到白鹤在空中飞,猿猴在山上蹦,受到启发发明了“五禽戏”[14]74;《祖孙学练“五禽戏”》的传说讲华佗积极推广“五禽戏”,不少久病体弱的人通过练“五禽戏”身体变得健康起来[14]75。

讲述华佗在行医过程中的发明与创造的传说有许多,还有一些传说讲,至今中药铺中必备的“惠夷槽”“神农药架”等的发明也与华佗有关。

在华佗传说中有关其行医的传说数量最多,这一主题的传说称颂华佗高超的医疗水平,肯定其医德与人品,赞扬其发明与创造,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华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千古“神医”的光辉形象。

华佗作为神医一生救死扶伤而自己却未得善终,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遗憾,人们围绕华佗之死演绎出了许多传说,表达对他的哀悼和怀念。这一主题的传说主要是讲述华佗的死因及其死后显灵行医的故事。关于华佗之死,《三国志·华佗传》有载。《三国志》中讲:曹操有“头风”,想让华佗“专视”。华佗离家久,思家心切,就以去取药方为由返家,之后称妻子生病拖延不归。曹操派人调查虚实,指示手下,“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17]507-508最后,华佗被曹操以不从征召的罪名处死。就《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华佗死于曹操之手,原因是他不愿远离家乡,以自己的医术服务于曹操一人。民间传说也是讲华佗死于曹操之手,但说他是死于曹操的生性多疑。《曹操错杀华佗》的传说讲:华佗为曹操治痢疾,开了一张药方,曹操把正常药方看成了嘲讽之语一怒之下杀掉了华佗[14]104。《半部〈青囊经〉》的传说讲:曹操头风经常犯,华佗说只有剖开头颅,才能根治,曹操疑心华佗要害他,杀害了华佗[14]106-107。这些传说突出地强调了华佗的无辜,揭露了曹操的多疑与毒辣。一些传说是与华佗墓有关的故事。《华佗墓的来历》的传说讲:牢头偷放了华佗,曹操派兵追赶。华佗遇到一个放羊娃,便装成羊混在羊群里。士兵们挥刀砍羊,华佗也被砍伤。华佗施法救活了羊,自己却流血过多而死,死后沙土自动覆盖在华佗身上,形成了一座坟墓[14]110。《三地葬神医》的传说讲:华佗被曹操杀死后,徒弟们收殓了华佗的遗体。他们运送华佗遗体到了项县,当地百姓听说了,便央求华佗徒弟将华佗就地安葬,人们在坟茔旁建了一座华佗庙[14]108。两则传说,前者赞扬华佗的医者仁心,后者则反映了民众对华佗的敬仰与爱戴。还有一些传说讲华佗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治病。《红石河华佗庙的传说》讲:一男子上山打猎,因为疲劳在山上小憩,华佗托梦于他,说不久此地会大旱,发生瘟疫,然后赐药与他。过了一段时间,此地果然发生了旱灾,许多村民生病,男子拿出草药治好了村民[14]114。华佗死后显灵治病的传说很多,主要是讲他死后仍心系黎民,救死扶伤,经常显灵出诊。

华佗传说涉及其学医、行医、离世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华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位医技精湛、医德崇高、誓愿服务于下层民众”的神医形象[19]。传说中的华佗形象既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因素,又承载着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千百年来,广大普通民众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来表达他们对历史上的华佗的尊崇与怀念,同时,也借以传达他们在现实中对高超医术及美好医德医风的期待。

三、华佗传说的历史价值

口述史,又称口碑资料,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它贮存于人们记忆或流传于民间口头。口述史最早出现于远古时期文字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口头传承将历史保存下来。这些口头史料既包括当事人或事件相关者的讲述,也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等。我国早期的史学家大都重视口述史的史料价值,不少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采用了民间传说。后来,文献日益丰富,史学家逐渐减少了对口述史的采用。近年来,口述史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柳田国男曾经指出:“仅仅由史官选择的历史是不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的……民间传承之学,也可以说是补充历史研究缺陷的学问。”[20]41柳田国男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史官笔下的历史,“民间传承之学”可以补充“历史研究”的“缺陷”。正如柳田国男所说,笔者以为华佗传说对于华佗的史学研究也正具有弥补“历史研究缺陷”的意义。

