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晶,范菊琴
(海军工程大学 教研保障中心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经历了由“传统出版”向“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的转变,当前又正在向“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英、美等国各大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已经逐步实现了传统纸质出版到网络数字出版的过渡转型。《Nature》《Science》《Cell》和《PNAS》等期刊都通过建立集收稿、审稿、编辑、校对、发行于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大量减少了纸质期刊发行,并为作者和审稿人提供可视化的互动操作以及免费的全文下载,真正实现了高质量的学术传播,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1]。国内期刊,特别是科技学术类期刊的数字出版进程还比较慢,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网页展示和通过邮件系统完成收稿、送审等业务,但也有部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已初见成效,促使更多的期刊开始了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探索。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从业人员,只有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数字化时代所需的各种素养,提高专业功底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科技期刊发展需求。
网络信息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提高。信息从产生与传播几乎同时发生,而且多向多路径,这就对信息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错误或者不良信息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而且传播范围不可控,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2]。纸质期刊下采取的勘误、撤稿等措施可以实现的纠错,在数字时代环境下却可能遭遇巨大的困难,无论多及时的删除、撤稿,都会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留下印记,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对于稿件质量的把控,比在传统出版模式下更加关键,成为了科技期刊适应数字化出版的主要挑战。
数字出版对编辑出版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大幅提升了编辑出版工作的透明度,使得从收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整个流程都是在作者和读者的审视下进行。传统期刊下的久不送审、审而不发、排期随意等现象,在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将会被规范化程序所取代,同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现象也将会在数字化出版下无处遁形。规范的编辑流程,是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保证,在数字化出版透明度更好、速度更快的现实条件下,期刊编辑的规范化流程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数字化要求,采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稿件的收集、审稿、编辑、校对直至发行;还要能够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研判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等体现期刊质量的指标变化趋势,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要能够组织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融媒体扩大期刊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可以说,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赋予科技期刊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前景。
数字出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在收稿审稿、出版物形态、编辑校对、发行印制等方面,克服了传统纸质期刊编辑出版中自动化程度低、稿件刊发周期长、传播时效性不强、印制发行成本高等不足,但同时也对期刊编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形成和传播更加难以监管,虚假信息、不良资讯容易大行其道。从工作实践来看,每年总会收到一些带有不良倾向的稿件,这些稿件中有的是对历史上早有定论的问题进行另样解读,有的是过于放大当前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还有的是妄议国防外交领域敏感问题。这就要求,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有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更加敏锐的政治嗅觉,增强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其政治本质的能力,能迅速准确发现和鉴别稿件中的政治问题和不良倾向,做出正确的取舍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在论文审查过程中,不仅要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更要判断论文的政治属性,要能够判断论文的思想性和舆论导向是否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相契合。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了解,掌握各个阶段对于宣传舆论的有关要求[3]。
科技期刊本身就是为了传播新知识、促进学科创新,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思维是其基本素养之一,要能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善于在稿件中发现科学价值。科学界很多的重大发现,最初都是发表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期刊,甚至很多都是屡投不中,勉强发表。习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这不仅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而且对科技期刊编辑也提出了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具备传统期刊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当具有融合发展的创新素养,在接受数字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各项挑战时,可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
科技期刊编辑需要从理念、观念上认识到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尽快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型和融合,充分把握数字化出版新特点、新规律,用新思维、新视角来开展工作。数字出版的形式多样,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用程序,甚至还可以是流媒体、短视频。但应该看到,数字出版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新颖传播形式才能使得数字出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相对统一,实现科技期刊出版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脱离了内容的创新,只是表面上、形式上新颖,无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科技期刊应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到期刊编辑、校对和发行中,进一步创新内容展现模式,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自主能动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储备,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和人文环境。科技期刊编辑要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化信息技术,例如通过各种通信工具组织审稿专家进行线上线下审稿、为审稿提供各种审稿所需的信息服务、熟练运用编辑工作所需各种软硬件工具、了解掌握排版、美工设计和文档处理的各类软件、筛选优秀论文并对其进行精准推送等。坚持在自主能动的学习下,稳步提高自身编辑的水平,积极地面对当前期刊的数字化潮流,是数字化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素养的重要要求。
当前,信息和数据不仅影响或决定着生产方式,而且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开始进入到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20世纪末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数字化生存,即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5]。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全方位具备信息素养,适应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科技期刊编辑没必要掌握,也无法全部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但应该具备适应于数字化社会的信息素养,在期刊编辑出版各环节中应用相关技术,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在大量的学术信息中提取有效关键词或内容,分析当前学术的热点和前沿,活跃的作者和审稿人,实现对组稿、选稿内容的预判和筛选,更加精确的选择审稿人,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效率和精准性[6]。
科技期刊的办刊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最新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传播出去,推动本专业理论和技术进步。随着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手段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网络发行或者授权给期刊数据库等,成为提高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期刊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和有关信息系统,使得更多的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等通过这一窗口了解期刊的宗旨、发稿范围和往期论文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数据库对期刊的收录,实现期刊论文跨地域性地在线检索、下载和传播,获得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大的学术影响。此外,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及邮件、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进行期刊论文的推广,也是当前各期刊的主要手段[7]。
因此,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够主动拥抱数字化,具备精准高效的传播素养,了解当前最新的全媒体发展动态,熟悉并掌握开放获取等新型传播经营模式。首先要掌握利用各类新媒体、知识获取平台与读者、作者实现互动的能力和技巧,进一步提升期刊在读者和有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其次,要将本学科领域前沿科技重要突破,转化为普通群众和其他领域人员理解的语言,对本学科学术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三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根据读者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推送相关学术论文或学科热点,提高期刊单篇点击量,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目前《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就通过将邮件精准推送作为文章高效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数字出版突破了纸质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实现了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的整个流程的优化重组,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崭新的法律问题,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数字版权问题。正确认识和使用数字版权的法律素养,是数字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素养拓展的重要内容。
首先,数字出版背景下,期刊内容比纸质期刊更加容易被复制和泄露,更加容易出现版权问题,期刊编辑应当在工作中防止发生版权问题,保护著作人的权利。其次,在进行期刊的策划、收稿、审稿和校对出版过程中,要利用数字技术,检验文稿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在论文发表时,要与作者形成规范的数字版权工作模式。最后,要注意提升数字版权运营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处理,在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应用场合,可以采用免费授权形式进行处理,对于具有一定盈利性质的应用场合,则应当建立版权合作模式,保证数字传播的正常秩序,促进数字内容的不断创新。
在数字时代,科技期刊必然主动或者被动的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数字化出版下科技期刊面临着稿件质量、规范流程、编辑素养要求更高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牢牢把握数字出版和互联网极具开放和共享的特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创新素养、学习素养、信息素养、传播素养和法律素养,适应数字化期刊出版需要,为创建一流的科技期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