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专家外审环节中编辑的作用

2021-01-15 15:4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裴 琴

(湖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8)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而期刊的学术水平是体现科技期刊质量的重中之重。在科技期刊稿件处理过程中,目前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是责编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其中,专家外审是稿件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科技期刊学术水平、提高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审稿人的评审质量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编辑团队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对于高校学报而言,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专业期刊通常针对特定的学科或领域,专业期刊编辑的学科背景大都是期刊相关学科。而且,专业期刊往往代表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与本学科领域专家交流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在长期的工作中相得益彰,编辑本身也成为了该学科的“半个专家”,对于稿件内容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有更高的评价和判断能力,对专家外审的依赖性相对较低。

不同于专业期刊,高校学报往往立足高校学科发展,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己任,涉及学科面广。而学报编辑往往需要负责多个学科的稿件,编辑自身的学科背景难以覆盖到各个学科。因此,专家外审在弥补学报编辑的专业限制和知识局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报对专家外审的依赖性也就更强。

众所周知,编辑在整个科技期刊编校出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编辑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期刊的水平和质量。在专家外审这个以专家为核心的环节,编辑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在此,笔者着重探讨高校学报编辑在专家外审环节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专家外审质量。

1 高校学报专家外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审稿热情不高

由于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导致审稿专家重视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要审好一篇稿,专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审读,从摘要到参考文献,从公式推导到结论判断,必要时甚至需要查阅大量文献。由于经费紧张,编辑部支付给专家的审稿费一般在50~100元不等,多年来未见明显提升。专家审稿差不多是义务劳动,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撑,将为科技期刊审稿视作一种荣誉。尤其是高校学报,特别是一些影响力不大的非核心期刊学报,影响力有限,出现了部分专家审稿意愿较低、审稿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导致给出的审稿意见过于笼统或模糊,指导性不强,产生无效审稿。

笔者查询了近两年所在学报的专家审稿意见,发现有的审稿意见为: “论证还需加强”,还需进一步论证什么内容并未说明;“文中有些地方表述不够准确”,究竟是哪些地方表述不准确并未指出;“结论总结不到位”,但没有指出应该充实哪些内容……这样的审稿意见太过笼统和模糊,对作者修改论文几乎没有指导性,对编辑填写审稿意见也无可用性。个别审稿意见只有“同意发表”四个字,仅仅明确了稿件的可用性,既未评判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也没有指出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不能发表的稿件,仅仅给出“质量太差,不宜发表”或“建议退稿”的意见,并未从专业的角度说明退稿的原因,判断其学术水平,指出其在学术研究上存在的问题,评语过于简单,没有说服力。对于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无法很好地了解稿件的学术水平,加大了稿件的定稿难度[1]。

1.2 审稿周期长

由于审稿专家自身事务繁忙导致审稿拖延、审稿周期长。审稿专家通常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往往承担较多的科研、教学任务,甚至还担任着一定的行政职务,平时事务繁杂,能投入到审稿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审稿周期较长。如果赶上专家申报重大科研基金或出差出国,又或者碰上本科教学评估或毕业生答辩,更是容易造成延期审稿,影响稿件发表周期和期刊出版进度。还有的专家学术成就比较大,声望和影响力较高,多家期刊都请他审稿,手中待审的稿件较多,专家审稿自然会优先选择高层次期刊的高质量稿件,而其它普通期刊的稿件则会延期甚至拒审。

1.3 审稿意见不够准确

由于专业的细分或交叉,审稿人与稿件的匹配不够精准,导致给出的审稿意见不够准确和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交叉学科层出不穷,使得学科研究不断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并产生了大量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当收到这些稿件时,如果编辑初审时没有细致研究,没有准确把握稿件所属的小分支,就容易导致稿件与送审专家的方向不那么匹配。即便编辑初审时发现了稿件所属的小分支,但可能因为专家库里专家的研究方向没有涵盖到各个小的学科分支方向,编辑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只好将稿件送审给一位看上去“差不多”对口的审稿专家。这样的话,给出的审稿意见不够准确和科学就可想而知了。

1.4 审稿不能客观公正

编辑在稿件分配时,未深入了解审稿专家主要观点所属的流派,导致个别稿件分配到对立流派的专家手中,从而扼杀了一些观点有争议、非主流但有创造性的稿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名研究生作者投稿,其论文在一位二级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同时送审两位专家,先收到一位专家的审稿意见认为,论文设想很大胆,但是与传统理论有些矛盾甚至有些荒谬,建议退稿。看到这样的意见,一开始还以为是一篇学术水平低下的论文。可后来收到的另一个专家的审稿意见,却对该篇论文的创造性和学术性大加赞赏。后来我们邀请了更多专家进行审读,最终对该篇论文定稿。

高校学报专家库中通常都有一定比例的本校专家,但由于高校学报的稿源主要来自于本校教师和研究生,虽然采取了“双盲制”,但审稿专家仍有可能通过文章内容判断出大致的作者人选。如果审稿专家无法客观公正对待,有可能碍于人情不好多提意见,甚至直接给出“优先录用”的审稿意见。更有甚者,如果碰巧遇到存在竞争关系或利益冲突的情况,将极大地影响到审稿的公正性[2]。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专家对稿件要求多次复审,且具体审稿意见又重复。笔者及时发现异常,避免了不良后果。这样的情况虽然是个例,但因为其隐蔽性,很难事先周知,但一旦出现,若未及时解决,很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形成不好的影响。