刘希汉在《试论口述史的源流和应用》一文中指出,口述史具有“参史之错”“补史之缺”“详史之略”等功能[21]。所谓“参史之错”,既是指通过旁证资料校正某些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记载与评价;所谓“补史之缺”,是指一些材料可以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所谓“详史之略”,是指史著中一些应该详载而略记的地方,通过口述史料的补充变得具体、丰满而生动。笔者以为,学界早有“诗史互证”“文史互证”的说法,同样,口述史除刘希汉所说上述历史功能之外,还具有“与史互证”的价值和意义,即通过口头史料与历史记载互相印证,有助于探明历史真相。以下笔者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华佗传说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朱佳木曾经指出:“(口述史)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22]。诚如朱佳木所说,华佗传说正反映了社会下层黎民百姓对华佗的认识,这种认识与陈寿、范晔等上层文人有所不同。两相比较,华佗传说对陈寿、范晔等书写的华佗历史有“参史之错”的意义。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对华佗的医术医技都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对于华佗的为人却给予了否定性评价。《三国志》云:“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17]507;《后汉书》载:“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23]1118。两书都提到华佗以行医为耻,性格不好。对华佗的这种评价以至于影响到后人,《皕宋楼藏书志》中也有言:“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24]446意思是说华佗未得善终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直到今天还有人持“华佗性恶”的观点,并撰文分析华佗“性恶”的表现[25]。

华佗真的性格不好,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吗?在民间传说中有与史书完全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中讲华佗是个热心人。《用耳治病》的传说讲,华佗经过一个村口,听到村里有人呻吟,就到村里寻病人,不请自到为病人医病[14]40;《“倒药渣”的传说》讲,华佗看到一堆药渣,发现配方有误,怕患者有危险,赶忙挨家挨户地寻找病人[14]103。华佗不仅是个热心人,而且还悲天悯人,有着菩萨一般的心肠。《寻病人》的传说讲,华佗曾把一位孤儿带回家中养病,还送给他一些本钱做买卖[15]136;《华先生医贫》的传说讲,华佗耐心教育一位讨饭的年轻人,在他的帮助下这个四处流浪的青年走上了致富路[16]86-87;《华佗墓的来历》的传说讲,华佗躲藏在羊群中,羊被曹兵砍伤,华佗也被砍伤,他施法救活了羊,自己却因流血过多而死[14]110。另外,传说中的华佗还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常常利用治病的机会惩恶治霸,抑强扶弱。《华佗巧计治贪官》的传说讲,华佗借为某太守看病的机会为一少女讨回了被太守霸占的祖传的“龙凤镯”,并留下书信辱骂太守[14]57;《穷汉吃药富汉付钱》的传说讲,一个富人和仆人在饭店吃面只付一半的饭钱,华佗看在眼里,借给仆人看病的机会整治了为富不仁的富人[16]80-82。总之,在民间传说中华佗的形象与官修史书中华佗的形象截然不同,不但“性”不“恶”,而且“性善”,他哀矜孤贫,抑强扶弱,不忍之心及于畜类。

就民间传说来看,说华佗“耻以医见业”的说法更是荒诞无稽。《华佗隐名拜师》的传说中讲,华佗为了提高诊疗能力隐姓埋名到一位乡村名医的药铺里当伙计,向他学习治疮的医术[14]11-12;《蒜臼茅檐水》的传说讲,华佗不耻下问,曾向普通的乡下老人耐心请教治疗瘊疣病的单方[14]44。传说中华佗具有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痛人先痛己》的传说讲,他为了提高针灸技术在自己身上扎针[15]24-25;《沸儿汤》的传说讲,为了麻沸散的研制他的儿子献出了生命[18]267-268。在华佗所处的时代做外科手术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一旦出了人命不仅可能坐牢,还有可能被杀头,而华佗全然不顾。《心狠手慈》的传说讲,他为了救治病人,曾为人剖腹截肠[14]62。总之,在民间传说中,华佗不仅热爱自己的职业,而且也有为医疗事业献身的精神。

文人撰写的史书中华佗“性恶”“耻以医见业”,而民间传说却讲他“性善”,为医学事业奋不顾身,那么,究竟哪个更有道理呢?笔者认为民间传说中的华佗更为真实。上述传说细节或许有虚构,却反映了历史的本质。

从常理而论,华佗作为一位民间医师,四处云游,一生足迹踏遍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多个省份,如果为人不好的话会有许多风险,更不可能在广大活动区域获得人们的交口称誉。从传说学的角度讲,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有问题的话,会在民间传说中被进一步放大,而在华佗传说中并没有关于他“性恶”的任何一点反映。

从历史文献来看,讲华佗“性恶”,好像理由也并不成立。邱云飞根据《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分析,以为华佗的“性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佗性情急躁。根据是华佗曾为某将军夫人诊病,以为其腹中有死胎,需饮药与扎针结合治疗,而某将军不以为然,华佗便“舍去”。邱氏以为华佗不应该“舍去”,而应该进一步与某将军沟通。二是讲华佗“不够细心”。根据是华佗给广陵太守陈登看病,知其病三年后还会复发,三年后陈登派人找华佗求医,他却外出云游了,结果陈登病发而死。邱氏以为在这件事上华佗犯了粗心的错误,他应该如期去拜见陈登。三是讲华佗“倔强任性”。理由是曹操请华佗做侍医,这么高的礼遇,华佗却不知感恩,而是归家不返,屡召不应[25]。

