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由电视台策划制作的为未婚男女提供相亲平台的电视节目,最早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80 年代末传入中国。1988 年山西电视台开办的一档电视专栏节目《电视红娘》掀起了第一次电视相亲热。作为一种借用娱乐节目的表现形式,提供相亲平台的节目类型,时至今日,国内的电视相亲类节目走过了40 余年,先后经历了试水期、探索期、成熟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其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语境的嬗变呈现出曲折向前的流变轨迹。近些年,“剩男剩女”现象凸显为社会问题,为电视相亲提供了生存语境,各种相亲交友类娱乐节目纷纷登上屏幕,以经典老牌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首的电视相亲类节目,特征十分鲜明,节目创意独特、制作精良,被称为现象级节目。但随着各类相亲交友类节目在电视上争相亮相,隐藏在节目背后的矛盾日渐明显。尤其是“假大空”“高大上”盛行,低俗炒作挑战道德底线,扭曲的婚恋观霸占荧屏等。“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的女性择偶观,就曾一度引发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声讨。电视相亲节目走向开放化、利益化、自由化的过程中,隐藏于繁华背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严重,解构传统,嬉笑婚姻,把通俗当低俗,主动丢失文化分寸;节目功能定位模糊,导致节目服务性流失;媒体责任与市场利益纠葛不清,导致价值观念引导上的偏颇等等。2010 年6 月9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严肃纠正了电视相亲节目的不正之风,更为其指明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电视相亲节目坚守娱乐底线,致力于提升节目的品质和内涵,做到有内涵、有品质、有口碑,才是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约》栏目创办于2003 年,是当时央视七套首次推出的大型涉农户外访谈节目。在党中央以及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背景下,栏目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乡土情怀,精彩人生”为节目基本定位,聚焦华夏大地上各个领域具有时代特征的“三农”典型新闻人物。2014 年元月,新版《乡约》在央视七套正式推出,每周六21 点17 分首播,周日13 点32 分重播,每期节目50 分钟。新版《乡约》打破了俊男美女霸占舞台的传统,搭建服务农村男女相识交友的平台。《喜上加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综艺频道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综艺相亲节目,节目以“家国一体、喜上加喜、奋斗路上、共结连理”为定位,以绿水青山为舞台,带领明星以介绍人的身份走进全国城镇乡村,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建设者现场说媒,在欢声笑语中体现真相亲、真服务。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对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进行有效解读、实践论证、广泛宣传的重要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从搭建服务“三农”的婚恋平台,到搭建助力扶贫攻坚青年建设者们的相亲交友舞台,《喜上加喜》继承《乡约》这一婚恋节目形态的东风,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真实还原农村相亲场景,创新结合脱贫攻坚时代主题,将节目定位为“家国一体、喜上加喜,奋斗路上,共结连理”。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体现着个体对家乡故土的依归和眷恋,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认同,是支撑中华民族经久不衰、薪火相传的精神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推崇家国情怀,多次强调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并对弘扬和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要求与具体内容做出重要指示。《喜上加喜》栏目组走基层送欢乐,通过“标定核心任务、聚焦关键力量”,兼顾小切口和大主题,带观众了解偏远地区的脱贫成果,记录“家国一体”的新风貌,传递“奋斗路上,共结连理”的新风尚。可以说,这是一档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贡献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伟大时代的深情礼赞,也传递着人民群众对“喜”上加“喜”美好愿景的无限向往。
进入21 世纪以后,电视相亲类节目再次火爆,但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导致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同质化严重。一些节目为博眼球,满足观众猎奇心态,过度夸大娱乐功能,造成节目向庸俗化、低俗化发展。[3]p130《喜上加喜》以强化节目服务性和正确价值观念为核心,不会刻意制造噱头与话题。在节目形式上,延续了《乡约》“真实在场”的电视访谈节目新形态,打造置身于绿水青山的相亲大舞台。利用多维空间布景,搭建在广袤天地间的乡土舞台,立体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自成一派。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简洁大方,又洋溢着火红的喜气。嘉宾们随和自然,侃侃而谈,轻松和谐的交流语境,让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获得了一次情感释放,随之而来的是对节目本身的归属感与认同。节目模式与《乡约》一脉相承,走进地方,现场说媒,为主嘉宾选择几位高匹配度的异性嘉宾。通过嘉宾自我介绍、观众出谋划策、第一轮淘汰、主嘉宾自述、异性嘉宾选择等节目规则。录制现场嘉宾的父母亲朋助阵,父老乡亲台下围观,与《乡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主持人可以被看作是电视相亲节目中的品牌形象,在节目的节奏把控,价值引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自身形象、个性特征、职业习惯、学识涵养、道德情操都影响着节目效果本身。从“中国第一农民之友”到“央视第一红娘”,集《喜上加喜》制片人、主持人、总导演于一身的肖东坡,继续以一种邻家兄弟的平民定位从事传播活动,俚语俗话融会贯通,家长里短即兴发挥,独树一帜的主持风格成就了品牌效应。成长不是心变老,是“历尽千帆浪,归来仍少年”,节目里他的一番话迅速在观众中传开,一时间成为微博的热议话题。
2017 年党和国家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单独为青年婚恋领域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措施,提出要“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喜上加喜》继承了《乡约》以民为本,反映百姓心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媒体责任。在东坡曰环节,关于成长,东坡曰“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哪有毫无代价的幸运可言”;关于归宿,东坡曰“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关于爱情,东坡曰“人可以不认识人,灵魂却认识灵魂”;关于幸福,东坡曰“这幸福啊,一定是在忙碌付出的过程中,叠加了成全他人的喜悦”。娱乐形态中包含了一颗“核心价值”的心,《喜上加喜》精心搭建起的婚恋交友舞台,坚守了娱乐底线,做到了有内涵、有品质、有口碑。紧扣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喜上加喜》创新地将主角定位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建设者。通过面对面采访嘉宾,讲述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艰辛和来之不易的成果,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高昂斗志和必胜决心。特别是一些在基层有着螺丝钉精神的普通人,自我超越、开拓创新的人生理想和行为,为观众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构建起富有思辨价值的讨论空间。如果在奋斗路上能够共结连理,便是家国一体,喜上加喜。由节目定位所延伸的更大节目意义,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出积极的舆论氛围。
《乡约》和《喜上加喜》都是央视推广的婚恋交友节目,《喜上加喜》在《乡约》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家国一体、喜上加喜、奋斗路上、共结连理”为定位,走进全国乡村县市,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大背景中,为基层一线奋斗青年牵线拉媒,展现地方成就,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面貌。节目聚焦脱贫攻坚一线的普通人,通过解决乡村青年的婚恋问题为乡村振兴留住人才。节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活泼,饱含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定义了具有社会意义和娱乐价值的综艺相亲节目新高度,研究其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