2 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外审环节发挥作用

2.1 充分发挥编委作用,遴选优质审稿人

科技期刊编委对期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编委都是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担任,高校学报编委则主要由本校各学院专业能力强、声望高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除了担负着协助期刊凝练办刊方向、为办刊出谋划策、利用自身影响力扩大期刊影响力等责任外,还和审稿专家一样承担着为期刊审稿的责任。同时,这些编委对本行业、本学科了解比较深入,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推荐校内外本学科的专家学者作为审稿专家,充实学报专家库。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职务职称越高、名气越大的专家就越适合当审稿人。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应大胆选择专家库中审稿质量和效率较高的中青年专家,他们社会事务相对较少、时间相对充裕,精力充沛,愿意反复打磨一篇稿件,而且他们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新意识强,敏感度高,更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

同时,要采取一些措施激发专家审稿的热情。如将优质的审稿人吸纳成为学报编委,向审稿专家发给正式的聘书或荣誉证书,增强审稿专家的荣誉感,增加专家对刊物的良好印象,提高其审稿意愿。针对审稿费过低、不能较好体现审稿专家付出的劳动这一普遍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审稿费标准,以体现劳有所得[1]。

2.2 初审严格把关,确保专业匹配

稿件质量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审稿专家的心理体验,进而影响到专家的审稿热情和效率。因此,编辑在初审阶段,应强化责任心,确保初审质量。要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提高外审稿件送审标准,筛选掉查重率不达标、研究范围超出期刊定位、文字表达不清、逻辑混乱、可读性差、格式体例不规范等质量不过关的稿件。可以通过退改解决的,如格式不规范或条理不清晰的,在初审阶段就退改;问题严重、可修改空间不大的直接作退稿处理。这样送到专家手中的稿件,避免了低级错误,专家只需主要从学术角度对稿件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给了专家较好的审稿体验,也可以提高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关注自己负责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细分情况,并深入了解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甚至是专家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动态,如主持的基金等信息,这样才能在送审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效审稿的发生。如果碰到拿不准稿件与专家研究方向是否匹配的情况,应先与拟选择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得到肯定答复后再行送审,切不可凭感觉行事。如果专家库中没有与稿件所属小分支相匹配的专家,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联系合适的专家,邀请其担任审稿专家。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尽量回避与作者有渊源的专家,如同事、同学、老师等作为审稿人;二要避免选择可能与作者有过节或利益冲突的审稿人;三是对于涉及交叉学科的稿件或者具有争议性的非主流观点的稿件,可采用多人审稿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审稿的客观公正[4]。

2.3 做好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工作

送审前的沟通。责任编辑在完成初审后,进入专家送审环节。现在的科技期刊,大都采用稿件采编系统,作者投稿、编辑办公、专家审稿均可在系统里完成,提升了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编辑与专家直接的沟通交流却减少了。但有些时候,必要的沟通交流不可少。比如初次送审时,向专家介绍刊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发展状况,让专家能对刊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方便专家把握审稿尺度[3]。同时,初次审稿的专家对审稿系统不熟悉、不了解,编辑应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并仔细确认专家的有效联系方式,预先在采编系统中完成审稿专家信息注册工作。然后通知审稿专家,详细介绍进入采编系统进行审稿的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5],在专家审稿过程中如遇系统操作问题随时提供帮助。

审稿过程中的沟通。送审后不能不管不问,要密切关注审稿进度,及时了解稿件状态。对于审回的意见要仔细阅读,发现有表述不够清晰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专家,确保发给作者的审稿意见准确清晰,对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求作者在修改稿时给出修改说明,逐条回答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方便专家首先阅读到作者进行了哪些修改,并且在文中将主要修改的地方用有色字显示。这样既可以使专家一目了然,判断作者修改是否到位、能否达到发表要求,也可以节省专家的复审时间、提高审稿效率。

若专家未按时审回,要及时发送催审邮件。催审邮件应礼貌客气、语言得体。经了解若专家因特殊原因,如近期工作繁忙、身体不适等原因无法尽快完成审稿,在表示理解的同时,要尽快为稿件更换其他专家审稿,避免影响正常审稿进程[3]。

2.4 注重审稿意见的再加工

专家审稿完成之后,编辑应将专家的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作者,协助作者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完成论文的退改工作,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使其达到刊发标准。然而,由于审稿专家在审稿水平、文字表达上有差异,提供的审稿意见质量也存在差异,甚至出现前文所述的过于笼统或模糊,指导性不强等问题。这种情况之下,编辑不能机械照搬,而应对审稿意见进行加工[4],尽量给作者提供清晰、明确、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完成退改、提高效率。

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加工:一是对于模糊的意见,如“论证还需加强”“文中有些地方表述不够准确”“结论总结不到位”等,编辑可在领会专家意图的基础上给出较为具体的意见,必要时与专家沟通以获得明确指示;二是当专家措辞较为激烈时,在确保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将专家的用语进行适当调整,便于作者接受;三是对专家意见进行适当甄别,专家也可能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给出的意见出现一些偏差(如前文所述要求多次复审且审稿意见又重复),编辑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对策,全力解决问题。

3 结语

专家外审是确保科技期刊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高校学报而言更是如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专家审稿质量,提升审稿效率,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作为编辑,应努力发挥自身在专家外审环节的能动作用,更好地做好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