不知道陈寿、范晔之属讲华佗“性恶”是不是遵循邱氏的这一套思维逻辑,若真如所言,笔者觉得所谓华佗“性恶”的说法可以休矣。按这一套思维逻辑,那就是说,华佗作为布衣草民就应该俯首帖耳为达官贵人们服务,无论他们怎么颟顸傲慢,也要谦恭有礼,不能有半点冒犯。患者盈门都区区不足论,华佗时时刻刻要记挂的应该是长官大人的身体状况。至于能当上曹操的侍医应该看作是祖上的荣耀,如果不然,就是“性恶矜技”而罪该“戮死。”[24]446这纯粹是达官贵人才会有的荒唐逻辑!笔者认为邱氏所列举的华佗的这些作为没有任何一条可以作为证明华佗“性恶”的证据,反倒是可以证明华佗庄矜自持,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

再说史书上所说的华佗“耻以医见业”也经不起推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正如孔子所说,一个人要做好某一种事业,要达到好之乐之的境界,不然是做不好的。华佗号称“神医”,其医术医技炉火纯青,在同时代人中无人能及,就此来看,华佗有可能“耻以医见业”吗?再者,华佗并非没有机会出仕,《三国志·华佗传》载:“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17]506可见,华佗如果真想出仕为官也不是什么难事。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说他“耻以医见业”呢?从常理论,一个人无论干什么职业,时间久了都会有些牢骚,如果把这种情况当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事业的证据,恐怕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热爱自己事业的人。大概华佗也曾有过这样的情况,史官们便以此推出华佗“耻以医见业”的结论吧?

总之,笔者以为史书对华佗为人的评价是错误的,华佗既不“性恶”,也没有“耻以医见业”。而是如民间传说所讲,他有主动为病患服务的热心、扶困济贫的善心、抑强治霸的侠心、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决心。在这里民间传说具有“参史之错”的功能。

华佗传说具有“补史之缺”的功能。《三国志》《后汉书》对华佗的生平事迹、医术及医学发明都有记载,譬如,其中记载了华佗采用针灸、方药、外科手术等多种医疗手段为人治疗的多个医案,介绍了华佗发明的麻醉药物麻沸散和健身方法五禽戏等。但是,这些史书不可能对华佗的事迹毫无遗漏地记载下来。民间传说与正史相比较,选材的角度和反映的方法都有差别,正因如此,传说往往会保存一些官修史书中没有的材料。华佗传说也是如此。华佗传说中有一些故事反映了他与巫、僧、道的斗争,此类传说有《镇宅石》[14]93《泰山镇妖石》[14]94《华佗斗鬼》[14]95《真假华佗》[14]65等。这些传说一方面讲因为有了华佗,神职人员们的生意少了,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破坏华佗的名声和事业;一方面讲华佗与他们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华佗所处的时代巫的势力还很强大,这一类民间传说应该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医虽是从巫中分流出来的,但医的治疗手段无疑比巫更科学,华佗与巫、道的斗争对传统医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传说中还讲到古代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华佗的一项发明。《桑木接腿》的传说讲,华佗在为一个年轻人做了截肢手术之后,受园丁嫁接植物的启发,用桑树枝为年轻人做了一个假肢[14]30。这则传说讲华佗发明了义肢。华佗以木头做义肢,虽然原始、粗糙,可能赶不上今天的义肢灵活,但在东汉时期却肯定算得上一项重要发明。就以上所说,华佗传说具有“补史之缺”的意义和价值。

华佗传说具有“详史之略”的价值与功能。在民间传说中华佗的事迹更为具体和生动,华佗的形象更为丰满与立体。譬如,《三国志》与《后汉书》提及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治病都是寥寥数语,《三国志》云:“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17]506《后汉书》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辈……”[23]1117麻沸散是华佗的一项重要发明,为当时外科手术所必备,然而《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没有交代它的发明过程与制作方法,仅仅是提到它的使用。华佗传说中有多则与麻沸散相关的故事,如《麻沸散》[14]68《酒醉创麻沸散》[16]71-73《沸儿汤》[18]61-62《华佗研制“麻沸散”》[14]69等传说。这些传说讲述华佗怎样产生了研制“麻沸散”的灵感,上山采药寻找具麻醉功能植物的过程以及研制“麻沸散”的经历等。“麻沸散”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确实值得如此浓墨重彩记叙!如上所说,华佗传说可以“详史之略”,华佗事迹在古代历史著作中应该详载而略记的内容,在传说中得到了丰富和加强。

