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2021-01-15 02:47陈宗春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政治

陈宗春

(扬州大学 人事处,江苏 扬州 225009)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使命担当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当其冲就是如何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人生走向,高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如何将重要抓手之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向前推进任重道远。新时代高校要坚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人本指向,不断适应新情况,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重要内涵之一,并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质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以及学生辅导员在育人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少高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偏向学科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片面化,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面窄且人员配备不足。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虽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开拓的视野,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当下的热点时政解读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此外,思政课教师的严重缺编,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学校的排课,课堂以外缺乏有效的跟踪、调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低于预期。三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弱化。辅导员的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不专一,高学历的辅导员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思政教育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辅导员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探索和积累经验,没有形成“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同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职业生涯缺少科学性规划,使得有部分人员很难有归属感,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此外,当前高校不断扩招,辅导员人数与学生数配比失衡严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未到点到位,预期效果不明显[3]。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严谨,绝不是简单地谈谈心、聊聊天,必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尤其是学生正面临的思想困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学生思想动态,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疲于应付,难以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思想状态的活跃度较高。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各种思想观念得以汇聚,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面对多样化的思潮、观点和看法,往往难以把握自由与准则之间的尺度。任何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冲击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思想舆论氛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带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大学生认知需求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对大学生的了解,尤其是对“0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日常需求缺乏清晰的认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以“一对一”地展开,不能对症下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性认识和研究不充分、不全面,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重要原因。第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世界极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升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4]。西方国家面对中国日益崛起,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力度不减,争夺青年人就是一项重要手段。他们利用青年人的求知欲望,采取各种隐蔽的手段向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他们产生错误认识。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与挑战,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犬儒主义等思潮在大学校园里很有“市场”。面对多元的价值氛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开放的多元文化处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大挑战。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方法脱离实际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缺乏充分认识,片面地认为只要内容是科学的、正确的就会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然而,实践表明,由于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实效性亟待提升。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主动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新兴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创新。然而,却又出现了过度注重手段和形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状况。很多课堂的教学方式很新潮,甚至是花样百出,这带来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过多地聚焦在表现形式上。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拼技巧”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或多或少地被丢弃了。

另一方面,从内容上来看,近年来,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做到联系当下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大学生很难利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践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方法和形式上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多地强调其具有的政治功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育的价值引领。单一的“填鸭式”教授枯燥乏味,与其他专业课教授如出一辙,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有效的交流互动以及讨论[5]。同时,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形势下,宣传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对于“90后”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此外,面临国际化的新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做到优化组合、因时奋进、因势谋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改革的路径

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扎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寻求体制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2.1 内化于心转理念,筑牢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打动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契合学生的需要。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整体认同程度不高[6]。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走在时代的前列,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时,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于心,贯穿大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思想政治工作高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关键节点,选择重要事件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事迹宣传,通过作报告、汇报会等形式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同时,高校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社会实践,在行动上引领新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2.2 与时俱进促发展,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充分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巩固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8]。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的短板,高校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借助高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灌输。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理论支持。高校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高校应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把传承红色基因纳入大学生教学培养体系,以教学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利用新媒体着力打造实践教育第二课堂,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保证站位高、思想精、内涵深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大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9]。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组织大学生定期到各个教育基地并结合基地的教育内容,开展形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借助报栏展览、影像资料配合生动的讲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此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之间有着丰富关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各地高校要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融会贯通到思政教育中,既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喜爱地域文化,又能丰富当下思政教育的新内涵。

2.3 多措并举抓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践性的整体认同程度不高。有60.4%的调查对象认为以现有状况其很难按照教育内容所示进行日常行为,教育内容欠缺可操作性”[6]。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须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首先,高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变“填鸭式”灌输为互动交流,使学生融入进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和接受思想教育。同时,高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走出教室,走向现实生活,开展立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此外,注重从“思政学科”走向“学科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主渠道之外,也要充分发挥其他专业和学科的思政作用。同时,高校中各部门理应齐抓共管。高校党委要立足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体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主旋律,为大学生精神世界“补补钙”;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内部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落地有成效。

2.4 同频共振提高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高校必须厘清工作思路,形成工作机制,从根本上保证这项工作卓有成效。首先,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只有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才能不辜负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忠诚和纯洁。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做到党委领导、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科学规范。其次,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各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桥头堡和先锋队。其中,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紧密相连,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工作,例如支部书记“一对一”联系学生、定期“谈心谈话”等方法,能够加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使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能够上传下达,还能够同频共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方向不偏离。同时,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培养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使人人在组织之中、组织在人人心中,使基层组织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抓手[9]。再者,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学生整体素质水平。高校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的人才补充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同时,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学科建设,以学科水平的提升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拓宽知识面,提升学术视野[10]。例如,对于高校教师的思政课题研究应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给予保障。严格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进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着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动员各战线、各部门、各队伍形成协调、合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具有全局性的影响[11]。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及早研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和现实问题,积极主动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高校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宗旨,真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