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食品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探索

2021-01-15 17:41冯艳丽胡远亮涂俊铭
关键词:考研本科生导师

冯艳丽,余 翔,胡远亮,涂俊铭

(1.湖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2.湖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人才培养模式可集中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及办学风格,它从根本上决定人才的特征,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人才市场不仅需要研究型大学培养的高端科技人才,也需要应用型高校及职业学院等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形成多层次人才生态体系。高校应按照自身职能定位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2]。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高校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等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需求[3]。

作为开办在地方师范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及输出等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院校。湖北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挂靠生命科学学院开办,2006年开始食品生物技术专科专业招生,2011年开始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招生。该专业开办年限相对较短,与本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相比特色不明显,严重影响该专业的招生、培养及就业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及平台,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人才多层次输出,进而实现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是该专业嗜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该专业发展历程,对该专业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优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4]。为获取准确、有效的数据,把握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以下途径获取相关材料。1)走访开设食品类专业的兄弟院校并深入调研,与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和借鉴;2)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及毕业生进行回访,收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收集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3)收集在校师生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4)收集近年来校招聘食品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主动与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联系,获取用人需求信息。

在此基础上,对我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拥有强烈行业责任感,较好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食品生产和研发、品质控制、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含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个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群和创新创业课程群。其中个性课程主要包括焙烤发酵食品制作模块、卤制腌制食品制作模块及考研指导模块。开设个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需求选修相关模块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军事教育、专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金工实习。该课程群可提供更多接触食品企业及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等。

2 规范创新训练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建议》把创新摆在国家战略格局的核心地位,尤其强调创新在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的作用[5]。为鼓励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本专业所在学院的科研及教学平台,建立了创新训练管理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创新训练。该体系从学生选题、文献阅读、综述撰写、实验方案制定及论证、实验室规范及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实验实施及质量监控、科研论文及结题材料撰写、学术交流及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训练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障创新训练活动的有序开展[6]。另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新训练效果。针对少数优秀本科生实施自主选题,开展个性化科研创新活动。该活动对学生就业、考研乃至创业都具有促进作用。

经调查分析,2013~2017级本科生中,与未参加创新训练的同学相比,开展科研创新训练的同学在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比例、考研录取率、就业及科研立项方面均表现出更高的成功率,说明创新训练活动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相关数据已发表)。

3 实行“半导师制”,形成集个性化与全面化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陆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导制)。该制度是指本科生入学即配备导师,进行四年的指导。其职责不限于指导科研活动,还在思维方式、思想、学习、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该制度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7]。然而,该制度在运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8]:1)制度定位模糊。许多学校并未对本导制进行明确定位,导致其目标、功能及职责不明确。2)生师比偏大。该问题导致本导制的绩效大大降低。3)缺乏运行机制。许多学校未制定本导制的实施细则,导致师生关系松散,不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4)资源不足。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学校平台资源及教师经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因此,我校食品专业根据学生和导师双选原则,建立本科生“半导师制”,即本科生导师在负责学生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上,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开展学生的学习、思想及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导师共管的集个性化与全面化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1)本科生与导师互选。大一新生可通过到导师所在实验室走访、导师轮流开展专业基本情况及自己所在实验室情况介绍、向高年级同学咨询等方式,对导师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导师可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互动或辅导员及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由此,实现学生和导师的互选,制定本科生和导师互选的管理和实施规范。

2)导师指导本科生完成科研创新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针对本科生动手能力较差及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导师在本科生大二及大三两年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创新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将高效学习方法用于课堂学习。导师应注重对学生协作能力及处事方式等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明确本科生和导师的职责范围。

3)导师协助班主任掌握学生思想及行为动态。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导师相处机会较多。导师可协助班主任掌握学生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协助疏导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危机。这对保持学校安定及学生安全有积极作用,建立导师参与的大学生危机预警机制。

4)导师协助辅导员及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本科生的就业模式主要包括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考研、自主创业、参军等。导师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及特点,协助辅导员及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导师还可积极参与学生的考研指导、就业咨询等工作。通过两年的日常接触,学生对导师更加信任,由此建立导师参与的本科生就业服务体系。

综上,本科生“半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同时,导师协助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及时发现并消除大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及就业方面的危机。该体制不同于研究生及部分院校的导师制,“半导师制”既可与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一起形成对本科生的全面化培养,又可满足本科生需要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4 创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生学业目标与职业目标融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转型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传统食品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9]。高校与企业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理论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0]。学生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积累经验,有效将学生学业目标与职业目标相结合[9]。

目前,我校食品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以项目主导型及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两类方式开展。项目主导型校企合作主要指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校企合作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各类食品企业、检测机构或监管部门开展见习活动。由此,培养学生对食品行业就业的兴趣。另外,我校与国内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待遇与企业正式工作员工一致。但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协议,企业应为实习生指派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保障实习效果。校企合作模式加深了学生对食品企业的认识,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另外,有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实习企业工作,促进学生就业。

5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加各类竞赛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实施及总结完成比赛[11]。目前我校食品专业学生参加的省级及国家级竞赛主要包括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湖北省酒体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近年来,我校食品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逐年递增,可显著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竞赛还可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6 营造良好学风,助力学生继续深造

学风是大学治学的根本,良好的学风对学校、学院及专业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基和核心因素[12]。我校、我院及食品专业学风优良。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企业、攻读研究生、食药监局、教师、公务员、创业等。随着社会发展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考研深造成为大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鼓励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夯实大学生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后续考研奠定基础。考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日常科研创新训练的经验积累,可以为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研究生导师多为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具有良好科研基础的研究生可以减轻导师负担,提升培养质量[13]。这种积极学习的风气可以很好地带动周围同学也加入到认真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来,从而实现让绝大多数同学的大学生活都充实起来。由此,考研或就业的同学都能在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寻求自己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历,完善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7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且个性化差异较大,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和去向也趋于多样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多层次人才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可为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或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实行半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实时感受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真实接触食品企业生产并尝试发现及解决问题,为到企业就业的同学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对创新训练的检验,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考察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鼓励学生考研使得学生到更好的学校或平台学习,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考研还可带动整个班级乃至整个专业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上述措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逐步达到食品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考研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我的考研故事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V eraW an g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