最后,笔者再谈一谈华佗传说“与史互证”的功能。笔者所说的传说与史互证即是讲以民间传说为史料,将其所蕴含的历史内容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可以帮助人们确认某些历史文献记载的可信度。华佗身后不久,我国主流医学逐渐抛弃了外科手术,残存的外科手术只是体表性小手术,腹腔外科手术付之阙如,因而,人们对华佗通过“断肠湔洗”[18]506“刳腹养治”[18]509等医疗手段医治病人的历史记载也逐渐不敢相信,以致将其看作鬼怪故事。而华佗传说中有许多讲述华佗做外科手术的故事,《信阳华佗庙的传说》讲,华佗曾通过外科手术给一位财主换肺[14]120;《手狠心慈》的传说讲,华佗给一位患者开刀截肠,将其救活,妻子觉得华佗下手太狠,华佗对妻子和徒弟们说:“无狠不成医,手狠心要慈”[14]62。在民间传说中华佗曾经多次做过外科手术,而且手法娴熟。尽管这些传说具有传奇色彩,但将它们与历史文献相对照,仍可增强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华佗通过针灸与人治病的记载。《三国志》载:“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18]506从这段记载可见,华佗在针灸过程中取穴精要,技艺精湛。《三国志》中还记载了华佗为人扎针治病的个案,讲某将军夫人“当生两儿”“一儿先出”“后儿不及生”,胎死腹中。华佗针汤并用,“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18]507。在民间传说中也记叙了华佗用针灸技法为人治病的故事。《痛人先痛己》的传说讲华佗为了扎针时能找准穴位在自己身上练针的故事[15]24-25;《金针菜的由来》的传说讲华佗有六根银针具有神效,他把六根神针撒向四面八方,山野里长出了既能食用,又能治病的金针菜[14]84。这些传说以艺术手法肯定了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的灵验,尽管情节属于想像、虚构,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将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相对照,我们完全应该相信我国传统针灸术的疗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自近代以来一直被轻视、怀疑。1822年道光皇帝竟然下诏云“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太医院永远停止针灸一科[27]1。新中国成立后,针灸疗法一度在国内受到重视,社会上曾流行过“小小银针治百病”的说法,但今天针灸疗法却渐渐为人轻视。至于国际社会,直到1973年4月中医在国际上才首次取得合法地位[28],世界卫生组织直到1978年才首次推荐针灸疗法[29]1-5。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社会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据学者考证,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有巫医用石针为人医病了[30]88,它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今天如果不能得到发扬光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综上所述,笔者从“参史之错”“补史之缺”“详史之略”“与史互证”四个方面论证了华佗传说所具有的口述史意义。通过论辩,我们发现了古代历史著作对华佗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华佗事迹记载的不足,也发现了华佗传说所具有的丰富史料价值与确认史书记载可信度的价值。民间传说为华佗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史观与新的材料。

四、结论

前文梳理了华佗传说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华佗传说的口述史意义。华佗传说主要是围绕着其学医、行医及其去世演绎故事,赞扬华佗在医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颂扬了其出神入化的诊疗技术,赞美其对传统医学的贡献,讴歌其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民间传说对华佗的历史研究具有“参史之错”“补史之缺”“详史之略”与“与史互证”等方面的功能。它纠正了古代史学著作对华佗性格与为人的评价,给华佗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史料,让史书中记载的华佗事迹更鲜活、生动,它与正史互为佐证,增强了历史上华佗形象的可信度。

民间传说是“人民的历史”[31]18,它的历史价值为许多别具眼光的史学家所重视。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笔者以为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情况是,一些传说想像与幻想的因素不明显,叙事风格较为朴实,这一类与信史比较接近,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二种情况是,一些传说有着明显的想像与幻想色彩,但又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这类传说不可作史料使用,但往往反映民众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史观价值;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传说或许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内容充满想像与幻想而极少有现实性因素,这一类传说只是采用了“溯源和说明等狭义的历史表述形式”[26]183,与真实的历史无关。

华佗传说的历史性表现主要属于第一、第二种情况,它对于华佗的历史研究既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史观价值。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和布衣草民、达官贵人和平头百姓共同谱就,是由许多声音、许多力量组成的故事组成。”[32]271正如新历史主义者所说,我们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应该忽略“布衣草民”和“平头百姓”的声音。“历史是人民写的”[33],但在传统社会,人民没有权利写历史,也没有能力去写历史,但是他们以“口传心记”的形式传承历史。在对华佗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与华佗相关的民间口头传承。

华佗传说具有重要的口述史意义,它对于华佗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华佗传说是普通大众贡献给华佗研究的一笔宝贵资料,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华佗及其相关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华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面旗子,因而对华佗传说的研究具有这样的现实意义,即提高人们对中医文化科学价值的认识,弘扬传统中医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华佗历史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学医
不能吃吃鱼的人生没有意义
华佗治病
小华佗拜师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五禽戏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